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8.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隨着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在的人十分注重養生,特別是對心臟的保養,心臟是人活着的源泉,人的心臟不跳動代表人也死了,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1

1、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2、一切藥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因爲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淨則身淨。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

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里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淨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4、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5、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裏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6、暢通的經絡需要:清淨心。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淨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7、與其相信藥物,相信檢查的數據,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8、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

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9、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爲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10、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11、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貪嗔可使心蕩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12、凡人慾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

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2

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養心的最高境界是養性,“心”還包括情理、情感、心性等要素。說到情緒,多多少少我們還能控制住,養性實在是太難了,如何才能做到修養心性呢?

第一、生活中增加自己的品味、修養;此外,還要調整自己對世界、宇宙、社會以及他人的看法,讓自己的內心積極起來,陽光起來!——綜合起來一句話,就是要轉變我們的觀念

現在大家提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三觀的說法,其實傳統的中國人還要加上“宇宙觀”這個概念。

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第2張

錢穆先生說:“天人合一是整個中國傳文化思想之歸宿處。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就在於對天人關係的研究。”

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制度的建立、社會的規則、應用技術的開發等,都是在這個框架下建立起來的。人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體。沒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就無法全面、整體地理解國學;沒有“天人合一”的生命觀,就無法認識和把握中醫和養生學。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養生觀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句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變。它無論對養生保健,還是防病治病,都有着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醫的長處在於讓你不得病,但我們往往理解成“中醫治不好病”,以爲能起死回生的醫生才高明。

《鶡冠子》裏講述了一個扁鵲三兄弟行醫的故事[魏文王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爲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爲下。魏文侯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針血脈,投毒藥,敷肌膚,閒而名出聞於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醫術以扁鵲之道,曰桓公幾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無名,使之無形,至功之成,其下謂之自然。故良醫化之,拙醫敗之,雖幸不死,創伸股維。”]。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們三兄弟,都精於醫術,到底誰的醫術最高呢?扁鵲回答說:“大哥最高,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奇怪:那爲什麼你最出名呢?扁鵲回答說:“我大哥治病,關注的是神,在疾病出現之前,就把病因先剷除了,人多不解,只有我們家裏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於剛剛出現之時,人們以爲他只能小病,所以他只在我們村子裏有名氣。我治病,是治於病情嚴重之時。人們只看見我在扎針啊,放血啊、下猛藥啊,在皮膚上敷藥啊,反而認爲我的醫術最高明,閒名傳遍全國。文王稱讚說:“你說得好極了。”

這個故事突出了“未病先防”的養生觀念。

第二個故事,是《韓非子》裏記載的《扁鵲見蔡桓公》[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鵲見到蔡桓公,站了一會兒,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說:“寡人無疾”,我沒事。扁鵲走了以後,桓侯說了一句:“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這幫當大夫的,非要給沒病的人治病,意外之意,收人錢唄,沽名釣譽唄。十天以後,扁鵲第二次見到桓公的時候說:“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上次是“疾”,這回是“病”。桓侯沒說什麼,但十分不悅。扁鵲第三次見到桓公,警告說:“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沒反應,最後一次,扁鵲見到桓公,扭頭就走。桓侯派人追上去問原因。

扁鵲說“疾在腠理的時候,還只是個小毛病,用藥泡點水,燙燙洗洗的就好了;在肌膚呢,可以針刺、放血。在腸胃了,就服湯藥了。病入骨髓,那是閻王老子的事,我是無可奈何了。現在大王已然病入骨髓,找我也沒用了。五天以後,桓侯病情發作,身體疼痛,再找扁鵲不見,原來他已躲到秦國去了。桓侯於是不治而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已病要防變。疾和病是不同的概念。有個成語叫“別來無恙”。恙是小毛病,稍有不適合。有點細微的症狀出來了叫“苛”,病來的快,去的也快,就叫做疾;如果出現了明顯的形質上病理改變,才叫做病,病者柄也,落下把柄的意思。

我們今天誤解中醫,認爲真刀真槍,開膛破肚的西醫才高明。扭曲的價值觀,病態的認知模式,所以魯迅棄醫從文,要給中國人的價值觀治病。所以我們纔要講文化觀念上的養生。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