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有關孔子的故事

有關孔子的故事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關孔子的故事1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關孔子的故事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一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着他那均勻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覈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着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有關孔子的故事2

一天,有個人,路過孔子的宅門前,看見孔子的一個弟子在掃地,想到孔子的門生一定不差,就問了個問題,“請問你知道一年有幾季嗎?”孔子的弟子覺得很奇怪,這個人怎麼會問這樣幼稚的問題,就說到:“很奇怪,是人都知道,一年有四季。你難道不知道嗎?”來人,氣沖沖地看着他,“怎麼會是四季呢?明明是三季啦!”孔子弟子一愣,不會吧,怎會有人把四季說成了三季。這個人一定是個神經病,不然就是個白癡,於是,就和來人據理力爭起來。兩人爭得面紅耳赤,不得結果。

最後,孔子弟子說,我們找個人來評判,如果,你說對了,我給你磕三個響頭,如果你輸了。麻煩你給我磕三個頭,怎樣?來人,當然樂意。孔子弟子很自信,想到,隨便是誰,一定會知道一年原本就是四季的。結果,這時候,恰逢,孔子出來了。他一聽弟子,說了來龍去脈後,把來人仔細打量一番,最後說道:“孩子,你給這位先生磕頭吧!”弟子不解,十分詫異。來人可樂了。“磕頭磕頭!我就說了吧,一年就是四季的!”弟子不服,看着師傅。孔子說:“快磕吧!我叫你磕,你就磕!不要廢話了!”於是,弟子,只好聽話的給來人磕頭。來人,贏了後,悠哉着離去。孔子弟子這才問師傅,爲什麼也要那樣說一年爲四季啊?孔子道:“你沒看見那人渾身上下一片綠色嗎?那是個蝗蟲啊。春天生,秋天死,他那裏看見過冬天!”弟子這才恍然大悟。

心想,是啊,給這樣的人,哪裏還能有道理可講。幸好是師傅過來點醒了自己,不然,就要和這樣的人,扯上一天,一輩子都無法扯清啊!

有關孔子的故事3

1、子路問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嗎?”

孔子回答道:“君子以義作爲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一個人崇尚勇敢,這本身並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制約、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要符合道義。

作爲決策者,施展抱負、規劃宏圖,都必須要符合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堅守道德底線。須知,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世上最大的災難。

2、一次,孔子與弟子交流。孔子談到的君子的做派。他說:“聖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

他接着說:“善人我也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的人,也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於有恆心的。”

做人,尤其是志在做大事業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展現自己真實的精神世界,做到始終如一。有德才得,有誠才成。虛榮與欺騙,最後的結果還是騙了自己!

3、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的呢?”

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從不遷怒別人,也從不犯同樣的錯誤,卻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孔子讚賞顏回,是因爲他不重複犯錯誤,不把怨氣無謂地施於他人。對於我們尤其是領導者來講,好些時候,錯誤的鑄成,都是由不分青紅皁白發泄自己的不滿造成的。對待下屬不可輕易動怒,這是一種極高的道德境界。

4、魯國正卿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慮很久,考慮很多次。

孔子聽到後,說:對於一件事情,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凡事三思,一般總會利多弊少,然而孔子卻不同意季文子如此去做。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做事過於謹慎,顧慮太多,就會發生各種弊病。處事多思是好事,但過分了,也不盡善,這與孔子“過猶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

5、子貢問孔子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導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在人倫關係中,朋友交往講究的是一個“信”字,這是維繫雙方關係的紐帶。對待朋友的錯誤,要開誠佈公地勸導他,推心置腹地講明利害關係,但他堅持不聽,也就作罷,否則就有可能自取其辱。

這是交友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一種藝術,同時又是對別人的一種承認和尊重。

6、陳侯建造陵陽臺,還未完工就殺了幾十人,後來又要殺監工的三個官吏。孔子與陳侯上臺上觀看。

陳侯問:“周朝建造靈臺,也殺人吧?”

孔子說:“文王建廟堂,老百姓像兒子給父親幹活似的都來了,哪用殺人呢!”

陳侯感到很慚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用野蠻、暴力的方式對待別人,收穫的只能是敵對,種下的必爲仇恨的種子。

在人下,要把自己當人;在人上,要把別人當人。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悖逆大衆,結果慘淡收場。只有贏得人心,才能贏得一切!

