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焦慮是因爲對自我要求過高

焦慮是因爲對自我要求過高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4.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焦慮是因爲對自我要求過高,現代社會的人普遍都有焦慮的問題,有的是對生活中的壓力感到焦慮,有的是對學習的壓力感到焦慮,有的焦慮是因爲對自我要求過高,那這樣該怎麼改善呢?

焦慮是因爲對自我要求過高1

焦慮症是所有精神心理疾病中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如果焦慮抑鬱的情況長期沒有得到改善,除了會達到疾病的程度,還會加重自殺的風險,應引起大家的重視,然而真正接受正規治療的仍是少數。

張斌介紹,焦慮症是指在沒有腦器質性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情況下,以精神和軀體的焦慮症狀或防止焦慮的行爲形式爲主要特點的一組精神障礙,具有緊張、擔憂和畏懼的感受。

之所以會產生焦慮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物學因素,家族中有焦慮症患者的人則具有更高的患病風險,這提示患有焦慮症的父母,需要積極進行治療,這樣可以減少子女患上焦慮症的風險性;同時腦內神經遞質失去平衡是引發焦慮症的重要原因,醫生強調患者堅持服藥,目的就是激活大腦的自動調節機制,使這些神經遞質重新迴歸平衡狀態。

焦慮是因爲對自我要求過高

二是心理學因素,擁有急躁、自我要求高、容易患得患失的性格的人更容易患上焦慮症,同時一些負面的思維模式與消極的應對方式也容易讓人陷入焦慮之中。

三是社會學因素,當面對的壓力超過承受範圍,正常的心理健康狀態就是受到極大衝擊,使我們變得緊張不安。

就緩解焦慮而言,張斌表示,運動、定時作息、健康飲食、聊天聚會、旅遊、閱讀、聽音樂等都可以很好的緩解焦慮。但他強調,不要過分相信自己調節情緒的能力,覺得自己也算經歷了很多壓力或者焦慮了,(比如高考)所以現在肯定沒有問題,所以自己一個人扛。

或者害怕把壞情緒帶給別人,所以減少和人接觸,而是悶在心裏,自己想辦法處理,比如過度聽音樂或者過度閱讀、過度打遊戲甚至過度運動,都不是很好的處理焦慮的辦法。

焦慮是因爲對自我要求過高 第2張

張斌指出,當焦慮影響到了自己的飲食和睡了;原來感興趣的現在也不感興趣了,別的事情也開始煩躁;無法正常地學習和工作,如果出現以上情況的任意一種,則需要看找專業醫生進行治療。

制定目標也是一門學問,要學會“問”

“面對畢業的壓力,大學生還可以考慮減少自己的壓力源,也是很好的辦法,比如不把目標定得過於苛刻,給自己留一些娛樂或者休息的時間。” 張斌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如何制定目標也是一門學問。

比如王健林一個億的“小目標”,顯然並不適合大多數人。盲目地把別人的目標安放在自己身上,則可能一輩子活在挫敗之中。小目標的制定是爲了更好地實現長遠規劃,只有壘好每一塊磚,大樓才能拔地而起。那麼,怎麼確定制定的長遠目標是否適合自己?又如何一步一步實現長遠目標呢?

就制定長遠的目標而言,張斌表示,可以問自己以下問題:我的長遠目標具體是什麼?我現在的狀態與目標狀態距離多遠?這個距離能否克服?我身邊的人是怎麼看待這個目標的?我有哪些資源可以達成這個目標?這些問題的回答有助於我們判斷制定的長遠目標是否合理。

焦慮是因爲對自我要求過高2

追求完美的人經常不幸福

社會心理學家Shalom H. Schwartz和同事在研究中發現兩種價值觀截然不同的人。

一種人更願意窮盡所有可能的選項,只爲從中挑選出那個唯一的最棒的選擇,這類人被命名爲“選擇最佳者”。

另一種人只是找到差不多湊合好的那個選擇,就完成了,滿足了,他們叫做“知足者”。

選擇最佳者要花較長的時間進行選擇,而做出來的選擇看起來會比那些知足常樂者迅速做出的選擇要好很多。然而悲哀的是,他們仍然會對自己的選擇不甚滿意。

更悲哀的是,總體而言,與知足者相比,選擇最佳者過得相對更加不幸福,心態更悲觀、自卑,生活滿意度更低,並且更容易後悔、自責和抑鬱。

焦慮是因爲對自我要求過高 第3張

大量心理學研究已證實,完美主義心態導致抑鬱和焦慮,降低生活質量。

這種消極影響真的是非常嚴重,以至於完美主義已經被作爲抑鬱症狀的一部分,併成爲造成抑鬱自殺事件的一個重要誘因。

所有這些發現無不正中完美主義者的痛點。他們急需改變的,是對出錯這件事的態度。

出錯令人發揮出色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家Ellen Langer曾做了一項研究,探索對出錯的開放態度如何影響公衆演講焦慮,實驗將參與者隨機分成三組,讓他們進行演講:

