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電子保姆可導致兒童社交恐慌

電子保姆可導致兒童社交恐慌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爲孩子的社交恐慌苦惱

電子保姆可導致兒童社交恐慌

“小朋友,你幾歲了,你願意到臺上來跟老師分享一下你跟爸爸媽媽之間關於溝通的小故事嗎?”楊謹一提問,全場的家長迅速把目光聚焦在這個小姑娘身上,期待小姑娘能落落大方地給出回答。然而,小姑娘卻害羞地躲在了姥姥身後,低着頭,紅着臉,一言不發,小手還非常緊張地拉扯自己的衣角。

“去吧,上去跟大家講講。”“沒事的,別害怕。”“甜甜,去吧,沒關係的。”……除了姥姥的鼓勵外,周圍的家長也開始給小姑娘加油打氣。可是,三分鐘過去了,小姑娘還是沒有像大家期待的那樣鼓足勇氣,反而她變得更加拘謹,小臉漲得通紅,臉也埋得更低。

“其實,有很多孩子在與外界進行交往時,內心都會存在恐慌,那種恐慌的力量會導致他們不敢說話,不敢打招呼。”楊謹表示,很多家長最苦惱的“孩子不願意叫人”的問題也源於孩子的一種社交恐慌。記者百度搜索後發現,成千上萬的家長苦惱於孩子的社交恐慌,他們在網絡上不斷髮帖求助:“孩子不愛叫人怎麼辦”“孩子和小夥伴不好相處怎麼辦”“孩子總是害羞,不善表達怎麼辦”……

兒童社交恐慌與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的社交恐慌呢?

“天英”早教中心專家劉智剛直言,很多孩子缺乏社交興趣是由於家長沒有創造合適的社交環境。“一般來說,幼兒對於社交有着天然的興趣,這是其自身探索世界興趣的發展規律決定的。但兒童的心理發展不但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也要受到周圍各種環境的綜合影響,‘人際環境’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些家長由於種種原因不能經常陪伴孩子,可能很少帶孩子出去玩,甚至可能把孩子鎖在家裏,這樣就人爲減少了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溝通的機會,容易造成孩子的孤獨心理,讓孩子變得孤僻甚至自閉。”

同時,也有專家指出,家人的過度保護也是造成孩子社交恐懼的一個重要原因。雷洪軍是重慶一家口才訓練公司的董事長,他在今年8月曾組織了一批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在輕軌列車上、步行街上,面向陌生人“開口演講”,以此練習孩子們的膽量。雷洪軍說:“現在的孩子好多都是獨生子女,一些家長對於獨生子女過分溺愛,干預孩子們之間的正常交往,剝奪了孩子和小夥伴遊戲和交往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就對羣體生活很不適應。”

針對一些家長對孩子所提出的“不和陌生人說話”的要求,雷洪軍也持保留意見。他認爲:“我們不排除讓孩子和陌生人接觸可能會產生一些傷害,但不能因爲這樣而剝奪了孩子和外界交流的權利。保護好孩子是家長的義務,當孩子在和陌生人講話時,你可以在孩子身邊看着,也可以告訴孩子如何預防一些意外。”

“電子保姆”等因素危害兒童交際能力

除了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外,一些客觀因素也同樣造成了兒童的交際能力受到危害。

近年來,隨着iPad等電子產品日益普及,不少家庭把這類產品當作孩子的“保姆”或早教工具。英國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如今四分之一英國家庭擁有平板電腦;約一半家長表示會給孩子購買遊戲機、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與此同時,調查顯示,孩子們每天耗費在玩電子產品上的時間平均接近2小時,超過四分之一的孩子每天盯着屏幕的時間超過4小時,4歲以下兒童中有超過一成經常玩平板電腦。

針對“電子保姆”現象,相關方面的專家頗有詬病。法國兒童精神病學家塞爾日?蒂斯羅恩說,iPad只能提供色彩豐富的二維畫面,無法向嬰幼兒提供複雜的感官信息,存在缺陷。而美國心理學家南希?琳達認爲,iPad的某些遊戲具有一定互動性,但它們無法替代人際交流。語言研究專家則認爲,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設備可能危害兒童的閱讀和交際能力。

除了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後天因素外,也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社交能力也與個人本身相關。意大利米蘭聖巴法利大學的馬可?拜特格里教授研究發現,很多孩子的“社交羞怯”是由於遺傳因素決定的。害羞孩子的遺傳因子中有一到兩個異常短的基因複製體,它們控制着大腦中複合胺的運動。而複合胺是一種神經傳遞素,它掌握着人們的各種情緒的變化,如焦慮、沮喪等。因此,害羞很可能是“天生的”。

此外,也有心理學家指出,相比於低齡段兒童,青少年所表現出來的在社交方面的恐懼,大部分是因爲小的時候曾經心理上遭受過創傷,造成了日後的潛意識恐懼。他們對於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表現非常在意,擔心別人對自己做出不好的評價。

培養孩子社交能力需要家長以身示範

面對家長所擔心的孩子的社交恐慌,教育專家卻並不以爲然。廣州資優樂園教育專家羅文浩認爲:“很多時候,成年人往往誤解了孩子的世界。兒童的社交能力並非意味着他必須彬彬有禮、見誰叫誰、謙讓合作、沒有衝突,兒童社交能力的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們教給他,他就會了,一勞永逸了。社交能力是在不斷的體驗和練習中逐漸開發的。無論成人還是兒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認可他人存在、體會他人情緒、接納他人行爲,這些都需要我們積累大量的經驗才能練就。

專家提示,家長可以通過“以身作則、行爲示範”的方式引導孩子逐漸建立社交能力。

以“讓孩子叫人”爲例,楊謹解釋說:“幼兒並不理解禮貌的重要性,不知道爲什麼要叫人。這個陌生人也許對父母來說很重要,但是跟孩子自身卻毫無關聯。幼兒天性只對跟自己有關的事物發生興趣,而對一個不知是誰的陌生人展示笑臉。所以,家長不要貿然責備孩子,要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步伐去發展、發揮。”

楊謹提示家長,“大人最需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做一個榜樣,用實際行動向孩子示範社交場合的禮節,比如見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見等。孩子吸收性的心智,會將這種禮貌內化,日後時機成熟,他自己準備好時,會自然融入行爲當中。”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