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傳統節日的民俗特點

傳統節日的民俗特點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傳統節日的民俗特點,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春節各種民俗儀式中經常看到祭神的內容,節日往來,可以說是人際關係、家族關係的橋頭堡,以下分享傳統節日的民俗特點。

傳統節日的民俗特點1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古老,節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來,千古不變,儘管伴隨着王朝的更迭、時代的轉換,但是節日的時間始終不變。

由於起源久遠,很多節日起源的具體時間和原因都很難說清楚,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一大特點。

2、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傳統歲時節日在民衆的時間分類中,被區分爲人、鬼、神三類。

人節有春節、端午、中秋,重在人倫活動。

鬼節有清明節、中元節、十月一,爲追懷亡靈。

神節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

我國的傳統節日根據節日的類型又可分爲農事節日、祭祀節日、慶賀節日、娛樂節日等。

我國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還體現在節日的時間上,每月的朔望日多爲節日,像正月初一爲春節,正月十五爲元宵節,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十月十五日下元節等。

月日數字重複的日子常被確定爲節日,如正月初一的春節,二月二的春龍節,三月三的上巳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六月六的姑姑節,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陽節等。

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體體現在:清明節是中國人掃墓祭祖的日子;端午節源於屈原投江的傳說,有濃重的愛國主義色彩;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以賞月吃月餅的形式,把中華傳統民族的真善美髮揮到了極致;元宵節和重陽節則充分體現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3、重倫理觀念禮節儀式

我國是一個重人倫、貴親情的國度。

祭祖是春節習俗中最古老的內容之一。

春節祭祖是一年裏規模最大的祭祖活動。

節前要把宗祠裏全部祖先畫像或牌位整理好。

春節前或初一,擺上祭品集體祭祀全體祖先。

春節各種民俗儀式中經常看到祭神的內容。

臘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竈神。

新年燃放爆竹,民間解釋爲迎接竈神、財神等等。

傳統節日的民俗特點
  

4、講究節日飲食

春節吃年糕餃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包含着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

在南方比較興盛。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餃子,又名水餃、角子、扁食。

中秋節令食品是月餅,月餅在民間稱爲“團圓餅”,具有濃厚的象徵意義。

其他的節令食品如端午的糉子,中秋的月餅,冬至的餃子,臘八的粥,元宵節的元宵,都是與我國的傳統節日相互依存的。

節日飲食是節日文化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特點。

5、傳承性

民俗的傳承性是指民俗文化現象在空間上的傳播和時間上的傳承。

任何一項民俗活動一經產生,必然要在一定範圍的羣體中擴散,並在一定的時間階段中反覆再現,不斷複製,經過世世代代的流傳,變成了一種固定的形式,制約着一個地區或民族的人們,使他們共同遵守而不可逾越,由此形成了節日的傳承性。

傳統節日的民俗特點2

一、禮儀性

衆多的節日風俗中,貫穿着一條主線,就是“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日往來,可以說是人際關係、家族關係的橋頭堡。通過這樣正常的來往可以互相寒暄,交流生活信息,密切人際關係,也可以交流發家致富的經驗。從春節開始,差不多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重大的節日。

隨即開始了禮尚往來的循環活動。大年正月初二起,嫁出的姑娘(包括外甥、晚輩親戚等)要給孃家行拜年禮,禮品多爲花饃、點心等。過了正月初五日,孃家人要給外甥送燈籠。

俗諺“外甥打燈籠照舅”,意思是:外甥打的燈籠好壞,就知道舅家的貴賤了。清明節,嫁出的女兒,外出的家族成員,要給祖先送燒紙錢、祭祖。“麥梢黃,女看娘,卸了撥枷,娘看冤家。”

就是說小麥快成熟的時節,新出嫁的女兒要拜望孃家人,表示關心孃家夏收的準備情況。等待夏收後,孃家老人看望嫁出的女兒家的收穫情況。

端陽節,女兒要給孃家送糉子、油糕、綠豆糕。中秋節,女兒要給孃家送月餅。重陽節,孃家要給女兒家送花糕或“曲聯”。這樣一來一往,年復一年,循環不已,已經形成了一種風俗制度。

傳統節日的民俗特點 第2張
  

二、理想性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包含着人民的迫切希望,寄託美好的生活理想和宗旨。沒有理想和宗旨的節日是不會存在的。如春節活動,是一個綜合性的大節日,每年農曆正月,正是農閒季節,人們在一年辛苦勞動之後,要休整生息,總結經驗。所以人們把春節活動作爲慶祝豐收、展示成績、交流信息的日子。

正月期間是“立春”的氣節,這個時候天氣慢慢地暖和起來了,適宜舉辦大型的'娛樂活動。元宵節是春節的繼續,以展示花燈爲主,追求前途光明、生活幸福。

清明節的理想和宗旨,主要是“慎終追遠”,悼念先祖。端午節的理想和宗旨是健康身體,祛邪避疾。開始以吃角黍、插艾葉、飲雄黃酒、戴香包爲主要活動。重陽節主要是提倡遠遊、登高、開闊視野爲目的。主要活動是登高望遠、插茱萸、喝酒等。在農村有“追九”的習俗,即向女兒家送“花糕”、送“曲聯”。通過送“花糕”、“曲聯”等活動,增進親戚思想感情。

