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粵劇唱腔三大類

粵劇唱腔三大類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分別是大喉、平喉、子喉。

粵劇唱腔三大類1

粵劇唱腔分別有大喉、平喉、子喉三大類

“大喉”又稱“霸腔”或“左撇”,它的唱腔高亢激越,威武雄壯,本屬小武和武生的專用唱腔。

“平喉”是小生的唱腔,一般男角都用此唱腔。

“子喉”即花旦用假聲來唱的唱腔,一般女角通用。粵曲演唱中要達到“字清腔純、叮板準確、以情帶聲、問字取音,以字生腔”。

粵劇的形成時間,有以下四種觀點

(1)形成於南宋。陳非依在其《粵劇六十年》中指出:“南宋末期,南戲傳入廣東,成爲最早的粵劇。”樑沛錦也認爲:“從粵劇發展淵源來說是悠久而又深遠的,簡括地說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

粵劇唱腔三大類
  

(2)形成於明代中後期。賴伯疆、黃鏡明合著的《粵劇史》認爲:佛山的`瓊花會館建立於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是早期粵劇戲班的行會組織,“粵劇發展至此已經基本成爲一個大劇種了”。

(3)形成於清代前期。王兆椿《從戲曲的地方性縱觀粵劇的形成與發展》一文,將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出現的“廣腔”看作粵劇歷史的第一階段

(4)形成於清中葉或中葉以後。歐陽予倩在《試談粵劇》中認爲,廣東的本地班和外江班並立的時候可以看作粵劇奠定基礎的時候。外江班逐漸退出廣東舞臺是在清同治、光緒年間(1862年—1908年),歐陽予倩認爲粵劇形成於清中葉以後。何國佳在《粵劇歷史年限之我見》中認爲粵劇產生於清代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也有學者認爲粵劇歷史應從清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李文茂起義(或稍前)算起的觀點,也屬於此列。粵劇的歷史始於唱梆子,約在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之後又吸收了二黃,成爲“皮黃系統”的一員。

粵劇十大行當

粵劇十大行當,是指角色分類,劃分如下:一末(老生)、二淨(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醜(男女導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貼(二幫花旦)、九夫(老旦)、十雜(手下、龍套之類),合起來稱十大行當。

粵劇唱腔三大類2

粵劇經典 

1、《牡丹亭驚夢》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被改編成各種戲曲傳唱了數百年之久,“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詞句更是膾炙人口。在江南蘇杭一帶,崑曲是當年頗爲流行的一種戲曲,而《牡丹亭》則一直是崑曲的保留劇目。《牡丹亭》中,最爲引人入勝的當屬杜麗娘與柳夢梅那亦真亦幻的愛情故事。

2、《帝女花》《帝女花》是1957年首演的一場粵劇的名稱。作者是唐滌生。本劇背景是明末崇禎六年,國勢積弱多年,崇禎帝雖欲勵精圖治,但因飽受沉重壓力,用人不當,國勢日益衰弱。戲曲講述長平公主與周世顯的悲情愛情故事。

粵劇唱腔三大類 第2張
  

3、《紫釵記》粵劇《紫釵記》由唐滌生於1956年改編自明代湯顯祖所著《紫釵記》,共八出,1957年8月30日在香港利舞臺首演。湯顯祖版本的《紫釵記》,據唐人小說《霍小玉傳》及其本身作品《紫簫記》所改編,並改變其原來的悲劇結局爲才子佳人故事。

4、《蝶影紅梨記》《蝶影紅梨記》,香港劇作家家唐滌生據元朝張壽卿原著《紅梨記》改編的'不朽之作,1957年香港仙鳳鳴劇團搬上舞臺,由已故任劍輝和白雪仙領銜演出。

5、《柳毅傳書》柳毅傳書又稱柳毅奇緣,是一個古老的中國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依據李朝威《柳毅傳》改編的戲劇經典劇目。

粵劇唱腔三大類3

粵劇是廣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南方影響非常大的一個劇種。由於它產生於廣東,所以稱被爲粵劇。

當年,弋陽腔、崑山腔、梆子、徽調、漢調等,傳入廣東,廣東的一些本地戲班匯百家之長,所唱聲腔是一唱衆和,被稱爲“廣腔”。清代道光年間,廣州的戲班分爲本地班和外江班。清嘉慶道光年間,高腔、崑山腔逐漸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爲主要唱腔。後來又以“梆簧”作爲基本唱調。此時的本地班已經與外江班“判然迥殊”,進而逐漸形成粵劇。

粵劇的基本聲腔爲“梆簧”,並保留有弋陽腔與崑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說唱的曲調和民歌、樂曲、時代曲、小調等民間小曲。一段唱腔中,梆子腔、二黃腔、西皮腔、牌子曲各成段體,從不互相滲雜,一腔到底。粵劇唱腔音樂以板腔體爲主,曲牌體爲輔。板腔體有梆子、二黃兩類,梆子有首板、慢板、中板、芙蓉、嘆板、煞板等板式;二黃也有首板和慢板,還有二流、滾板等板式。

粵劇唱腔三大類 第3張
  

粵劇的樂器可多了,主要分爲管絃樂和打擊樂兩大部分。前者以高胡、二絃、揚琴、喉管爲主要領奏樂器。除民族樂器外,粵劇音樂還大膽地採用西洋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薩克管等中低音樂器。

粵劇的戲服更是五花八門,讓你看的頭暈眼花。粵劇的戲曲服裝是經過長時期的實踐,改良後而形成現今傳統程式化的.形態。粵劇服裝的分類有蟒、甲、褶子、帔及衣五種。

粵劇的角色原分爲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10大行,以後行當愈來愈繁多,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戲班論位”的慣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總生、小生、公腳、大花面、二花面、男醜、女丑,此外還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戲班實際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醜五行,其餘行當成爲次要的行當。

粵劇開場時,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頗罕見。粵劇的劇目以生旦戲爲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並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創造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又從電影、話劇中借鑑和吸取表演技巧,形成自由靈活,通俗而細膩,偏重寫實的表演風格。

粵劇就是這樣,一代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