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傳統民俗讀後感

傳統民俗讀後感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4.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傳統民俗讀後感,傳統習俗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不斷,說明它有一定的存在的價值,我們每次閱讀完一篇文章,心中都會有新的收穫,以下分享傳統民俗讀後感。

傳統民俗讀後感1

“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較普遍能接受的定義,是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的表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爲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複合整體,總稱爲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爲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中國人一直以來就有着爭議。早在二三十年代,主張全盤西化的是胡適之先生,主張中華文化優越論的是梁漱溟先生,各有一衆擁躉,彼此互不買賬。即使到了如今,有了兼容幷包的`覺悟,卻仍未有很好融合。一方面,隨着近年來的“國學熱”和“文化自信”的宣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傳統文化,認識到其中蘊藏着豐富的寶藏,開始有意識地培育大衆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的興趣,比如在非遺、詩詞、民樂、崑曲等方面引導。

而另一方面,人們又往往受到環境的影響而顯得有些急功近利,尤其是對於年輕父母,爲了所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孩子3歲就開始學英語,4歲開始彈鋼琴,5歲開始刷奧數,而對於國學的啓蒙,則不知道要晚多少。或因其無用,而淺嘗輒止。

張岱年先生認爲,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論價值,一是“以人爲本”,一是“以和爲貴”。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爲貴”,強調“人”;

傳統民俗讀後感
  

《禮運》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認爲人是天地思維器官,人表現了天地的自我認識;孟子辨析“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強調了“良貴”觀念,即人有道德自覺心。這些觀點都強調了人的價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以人爲本”,與有神論相比,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中國哲學特別重視和諧,強調“以和爲貴”。所謂“和”,是創新的源泉,指多樣性的統一。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與人的團結合作。國與國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經常相互矛盾鬥爭,把利益和力量之爭看得很重要。而現在的世界更需要“和”,而不是“爭”。“和”纔是持續發展的準則。

“以人爲本”、“以和爲貴”,體現了祖先的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貢獻,也是適合現代社會生存與發展需要的思想要素。歷史的發展往往是螺旋式上升,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在歷史的傳承中吐故納新,纔能有所開拓創新。因此,“弘揚我們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創造中國文化的新形態,是我們當代人的莊嚴任務”。

傳統民俗讀後感2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着許許多多的人物或事蹟。他薰陶了多少代,多少人的品德修養,它感染了多少位偉人的心靈他點化了多少迷途知返的人。

在這個假期,在老師與家長的配合下,我讀了許許多多的民俗精神的傳統故事。其中最讓我感觸頗深的,還是《孔融讓梨》的經典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孔融四歲的時候,父親買來了許多梨,當孔融挑梨時,他卻把最小的留給了自己。父親感到十分驚訝,孔融確認爲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弟弟一起吃纔對。

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意義深遠。給我的感受,卻十分深刻。我們也要學習孔融這樣的精神,遇到事情要處處想着他人,爲他人着想,而不是爲了一點點眼前的利益,與他人發生爭執,這樣一來,你損失的不僅是表面的物質利益,但是精神品質上的“破產”,而孔融,因爲具有這一良好的品質,如同挖到了金礦一般,從此便步步高昇,得到了皇帝的重視。

再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是否與四歲的孔融一般呢?看,我魏了一本無缺損的書,正在和妹妹展開激烈的'“拉鋸戰”呢!這本完好的書,在我們兄妹倆手中,奪過來,搶過去。

傳統民俗讀後感 第2張
  

突然,我趁妹妹不注意,用力一抽,書便落入我的手中。正當我洋洋得意之時,妹妹卻趁機從我的懷中搶來過去。我生氣了,緊緊的抓住書,用力不放。但是,只聽見“咔嚓”一聲,書被撕成了兩半。我和妹妹都呆住了,傻愣愣的看着書的“屍體”,再看看孔融,四歲時就懂得讓梨了,我都這麼大了,還爲了一本小小的書,與妹妹爭奪,實在不應該。

“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希望大家像孔融一樣,時時處處爲別人着想。到那時,爭執便沒有了,吵鬧也消失了,人生都變得有愛了,世界變得多麼和諧!

傳統民俗讀後感3

弘揚中華美德,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講究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不僅反映一個人的教養,還反映一個社會的精神風貌。

做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首先反映在語言上。有一句諺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謙虛恭敬,文明高壓的語言不僅可以反映個人的優秀品質,還可以影響他人,淨化社會。

但是還有很多人傲慢無禮,說話粗野低俗,這樣不僅說明個人缺少教養,有很容易成爲惹是生非的禍端。所以我們要學會禮貌用語,簡單的禮貌用語有“您好”“請”“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禮貌用語,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做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還體現在行爲中,而我們的行爲應該是謙虛、恭敬、彬彬有禮的。一個人的文明行爲反映了其品德修養。赫爾岑說過:“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基本的文明禮貌行爲有:遇見他人時,禮貌地點點頭或問候;與人分別時,禮貌告別;遇到老弱病殘孕者主動讓座並給予幫助;等等。我們的行爲要文明,要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我國的,擁有者恰到好處、堪稱完美的`交外禮儀,爲外國友人稱道,“他甚至被馬歇爾稱爲:世界一流的外交官。”一天,前去機場送別外賓。機場上,賓主雙方親切握手、擁抱、告別……目送外賓進了飛機艙門後,部分隨行人員準備離開,三三兩兩往大門走去。本來正滿面春風地站立着,靜等氣機升空,可回頭一看,臉色大變。但他馬上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吩咐身邊的祕書把撤去的隨行人員叫回來。

傳統民俗讀後感 第3張
  

始終筆直站立,目視飛機起飛,漸漸遠去……隨後,轉過身來,對那先失禮的隨行人員所:“客人還沒走,機場已經沒人了,人家會在嗎想?你們是不是不懂得外交禮節?那好我來給你們上課。”聲音不高不低,說話不緊不慢,講起了基本的外交禮節,“按外交禮儀”,主人不但要送外賓登機,還要靜候飛機起飛,飛機起飛後也不能馬上離開,因爲飛機還要在飛機場上空繞圈……”

待人接物的真誠,謙遜與禮貌,贏得了國內外人人民的愛戴和敬仰。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該向學習,學習他的文明,他的禮儀,這樣才無愧於“禮儀之邦”的美德。

我們青少年更應該意識到文明的美和重要。在我們的校園裏,有着許多不文明,不和諧的現象,校道上,垃圾隨處可見,不文明的語言也不絕於耳,在花園裏,有的同學爲少走幾步路而直接從草坪上踏過。可見,創建文明、和諧的校園需要我們每一位同學提高文明意識;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爲明天還會來;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爲人生的價值不是金錢來衡量的;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就徹徹底底地失敗了,因爲你已經忘記了做人的準則。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有文明,有禮貌的接班人,每天都與古人的智慧碰撞,學習古人的禮儀,以弘揚中華的傳統美德。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