三、時代性

節日風俗的形成,有一定的環境背景,體現了時代性特徵。如元宵節看花燈的風俗,形成於漢代。《初學記》記載說:“漢家祀太一,以昏時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唐以後這種風俗更盛行了,並且被寫進文藝作品中。據五代王仁裕撰寫的《開元天寶遺事·百枝燈樹》說:“韓國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

根據歷史記載,花燈節的興起,只能是人們進入文明的時代,至少是封建社會初期纔有條件興起,那時人們的文化生活比較發達,物質比較豐富,纔有較好的藝術欣賞能力。燈節發展經歷了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反映了時代的進步,文化科學知識的提高。

初期的花燈,只限於手工操作,採用植物油、動物油,以多種材料做成。隨着時代的進步、科學的發展,高質紙的出現:花燈也逐步追隨時代前進,花燈的工藝製作水平已提高到高級階段。

傳統節日的民俗特點 第3張
  

自從電器業迅猛發展,元宵節的花燈也以電光裝置,大放異彩了。初期的花燈,只限手提,固定燈臺,而現代的燈會,多以電器科學裝飾,大改過去的“靜態”,現在燈會多以“動態”爲主。節日的花燈,也隨着時代的進步,走向更高級的形式。

四、民族性

原始人因居住的地域、水土環境、謀生方式不同,逐步分化爲各個民族。在各個民族中都有自己的民族節日,以及和節日相適應的風俗習慣。這種節日風俗,有着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如蒙古族很喜歡過“大年”和“小年”兩個節日,他們把春節叫做“查幹薩日”(白色的新年)。

居住在農業區和城市工礦的蒙古族,過“大年”和漢族相仿,牧民卻不同,在臘月十五以前,要清掃蒙古包內外,並且開始“調馬”,做新蒙古袍、蒙古靴,購置毯子、奶桶、鍋盆等。

蒙古族年三十日晚上,也有“守歲”的風俗。但他們和漢族不同,是在當天晚上全家老少席地圍坐在矮桌旁,桌上擺滿一盤盤香噴噴的肉食、奶食品,以及糖果、香菸、美酒等。矮桌上放一張大紙,用蒙文寫上祖先的名字。深夜開始飲酒進餐,兒女們給長輩們敬酒祝願。

藏族過年別具風格,他們在藏年的初一,男女老少見面,都要互說:“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洛薩爾桑”(新年好)。新年裏,孩子燃放花炮,大家喝青稞酒,通宵達旦。節日期間,民間還普遍舉行角力、投擲、拔河、跑馬、射箭等比賽活動。

傳統節日的民俗特點3

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爲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傳統文化產生於過去,帶有過去時代的烙印;傳統文化創成於本民族祖先,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傳統文化身上表現得最爲鮮明。

各傳統文化在其各自發生的當時,本系應運而生的,因而在歷史上都起過積極作用。及至事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

或者抱殘守闕,固化爲明日的黃花和垢土。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禮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曇花一現,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樣,不管它們內容的深淺,作用的大小,時間的久暫,空間的廣狹,只要它們存在過,它們便都是傳統文化。

凡是存在過的,都曾經是合理的;分別在於理之正逆。凡是存在過的,都有其影響;問題在於影響的大小。因此,對後人來說,就有一個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批判的任務,以明辨其時代風貌,以確認其歷史地位,以受拒其餘風遺響。

在我國,所謂的發掘搶救、整理清釐、批判繼承、古爲今用等等那一套辦法和方針,都是針對傳統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禮教、東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貶褒不一的議論,也多是圍繞着傳統文化而發。對此大家耳熟能詳,無待贅述。現在需要仔細討論的是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的全稱大概是文化的傳統(Culturaltradition),落腳在傳統。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實體,不可撫摩,彷彿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既在一切傳統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現實文化之中,而且還在你我的靈魂之中。如願套用一下古老的說法,可以說,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

文化傳統是不死的民族魂。它產生於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於民族的重複實踐,形成爲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單說來,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

傳統節日的民俗特點 第4張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語言,從而也就有它們共同的意識和無意識,或者叫共同心理狀態。民族的每個成員,正是在這種共同生活中誕生、成長,通過這種語言來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形成意識、表達願望的。

因而,生活對於他們就是一片園地,語言對於他們便是一種工具,大凡在這種生活裏不存在的現象和願望,由這種生活導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爲這種語言未曾表達過的意念,用這種語言無法道出來的思想,自不會形成爲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

縱或民族的某個或某些成員有時會釀出某些獨特的心理,也往往由於禁忌、孤立等社會力量的威懾,不是迅速銷聲匿跡,便是陷於孤芳自賞,而很難擠進民族的共同圈子裏去;除非有了變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後盾。

唯有那些爲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時刻得到鼓勵和提倡,包括社會的推崇和個人的響往,而互相激盪,其道大行,成爲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這樣,日積月累,暑往寒來,文化傳統於是乎形成。

