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嬰幼兒生理特點

嬰幼兒生理特點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嬰幼兒生理特點,嬰兒的出生發育符合人類成長的規律,這些標準的規律可以讓新手父母更加直觀的瞭解自己的孩子發育情況,但嬰幼兒需要更加仔細注意,看看嬰幼兒生理特點。

嬰幼兒生理特點1

(1)新生兒的生理特點

新生兒指的是從出生到28天的小嬰兒。

新生兒剛剛離開母體開始獨立生活,周圍環境驟然改變,迫使新生兒必須適應新的,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新生兒出生時的平均體重是2500~4500克,平均身高爲45~51釐米。

在營養方面,新生兒從孕婦提供全部營養過度到胃腸道吸收提供營養,對母體外的環境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如果餵養不當,就容易導致新生兒營養不良甚至患病。

(2)嬰兒期的生理特點

嬰兒是指1週歲以內的孩子。嬰兒在這個階段生長髮育特別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長髮育最旺盛的階段。

嬰幼兒生理特點

①體重可以達到出生時的3倍,約爲9000~10000克。

②身長在出生時約爲50釐米,一般每月增長3~3、5釐米,到4個月時增長10~12釐米,1歲時可達出生時的1、5倍左右。

③頭圍在出生時約爲34釐米,前半年增加8~10釐米,後半年增加2~4釐米,1歲時平均爲46釐米。以後增長速度減緩,到成年人時約爲56~58釐米。

④胸圍在出生時比頭圍要小1~2釐米,到嬰兒4個月末時,胸圍與頭圍基本相同。

⑤嬰兒出生後一段時間內仍處於大腦的迅速發育期,腦神經細胞數目還在繼續增加,需要充足均衡合理的營養素(特別是優質蛋白)的支持,所以對熱量、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的需求特別旺盛。

由此可見,要滿足快速成長的嬰兒的需要,就必須提供充足均衡合理的營養。

(3)嬰兒消化系統及相關器官的發育特點

爲了正確合理地餵養嬰兒,非常有必要了解該時期嬰兒消化器官的發育情況,從而根據嬰兒的特殊生理特點和營養需求,進行合理餵養,保證嬰兒營養需求。

口腔:足月新生兒出生時已具有較好的吸吮吞嚥功能,頰部有堅厚的脂肪墊,有助於吸吮活動,早產兒則較差。吸吮動作是複雜的天性反射,嚴重疾病可影響這一反射,使吸吮變得弱而無力。新生兒及嬰幼兒口腔黏膜薄嫩,血管豐富,唾液腺發育不夠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乾燥,易受損傷和細菌感染;3個月時唾液分泌開始增加;5個月時明顯增多。3個月以下小兒唾液中澱粉酶含量較少,不宜喂澱粉類食物。嬰兒口底淺,不會及時吞嚥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發生生理性流涎。

食管:食管是兩個主要功能:一是推進食物和液體由口入胃;二是防止吞嚥期間胃內容物反流。新生兒和嬰兒的食管呈漏斗狀,黏膜纖弱,腺體缺乏,彈力組織及肌層尚不發達,食管下段賁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發生胃食管反應,絕大多數在8~10個月時症狀消失。嬰兒吸奶時常吞嚥過多空氣,易發生溢奶。

胃:新生兒胃容量約爲30~60毫升,後隨年齡而增大,1~3個月時90~150毫升,1歲時250~300毫升,由於新生兒胃容量小,所以新生兒餵食應當少量多次,餵食的次數應較年長兒多。嬰兒胃呈水平位,當開始行走時其位置變爲垂直;胃平滑肌發育尚未完善,在充滿液體食物後易使胃擴張;由於賁門肌張力低,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且自主神經調節差,故易引起幽門痙攣出現嘔吐。胃黏膜有豐富的血管,但腺體和杯狀細胞較少,鹽酸和各種酶的分泌均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

胃排空時間隨食物種類不同而異,稠厚且含凝乳塊的乳汁排空慢。其中水的排空時間爲1、5~2小時;母乳爲2~3小時;牛乳爲3~4小時。早產兒胃排空更慢,易發生胃瀦留。

嬰幼兒生理特點 第2張

腸:小兒腸管相對比成人長,一般爲身的5~7倍,或爲坐高的10倍,有利於消化吸收。腸黏膜細嫩,富有血管和淋巴管,小腸絨毛髮育良好,肌層發育差。腸繫膜柔軟而長,黏膜組織鬆弛,尤其結腸無明顯結腸帶與脂肪垂,升結腸與後壁固定差,易發生腸扭轉和腸套疊。腸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腸內毒素,消化不全產物和過敏原等可經腸黏膜進入體內,易引起全身感染和變態反應性疾病。