有關孔子的故事4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爲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着。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捨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着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爲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爲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爲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爲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衆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啓示:在別人家裏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纔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爲: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一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裏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爲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絡裏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爲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準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衆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會關係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後臺嗎?你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凌弱:憑藉強力欺負弱小。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爲盜。孔子想遊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着盜跖英雄一起罵:

"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脣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僞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爲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着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有關孔子的故事5

春節前夕,以畫孔子聞名的“孔子畫派”代表畫家郭德福歷時三年在瀋陽創繪出專題賀歲歷史組畫《孔子過年》。該組畫由《青年孔子闔家守歲講古過年圖》《孔子師生棗山守歲絃歌“南風”迎新圖》《孔子與家人戲雪圖》《孔子闔家爆竹迎春圖》等五幅國畫作品組成。首次以年文化的專題藝術視角描繪出孔子與家人、學生過年迎新春的生活場景,展示出孔子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家庭、熱愛學生,追求美好理想的人文情懷。也展示出春節文化的豐富多彩、源遠流長。

《青年孔子闔家守歲講古過年圖》描繪出除夕之夜,青年孔子與兒子孔鯉、女兒、妻子亓官氏闔家燃燈守歲,孔子爲兒子、女兒講歷史故事的溫馨瞬間。畫中孔鯉手臂懸掛的儺戲面具既增添了年俗氣氛,又暗示出歷史故事的傳說色彩。《孔子師生棗山守歲絃歌“南風”迎新圖》,首次描繪出孔子師生在周遊列國期間,在異國依家鄉年俗,壘棗山守歲絃歌古詩《南風》的過年生活場景。《孔子與家人戲雪圖》《孔子闔家爆竹迎春圖》則將繪畫視角定格在孔子與兒子、女兒、妻子燃竹、堆雪人迎春過年和諧快樂的節日生活。

郭德福介紹說:孔子迎春過年嗎?我在重走孔子周遊列國之路時,對此做了專題探訪,據說春節興起於舜,已有4000多年,俗稱“過年”。孔子時,魯國亦有迎春之俗,孔子就是因爲春祭後,沒有得到國君應分給大臣的祭肉,而離魯赴衛,開始了周遊列國之旅。孔子曾評論家鄉禮俗:“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以之閨門有禮,故三族和。”據相關資料記載,公元前兩千年的一天,舜繼位天子,率百官和民衆祭天地。後來,人們便把這一天定爲春節。舜還曾彈五絃琴,吟詠《南風》詩:多麼和煦的南風啊,可以解除我們百姓心中的憂愁;多麼及時的南風啊,可以增加我們百姓的財富。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南風》由於表達了養民愛物的和諧氣象,而爲歷代所推崇。孔子很喜愛絃歌此詩,曾評價說:“德如泉流,至於今,述而弗忘。”據此我畫出了此組畫。組畫中的壘棗山、守歲、燃爆竹等過年生活細節,都源於我在重走孔子周遊列國之路時,搜尋到的孔子家鄉的古老年俗。

壘“棗山”就是將蒸熟的頂部有棗的麪食,壘成山形,一座“棗山”可供全家過年食用。“棗”同“早”寓意早登高峯,事業豐收。“守歲”則源於古時的傳說,爲避一常在歲尾之夜傷人作祟的“怪獸”,親人便在大年三十之夜相約聚於家中,徹夜燃燈閒談,避凶趨吉,乞願新春和諧康泰,稱爲“守歲”。古時,當地民間傳說有名叫“山臊”的病魔,春天遇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古人迎春時,有燃竹以其爆裂之聲祛除病邪的風俗,俗稱“爆竹”,隨着火藥的發明,後來逐漸演化爲春節燃放的鞭炮。

郭德福爲了畫好此組畫,曾重走孔子周遊列國之路,遍訪孔子師生生活之地,一路採風蒐集到許多生動的創作素材。郭德福吸收了山東年畫的民間裝飾風格,融入水墨丹青技藝,既注重孔子與家人、學生過年迎新的神態刻畫,又營造出濃郁年俗文化的生活情趣。郭德福還在組畫中題寫了長篇題跋,以畫記史,以畫述史,使該組畫可讀可賞,圖文並茂。據悉,像這樣以年文化專題藝術視角,描繪孔子與家人、學生過年迎新春生活場景的歷史組畫,尚屬首次。

