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14歲孩子怎麼算遺精呢

14歲孩子怎麼算遺精呢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4歲孩子怎麼算遺精呢?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出現遺精是一種生理現象,家長不需要大驚小怪,也不要去想着職責孩子,這是孩子身體成熟的標誌,那麼就來跟廣大家長分享一下14歲孩子怎麼算遺精呢。

14歲孩子怎麼算遺精呢1

一般情況下,孩子是遺精還是小便可以通過年齡、顏色、味道等進行判斷。具體分析如下:

1.年齡:0-14歲的孩子一般是不會出現遺精的,可能是小便。而14-16歲的青春期孩子容易出現遺精現象,由於自控能力較強,一般晚上不會小便。

2.顏色:一般小便殘留在牀單上是沒有顏色的.,而遺精會在牀單上殘留白色物體。

3.味道:一般尿液聞起來是一種微弱的特殊酯味,而遺精聞起來是一種特殊的腥臭氣味。

孩子小便可能是水喝得過多或劇烈運動造成的,而遺精通常是一種正常現象,家長不用過於擔心。

14歲孩子怎麼算遺精呢

判斷孩子是否遺精可以通過檢查孩子內褲、牀單有無精斑等來判斷。頻繁遺精是男性進入青春期後正常的生理現象,青春期男性隨着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激活,雄性激素分泌增加,促進睾丸分泌精子,同時精囊腺、尿道球腺分泌腺液增加,達到一定量後即可自行排出,一般發生在男性睡夢中。

需要提醒家長的是,頻繁遺精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是無需緊張的。需要做好引導,告知孩子相關的性知識,進行良好的溝通與教育。同時,建議孩子睡覺時着寬鬆內褲,減少夜間對於生殖器的摩擦

同時,注意培養孩子興趣愛好,避免長久玩手機、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是孩子存在頻繁遺精,則屬於疾病,考慮可能合併包皮龜頭炎、慢性前列腺炎等情況,需要患者及時就醫,完善檢查,明確診斷,正確處理。

14歲孩子怎麼算遺精呢2

男孩遺精,即青少年遺精,一般可以通過排出物性狀、頻次等進行判斷。如果排出來的是尿液,一般比較稀薄,且量較大,遺精一般是指從輸精管排出來的精子,精子的.性狀較黏稠,表現爲尿道口有白色液體流出;還可以通過頻次來判斷,排尿的次數一般較多,而遺精一般2周1次或每個月遺精3-4次。

遺精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即在無性交活動的情況下發生的一種射精活動,此常見於青少年或未婚男性。當睾丸、精囊、前列腺及尿道球腺產生的精液積聚到一定的數量處於飽和狀態時,就會通過遺精方式排出體外,多發生於夜間或清晨,遺精分爲生理性遺精與病理性遺精。

14歲孩子怎麼算遺精呢 第2張

生理性遺精是指男性進入青春發育期或者成年以後,長期無性生活或手淫時常見的一種生理現象,一般無需特殊干預治療。

病理性遺精是指遺精比較頻繁,或遺精後出現明顯的腰膝痠軟、乏力、精神萎靡、頭暈等臨牀表現,多與生殖系統炎症或包莖、包皮過長等有關,建議患者及時到正規醫院男科或泌尿外科就診,明確病因,並進行鍼對性治療。

對於青少年發生遺精現象,一定要注意個人衛生,睡覺時被褥不宜過厚,內褲不宜過緊,養成良好生活起居習慣,避免熬夜,飲食上需要注意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疲勞及精神緊張,積極參加健康的體育活動等。

14歲孩子怎麼算遺精呢3

14歲遺精一般都是一週遺精兩次到三次是屬於比較正常的現象,如果頻繁出現遺精的現象,可能是身體腎虛的原因造成的,可以吃點六味地黃丸。

儘量控制在兩次之內,不要超過兩次,如果超過兩次的話都不太正常了,平時要多注意運動,轉移一下注意力,多加強營養,多吃一些蛋白質含量比較豐富的食物,比如說多吃一些蛋白,如果已經太過於頻繁的話,也有可能就是包莖或者是包皮過長的原因造成的'。

14歲男孩遺精是正常現象,一個月有2-3次遺精較爲正常。正常男性在青春期時,睾丸會產生精子,精子生成後混合體液,一定程度後會以遺精的方式排出體外,出現遺精絕大多數是生理現象,不需要過分擔心。

14歲孩子怎麼算遺精呢 第3張

大多數男性14歲左右開始遺精,男性長時間沒有排精,會有遺精的現象,大多數男性正常的排經概率一般一個月1~2次。建議父母多讓孩子瞭解這方面的知識,不要給孩子壓力,保持愉快的心情,在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蔬菜水果等,不要熬夜、抽菸、喝酒,多做運動,增強抵抗力、免疫力,多打籃球,多跳繩。

遺精是男性在生殖器官發育成熟的一種生理性表現,遺精一般都是在夜間發生,經常會把精液射在內褲上。在遺精的當時或者第兒天早上起牀時,會發現內褲上有精液的殘跡在上面。也有少數人在尿道也會流出一點液體造成內褲的污漬,這個和遺精是不一樣的。遺精的污漬面積比較大,而且會有精液的氣味,所以如果家長想要發現孩子是否有遺精的情況,在清洗內褲的時候要稍微注意一下。如果只是小塊的污漬可能不是遺精,一般遺精是比較大塊的污漬。男孩子出現遺精是一種生理現象,不需要大驚小怪,也不需要去指責孩子。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