肝:年齡愈小,肝臟相對愈大。嬰兒肝臟結締組織發育較差,肝細胞再生能力強,不易發生肝硬變,但易受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如缺氧、感染、藥物中毒等均可使肝細胞發生腫脹、脂肪浸潤、變性壞死、纖維增生而腫大,從而影響其正常生理功能。嬰兒時期膽汁分泌較少,故對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較差。

胰腺:分爲內分泌和外分泌兩部分,前者分泌胰島素控制糖代謝,後者分泌胰腺液,內含各種消化酶,與膽汁及小腸的分泌物相互作用,共同參與對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嬰幼兒時期胰腺液及其消化醇的分泌極易受炎熱天氣和各種疾病影響而被抑制,容易發生消化不良。

腎臟:出生後幾個月,腎小管逐漸增長後才具有回吸收能力。腎小球的濾過率較低,也就是說,腎臟對於營養物質代謝後產生的“廢料”的處理能力較弱。嬰兒腎小管還未長到足夠的長度,功能不足,排鈉的能力有限,鈉的慢性滯留會引起水腫。如果攝入過量的食鹽,蓄於體內會導致成年時高血壓。所以對4個月之前的嬰兒,食物中食鹽的攝入量應特別注意一般提倡4個月以內的嬰兒要控制鈉鹽的攝入量。

消化酶:4個月前的嬰兒唾液腺分泌功能較弱,唾液分泌量甚少,唾液澱粉酶活力很低,在腸腔內除胰澱粉酶外其他消化酶均已具備。此階段除了對母乳的蛋白質、脂肪消化能力較好外,對澱粉類食物及其他動物乳類的消化能力相對較弱。人初生嬰兒的這些特點中,我們瞭解到嬰兒一生下來就具備了吃母乳的能力。所以,母乳餵養是嬰兒是適合的餵養方式。此外,新生嬰兒肝臟中酶活性較低,葡萄糖醛酸轉換酶的活力不足,是新生兒發生生理性黃疸的重要原因之一。酶不足時對某些藥物的解毒能力也較差,劑量稍大即引起嚴重的毒性反應。

腸道細菌:在母體內,胎兒的腸道是無菌的,生後數小時細菌即從空氣、奶頭、用具等經口,鼻、肛門入侵至腸道;一般情況下胃內幾乎無菌,十二指腸和上部小腸也較少,結腸和直腸細菌最多。腸道菌羣受食物成分影響,單純母乳餵養兒以雙歧桿菌佔絕對優勢;人工餵養和混合餵養兒腸內的大腸桿菌、嗜酸桿菌、雙歧桿菌及腸球菌所佔比例幾乎相等。正常腸道菌羣對侵入腸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消化功能紊亂時,腸道細菌大量繁殖可進入小腸甚至胃內而致病。

嬰幼兒生理特點2

1、生長髮育

嬰幼兒的生長髮育是機體各組織器官增長和功能成熟的過程,此過程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決定,其中營養因素非常重要。

嬰兒期是指從出生到1週歲。嬰兒期是人類生命生長髮育的第一高峯期,尤其是出生後的6個月生長最快。嬰幼兒的生長髮育首先表現爲體重的增加,出生5~6個月時體重可增至出生時的2倍,而1週歲時將增至出生體重的3倍。身長是反映骨骼系統生長的指標,嬰兒期內身長平均增長25cm,1週歲時將增加至75cm,爲出生時的1、5倍。頭圍的大小反映腦及顱骨的發育狀態,出生時頭圍平均爲34cm,1歲時增至46cm。且此時期腦細胞數目持續增加,6月齡時腦重增加至出生時的2倍(600~700g),至1週歲時腦重達900~1000g,接近成人腦重的2/3。胸圍反映了胸廓和胸背肌肉的發育,比頭圍小1~2cm,但增長速度快,到1歲時與頭圍基本相等並開始超過頭圍(頭胸圍交叉)。

幼兒期指從1週歲到3週歲。幼兒生長髮育雖不及嬰兒迅猛,但與成人比較亦非常旺盛。體重每年增加約2kg,身長第二年增加11~13cm,第三年增加8~9cm,頭圍約以每年1cm的速度增長。這一時期智能發育較快,語言、思維能力增強。

2、消化和吸收

嬰幼兒消化系統尚處於發育階段,功能不夠完善,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1)口腔:嬰幼兒口腔狹小,口腔黏膜相當柔嫩,且血管豐富,易受損傷,故應特別注意保持嬰兒口腔的清潔,不宜進食過熱、過硬的食物,避免損傷嬰幼兒的口腔黏膜。嬰幼兒雙頰有發育良好的脂肪墊,有助於其吮吸乳汁。新生兒的唾液腺發育尚不完善,唾液分泌量少,唾液中澱粉酶的含量低,不利於消化澱粉。