有關孔子的故事6

孔子向襄子學琴藝,一連十天都彈同一首曲子。襄子讓他換首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彈琴的技法。”一連三番,孔子都以“沒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爲人”爲由繼續彈奏同一首曲子。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終於說“我知道作曲者的爲人了,他皮膚黝黑,個頭高挑,目光遠大,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還有誰能這樣呢!”襄子深拜孔子說:“我老師曾說過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間一切事業、學問、技能、德行,如果不能專一堅持,就不會有所作爲,所以孔子說“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有關孔子的故事7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着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裏,“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爲,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爲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足見,尊師重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有關孔子的故事8

善與人交

晏嬰是與孔子同時代的政治家,爲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嬰的車伕回家後,他的妻子要求離婚,車伕不解。

其妻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經過門口,晏嬰那麼的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那麼樸實無華、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僕役,卻是意氣揚揚、傲氣沖天,你這樣沒有出息,所以我要離婚。”

車伕聽了這番話,就謙虛謹慎、發奮圖強。

晏嬰知道之後,也是努力的培養他,後來車伕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禮,別人也越尊重他,從而能做到全始全終,所以孔子由衷地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有關孔子的故事9

1.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子,他是遠近聞名的一位大孝子,但是呢他的父親則是對他又打又罵的,每一次曾子都是不躲不閃的默默承受,有一回呢甚至是把曾子打的暈死過去了,好長時間才醒過來,後來這件事孔子知道了,就狠狠的罵了曾子一頓並告訴他,如果看到父親拿着小木條,那你就站在那裏等着父親來教訓你,但如果父親拿着粗木棒你就趕緊逃之夭夭,以避免人間悲劇的發生。現如今你挺身而立,等待且縱容暴怒,如果你的父親失手把你殺了,你豈不是要陷你父親於不義這難道不是大不孝嗎?孔子顯然從來就不提倡這種愚孝的做法。

當代的愚孝的做法在電視劇上也展現了不少,父母爲兒子壓榨女兒,溺愛把自己孩子毀了的比比皆是,最後都是這種愚孝的方式導致自己還有父母兩敗俱傷。

2.故事二,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宰我,有一回就和孔子討論了,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的事。他認爲三年是不是太久了,守喪期間不能行禮奏樂,三年後的.禮樂恐怕就荒廢了,因爲禮樂需要實際操作並且要反覆長時間練習,如果長時間不練習就會忘記,說稻米一年收一次,既然一年一個循環是自然規律,那麼守喪也就一年足矣。孔子聽了他這個話也是非常生氣的,在他們那個年代說出這樣的話已經是大不敬了,更何況這話還是對着孔子說的,雖然孔子很生氣但還是優雅的回覆到:你一年後就開始大魚大肉的享受人生,你的良心不會痛嗎?宰我回答道:不會呀,孔子估計那會也是未曾料到他會這麼回答,不過大智慧的人是這樣說的,你既然不會心痛你就這樣做吧。孔子的回答真的很高明,他沒有怒斥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要順從自己的真實心意去做,同時也解答了,君子之所以守喪三年是因爲內心真實情感需要罷了,並非是有什麼外在的約束。孔子對於孝的態度更多是讓人感悟最內在的真實感受,從而能夠使人達到超凡成聖的理想人格。

3.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在國外贖回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不接受國家的賠償金,魯國人民都爲他的行爲交口稱讚,但是孔子卻罵了他,你這樣做了以後魯國人就不再願意爲在外的同胞贖身,你如果接受了國家的賠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爲,但是現在大家都看到了你爲人的榜樣後來的人就算是救了人也不敢去領獎金了,久而久之魯國的奴隸就沒人願意去救了。孔子真的可謂大智慧,通過表象一眼就看到了事情的本質。有些事看似高尚的事反而會阻礙社會發展,就比如現如今的道德綁架,所以不要覺得很多東西已經過時了,然而事實上是很多人根本沒有好好去參透裏面的大智慧。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好好去參悟。

有關孔子的故事10

1.滿而不覆

孔子到廟堂參觀,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皿,守廟的人說是宥坐之器。

孔子說:“我聽說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中則正,滿則覆。明君常將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讓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嘆道: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問:“敢問有保持滿而不覆的辦法嗎?”

