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乒乓球比賽規則簡介

乒乓球比賽規則簡介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乒乓球比賽規則簡介。相信大家對乒乓球並不陌生,乒乓球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的國球,想要打好乒乓球,首先要知道的就是比賽的規則。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詳細瞭解乒乓球比賽規則簡介的相關內容

乒乓球比賽規則簡介1

乒乓球比賽規則簡介

1、選擇發球、接發球和場地的權力應通過選擇硬幣的正反面來決定。選對者可以選擇先發球或先接發球,或選擇先在某一方。

2、當一方運動員選擇了先發球或先接發球或選擇了場地後,另一方運動員應有另一個選擇的權力。

3、在每發球兩次之後接發球方即成爲發球方,以此類推,直到該局比賽結束;或者直至雙方比分都達到10分實行輪換髮球法,這時發球和接發球次序仍然不變,而且每人只輪發一分球。

4、一局中在某一方位比賽的一方,在該場的下一局應換到另一方位。單打決勝局中當有一方滿5分時應交換方位。

5、合法還擊:對方發球或還擊後,本方運動員必須擊球,使球直接越過或繞過球網裝置(包含觸及球網裝置)後,再觸及對方臺區。凡屬上述情況,均爲合法還擊。

6、當發球者發出的球觸碰到網,叫“擦網”裁判應令發球者重新發球。直到沒有擦網,或者其他發球失誤。

7、裁判員一旦發現發球、接發球次序錯誤應立即暫停比賽,並按該場比賽開始時確立的次序,根據場上的比分由應該發球或接發球的運動員發球或接發球;在雙打中,則按發現錯誤時那一局中首先有發球權的一方所確立的次序繼續進行比賽。

8、裁判員一旦發現運動員應交換方位而未交換時,應立即暫停比賽,並按該場比賽開始時確立的次序,根據場上比分糾正運動員所站的方位後再繼續比賽。在任何情況下,發現錯誤之前的所有得分均有效。

乒乓球比賽以11分爲一局(曾經長期實行21分制,最早甚至出現過100分制),一場比賽應採用七局四勝制或五局三勝制。一場比賽應連續進行,但在局與局之間,任何一名運動員都有權要求不超過兩分鐘的休息時間。比賽分團體、單項(男單、女單,男雙、女雙、混雙)。

乒乓球比賽規則簡介2

乒乓球比賽實戰技巧有哪些

1、球拍在發球時鬆些好

手腕轉動方向的平面與胳膊的直線垂直,擊球后,要稍微顛一下身體,可以很好的放鬆同時回到標準準備動作。爲了顛一下身體,擊球瞬間腳後跟要擡起來。打球要有4個意識:盯球判斷來球,移動腳步,擊球,還原。

2、拉加轉球雙腿下蹲

下蹲時,先碎步側身讓開球的路子,然後雙腿下蹲,而不是1腿弓,1腿蹬,是身體稍微一側,右肩放鬆下沉,快速蹬右腿!重心由右腳移到左腳時,右腳蹬地不要使身體有竄高的動作,應該感覺重心是平行移動。

3、發球動作標準規範

一隻手的上拋動作:上拋高度大於等於16cm,上拋動作要在球檯端線外、高於檯面且需垂直上拋。另一隻手的揮拍動作:若按照新規則,要高於檯面,並且要使兩側居中的裁判和對方運動員的視線,能看清動作。

4、四分之一定律

開始練習正手攻球,要牢記個1/4,一是,手臂揮拍的軌跡是1/4園,球拍摩擦球也是球的1/4,手臂揮拍放鬆至起始位置也是按原先的1/4圓弧--陸教練在球案上以端線爲直徑,中線與端線的交點爲圓心,劃一園弧,右半邊的弧線就是手臂揮拍的下投影。然後面對牆,以自己的身高,作攻球的準備動作,以腰部高度劃1橫線,眉毛高度爲最高點,劃一圓弧,這是前面的'投影。

5、越用力拍越下壓

越用力時,揮拍越要下壓,而不能上託,越要壓住球,前傾的要比發力小時多點。攻球時手腕要有點弧線,這樣球速要快一些。

6、多體會打磨比例

當你衝不衝時你會以爲多向前撞擊球即可彌補速度,這有點飲鴆止渴,其實撞擊球過多易造成弧線不好,失誤多。且因旋轉不強,也使拉出的球前衝不強,特別是在近臺以外。摩擦過多會導致球速滿,力量小。

7、注意發球力量

發球的力量,特別是發球加力,人們常會聯想到加力的後果:不是球飛出界,就是球彈跳太高。但是實際上,發加力短球,球又短、又轉、又低、落點好。發加力長球,球又長、又急、又轉、落在左右邊角上,正是體現了乒乓球的藝術性、和技術性。只要在加力時,控制好撞擊力磨擦力,適當增加球在球拍上磨擦時的螺旋線的長度、減少磨擦厚度、適當延長球在球拍上磨擦的時間,就可以達到效果。

8、注意發球直接得分

練就最拿手的發球和絕招發球,如練發擦邊球、回頭球、近網邊線球,在發球的開局,直接得分。在開局和中局,就爭取主動,把比分拉開,這在加減分制中,顯深得格外重要。

9、利用旋轉組合

利用組合發球的威力,調動對方。如發近網、短而轉的球,組合發底線,左、右、近身、長而急的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發近網轉和不轉的球,及發近網側下旋球和“左爆衝側上螺旋球”,把球發到對方左邊線。這樣旋轉的組合,使對方感到難於適應,從而控制了比賽的節奏,使攻球頻頻得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