A組的參與者被告知“出錯是糟糕的”(完美主義);

B組的參與者被告知“出錯是難免的”(自我原諒);

而C組的參與者被告知“演講需要出一個錯誤,而且還可以出更多意外錯誤”(好奇開放)。

結果,C組的參與者在演講中感到最舒服,最不焦慮,並且得到了觀衆們的一般最高評分。

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爲這組參與者已經把完美主義拋在了腦後,只是專注於他們的表達,這樣才能好奇地去探索其經歷本身。

這個實驗很好地說明了:

出錯並非是我們避之不及的醜事,一旦錯誤發生,我們也不應只以自我安慰來應對;

出錯還可以是值得鼓勵和慶祝的,它甚至能讓人表現得更加出色。

焦慮是因爲對自我要求過高 第4張

出錯讓人更有魅力

大概是去年前年開始,網上一檔以毒舌自嘲爲特色的脫口秀節目漸漸熱門,這檔節目每期邀請一位閱歷豐富、三觀正確的知名人士作爲“被吐槽”的主角,由這位名人再邀請一羣自己的圈中好友一起輪番相互吐槽或自黑,並且還會爭出冠軍。

從曾在主持招聘節目時把選手罵到暈厥的馮紹剛,到代言了各種各樣“神奇”廣告的唐國強,從只有一部劇被觀衆所知的劇作家史航,到在真人秀裏製造了“放氣”事件的鄭凱,沒有一個不在自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可是所有人都很開心。無論是怎麼也不紅的,還是經歷過大起大落的.,都通過這個節目又火了一把。

我希望所有完美主義者都能看一看這樣的節目,不僅僅因爲它的幽默,還因爲它對於完美主義癌晚期患者有着絕對的治癒效果。

它讓我們知道,出錯也很OK,出錯也很可愛。

有趣的是,越是有影響力的人出錯越是有魅力。當他當衆揭自己的短時,你會戲劇性地被一種滿滿的“快感”所包裹。

培養我們對錯誤的正確態度

當你還是牙牙學語的寶寶時,你是多麼肆無忌憚地出錯呀!你知道那時的說過多少語句不通的話,可是你焦慮了嗎?

並沒有。反而你開開心心地漸漸把什麼都學會了。

那麼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對出錯感到如此厭惡甚至到一種超乎尋常的恐懼的地步?

故事大概得追溯到你的小學一年級。你拿着考了98分的試卷興沖沖地遞給媽媽,可媽媽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就問你,那兩分是怎麼丟的?

然後,噩夢就開始了。

而現在,是時候改變態度了。

5

如何改變?

如果此刻的你正在焦頭爛額地準備一場你心目中的絕不能失敗的演講,或者在拖延實施一項已策劃了兩年的計劃,又或是還在糾結抓狂最合適的手機會不會是下一款……

我建議你先停下來, 然後去規定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出個錯吧!

最糟糕的情況,不是你出了錯,而是你居然沒有出錯的勇氣。

像是去完成一個隨心的任務一樣去完成這次出錯,同時帶着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去觀察後果。你怎麼知道不會有更有意義的事情出現?比如——你學到了什麼?

事實上,正如沒有人會在乎檯燈底座有多幹淨一樣,也不會有人真的記得你當時出錯的時候有多丟臉。

焦慮是因爲對自我要求過高3

人之所以會焦慮,很大部分來源於我們對生活事件的評估,而對生活事件的評估可能是客觀的,也可能是主觀的。對生活事件客觀的評估,比如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危險,受到別人的威脅或者脅迫等等,從而感到緊張,身心緊繃,害怕、恐懼、焦慮等,屬於正常的焦慮。

焦慮是因爲對自我要求過高 第5張

這些焦慮提醒我們,自己處在危險之中,並提醒我們注意防備,保護好自己,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正常的身體反應和求生本能。一旦危險和脅迫解除,我們的焦慮和恐懼就會隨之離開。

至於主觀的評估,是指我們對生活事件的嚴重性根據自己個人的想法、情緒和思維,做出自己的判斷。這個不同人由於所處的環境,所經歷的事情,對事情的感知情況,所處的情緒狀態等不同,對事件的判斷就會有不同的程度。比如我讀書時期,有段時間對考試總感覺比較焦慮。

焦慮是因爲對自我要求過高 第6張

總覺得自己應該更好些,每次考試之前都會給自己排練很多的內心戲,不斷的給自己暗示和想象,又不斷的給自己否認。有時候一次考試退步嚴重了,就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不行,學不下去,從而感到心跳加速,心慌,緊張,失眠等焦慮症狀。後來自己回過頭來想,所有這些焦慮只是自己太過希望得到,還有對自己缺乏自信,心裏沒有把握而產生的。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