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

2.善與人交

晏嬰是與孔子同時代的政治家,爲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嬰的車伕回家後,他的妻子要求離婚,車伕不解。

其妻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經過門口,晏嬰那麼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那麼樸實無華、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僕役,卻意氣揚揚、傲氣沖天,你這樣沒有出息,所以我要離婚。”

車伕聽了這番話,就謙虛謹慎、發奮圖強。

晏嬰知道後,也努力培養他,後來車伕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禮,別人也越尊重他,從而能做到全始全終,所以孔子由衷地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3.君子之態

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

孔子說:“給她六鬥四升。”

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

冉求認爲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

孔子說:“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幫助他人周急不濟富,對年輕人救急不救窮,這是君子的態度。

4.失人失言

孔子說,可以和他人說的事但不說,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說的事,卻和他說了,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鄉里間,貌溫恭謙,表現得像個不善言辭的人;

當他在祭祀宗廟和議論朝政時很善於明辨,對答如流;

與上大夫談話時,中正而有諍辯,敢於說實話;

與下大夫交談時,侃侃而談,和氣而又歡樂;

君視朝時,恭恭敬敬,但又威儀中適,不張不弛。

根據人的性格特徵和場合說話,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氣。

5.自強不息

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後,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禮儀。

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說:“咱們快點走吧。”

孔子說:“上天既然使我具備聖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

順境不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心存正義、自強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對手。

6.處世圓明

孔子問禮老子。

辭行時,老子對他說:“富貴之人送人以財,仁義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貴,就竊用仁人的名義送你一句話吧:頭腦聰慧、洞察一切反而瀕臨絕境,是因爲喜好議論他人的緣故;博洽善辯、寬廣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爲揭發別人醜惡的緣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寬則得衆,苛則失人。

胸無渣滓自會處世圓明,眼無成見纔會學富五車。

有關孔子的故事11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孔子非常熱情地對子夏說:"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無慾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爲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以上就是小編與大家一起分享的關於孔子的四則教育小故事,不知道大寶貝們看完後又有什麼樣的感受與心得呢?希望咱們大家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呀,都能向孔子學習,心懷理想、滿腹經綸的向祖國的花朵傳授知識,教書育人!

有關孔子的故事12

孔子向襄子學琴藝,一連十天都彈同一首曲子。

襄子讓他換首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彈琴的技法。”一連三番,孔子都以“沒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爲人”爲由繼續彈奏同一首曲子。

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終於說“我知道作曲者的爲人了,他皮膚黝黑,個頭高挑,目光遠大,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還有誰能這樣呢!”

襄子深拜孔子說:“我老師曾說過這首琴曲是《文王操》。”

所以孔子說“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世間的一切事業、學問、技能、德行,如果不能專一堅持的話,就不能有所作爲。

有關孔子的故事13

《荀子·宥坐》記載“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爲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爲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日: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樣,勸說、勉勵的意思,坐同座。古時候的人沒有桌椅,只能坐

地上,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邊,所以,座位右邊是經常關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銘。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個特點:空虛時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虛則欹”;當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擺放,就是“中則正”;但是注水又不可太滿,水太多了,它又會自動側翻倒,把水都倒了出來,這就是“滿則覆”。欹器是對它的俗稱,當人們利用它的特性賦予了文化內涵後,又送它一個雅號叫宥坐。

孔子博聞多識,他在魯桓公廟雖然第一次見到宥坐,卻早已知道它的特點,且立即讓學生當場實驗與講解施教。這件事不僅反映出孔子知識淵博,同時映了孔子重視實踐教育,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有關孔子的故事14

在一天,子路身着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 問道:“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爲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爲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亂象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有關孔子的故事15

傳說,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雲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着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

“好啊!”孔子答應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

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麼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裏去玩了吧。”

孔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

“你行大禮幹什麼呢?”母親問他。

“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

勵志故事:關於孔子的五個軼事典故勵志故事:關於孔子的五個軼事典故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孔丘的舉止確實是不同凡響的。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