所以,一般說來,文化傳統是一種惰性力量。

它範圍着人們的思維方法,支配着人們的行爲習俗,控制着人們的情感抒發,左右着人們的審美趣味,規定着人們的價值取向,懸置着人們的終極關懷(靈魂歸宿)。

個人的意志自由,在這裏沒有多少絕對意義,正象肉體超不出皮膚一樣,個人意志超不出文化傳統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傳統便成了一種無聲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團的象徵。沒有文化傳統,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民族能夠如何得存在,一個社會能夠如何不渙散,一個國家能夠如何不崩解。

當然這並非說文化傳統是不變的。因爲時間在前進,生活在交替,經驗在累積,知識在更新,傳統中某些成份會變得無所可用而逐漸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會慢慢積澱、並經過篩選整合而成爲傳統的新成份。但是必須注意,文化傳統的.變化無論如何總是緩慢的、漸進的,不會發生一蹴而就的奇蹟;雖在社會急劇變幻的革命時期也是如此。

當然這也並非說文化傳統不會接受外部世界的影響,以變化自己的內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觸;只要有接觸,便有交流;

只要有交流,便有變化。但是,從接觸到交流到變化,中間有着一系列複雜的過程。大體說來,兩種不同文化(帶着自己的文化傳統)由於婚媾、交通、貿易、擴張、侵略等原因而接觸而互播時,起先往往互相驚奇,彼此觀望;爾後則互相攻訐,彼此拒斥;

最後乃互相學習,彼此交流。而學習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經過自己文化傳統這個“有機體”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纔會加入爲傳統的一個新成份,帶來傳統的變化。這時候,反觀其與原型的同異,雖未必面目全非,常難免橘枳之感。這是歷史和現實所已反覆證明了並仍在證明着的。

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其不同程度視生活的差異程度和發展階段而定。不同文化傳統之間可以進行比較,但很難作出絕對的價值判斷;因爲每個傳統對於自己民族來說,都是自如的,因而也是合適的;不同民族之間,並無一個絕對標準,所謂的人類標準。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者將自己的傳統吹噓爲人類的,強迫或誘使別人接受,是沒有根據的,也難以奏效;除去證明他自己的無知或狂妄。民族內部某些成員鼓動大家效法外族傳統,民族領袖規定人民遵循外族傳統,都只能停留在宣傳上或法令上,而難以深入人心;除非生活已經變化得有了接受的土壤。

就一個民族自己的文化傳統來說,當然可以自我評價,一分爲三,剖分出哪些成份爲優,哪些成份爲劣,哪些不優不劣。但這種剖分只有相對的意義,而且要藉助於時代推出的新生活和新認識,以作爲標準;否則,將是不可能的。因爲對於自己的時代來說,既然形成而爲傳統,就有它的必要性。“一切現實的,都是合理的。”(黑格爾)

歷史上有所謂文化危機、精神危機、信仰危機時代,那是說文化傳統發生了問題。究其原因,或由於強烈的政治震撼,或由於深刻的社會變革,或由於風靡的文化干擾。

其來源,主要來自共同體的內部;外部的刺激有時也起很大作用。危機的消除,有待於傳統的重振和重組,任何武力的、政法的、經濟的、宗教的強制措施最終都是無效的。

傳統節日的民俗特點 第5張

而所謂重振和重組,絕不是全面復舊,無視政治、社會、文化上的新局面;也不是作繭自縛,排拒一切馳入舶來的新東西。這時需要的是冷靜分析,分析傳統中哪些成份變得無理了,現實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拋棄不合理的,傳統方不致一足落網而全身受縛;接受合理的,傳統始得與現實相安於無事。這叫做

“一切合理的,都應該成爲現實的。”(恩格斯)

是否有不受時代生活的侷限、不被民族性格所約束的成份,存在於某個或某些文化傳統之中呢?就是說,在文化傳統中,有無超越歷史超越民族的成份,非時代性非民族性的成份,或人類性的成份呢?應該承認,這種成份是有的。因爲作爲動物的人類,彼此是相同的;

作爲人性的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樣式也大體相似。因而,不同的人羣在各自圈子裏形成的傳統,必然要有相同和相似的成份。這些成份,或適用於全人類,或適用於全歷史,而成爲民族傳統中的超民族超歷史者。這是不難理解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超越的成份,正以其超越,而失去了個性,不能成爲民族性格的標誌、時代精神的象徵。真正代表各民族文化傳統的,恰恰是那些專屬於該民族、使其得以同它民族區別開來的那些基本成份;

真正代表時代面貌的,恰恰是那些爲該時代所專有、使其得以同它時代區別開來的那些特殊成份。超越成份的存在,是不同民族能以相互理解的根據,不同時代得以前後傳承的基因。

但民族之間要想真正理解,必須去理解那些不易理解、爲各民族精神所獨具的基本成份。所謂民族文化交流,所謂民族互相學習,都是就這些成份而言。時代之間如需加以比較,如需相互區別,也是要抓住各自的特殊成份方有可能。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