(2)牙齒:乳牙6~8個月左右開始萌出,因牙齒的生長影響嬰兒的咀嚼功能,故嬰幼兒咀嚼食物的能力較差。

(3)食管和胃:嬰幼兒食管和胃壁的黏膜和肌層都較薄,彈性組織發育不完善,易受損傷。嬰幼兒的食管較成人細且短,胃容量小,新生嬰兒的胃容量僅25~50ml,6個月時約爲200ml,1歲時約爲300~500ml。由於胃幽門括約肌發育良好,賁門括約肌發育不良,加之自主神經調節功能差,故易引起幽門痙攣而出現溢乳和嘔吐。

嬰幼兒生理特點 第3張

(4)腸道:腸道相對較長,固定性較差,易發生腸套疊。腸壁黏膜細嫩,血管和淋巴豐富,透過性強,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但腸壁肌肉較薄弱,腸蠕動較成人差,使食物在腸腔內時間較長,一方面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如果大腸蠕動功能不協調,可發生大便滯留或功能性腸梗阻。嬰幼兒腸壁屏蔽功能較差,腸腔中微生物、毒素以及過敏物質可滲入腸壁進入血液而致病。嬰兒出生時已有乳糖酶和蔗糖酶,有利於乳糖和蔗糖的吸收。腸壁刷狀緣能產生腸激酶和肽酶,有助於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

(5)胰腺:嬰幼兒的胰腺發育尚不成熟,所分泌的消化酶活力低。5~6個月以下嬰兒只分泌少量胰澱粉酶,因此3~4個月以前嬰兒不宜添加澱粉類輔食。胰脂酶出生時含量較少,第1周內增加5倍,1~9個月增加20倍。故較小嬰兒脂肪消化能力較弱,但胰蛋白酶和胰凝乳酶在出生時已很充足。

(6)肝臟:嬰幼兒肝臟相對較大,新生兒肝重佔體重的4%(成人爲體重的2%),10個月時增加1倍,1歲前肝臟常在右肋下1~2cm處觸及。嬰幼兒肝臟血管豐富,但肝細胞分化不全,肝功能較差,膽汁分泌較少,影響脂肪的消化吸收。

嬰幼兒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胃容量小,各種消化酶活性較低,消化功能較弱,其消化功能與成人相比明顯不同。若餵養不當,易發生腹瀉而導致營養素丟失。

3、腦和神經系統發育

嬰兒出生時的腦重量約爲370g,佔體重的1/8左右,6個月時腦重約600~700g。大腦的發育尤其是大腦皮層細胞的增殖、增大和分化主要是在孕後期和出生後的第一年內,尤其出生後頭6個月內,是大腦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

嬰幼兒生理特點3

1-2個寶寶的`發育特點

1-2月齡的寶寶,只能看到離眼睛20-30cm的東西,因此他對人臉是非常感興趣的。寶媽可以抱着寶寶,和他玩“快快認識我”的遊戲。雙眼對視、輕柔地講話、抱抱和撫摸,都能促進嬰兒的知覺發育。寶寶聽到媽媽親切的聲音、觸摸到媽媽的皮膚,會充滿安全感,感到喜悅,促進大腦發育。

2-3個月寶寶的發育特點

2-3月齡的寶寶,可以拿着小襪子、不同顏色的玩具、黑白色卡等,放在離寶寶眼睛30cm的地方,然後進行緩慢的左右移動,訓練寶寶轉動頭部的同時,注視着物品。

這也是我們帶寶寶去做體檢的時候,醫生考察的項目之一。那時候我家小猴子俯臥有點重心不穩,影響了左右擺頭這個姿勢,做得不太好,被醫生批評了。

3-4個月寶寶的發育特點

3-4月齡的寶寶,可以開始訓練手眼協調能力,多伸手去抓東西。我給小猴子買了健身架,上面掛了幾個玩具,他可以嘗試自己伸手去夠。家裏沒有健身架,也沒關係,可以在小牀的兩側欄杆上,繫上一條鬆緊帶,掛1-2個小玩具,寶寶躺着伸手能夠到的高度就行。

別小看這個玩的過程,融合了觸覺、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的感知力,同時還鍛鍊了寶寶的頭和身體的活動能力,增進骨骼和關節的發育。

4-5個月寶寶的發育特點

4-5月齡的寶寶,俯臥的時候,已經可以把自己撐得挺高了。在他附近放個玩具,如果他能扭動身軀去找,甚至成功抓到玩具,要記得表揚他喔。這個時間段,醫生給我們的建議是,沒事多趴着。寶寶在陽臺曬太陽,我也讓他趴着。

5個月後,可以試着讓寶寶靠在你身上坐着玩。寶寶獨自坐穩以後,可以訓練他自己從躺着到坐起來。

嬰幼兒生理特點 第4張

5-6個月寶寶的發育特點

5-6月齡的寶寶,已經能初步表達自己的感情,會開心和害怕,知道認生了。遇到陌生人的時候,當媽媽和陌生人交流了一番之後,寶寶會逐漸消除害怕,這時候再讓寶寶去和陌生人打招呼和交流,促進寶寶的社會交往能力,刺激寶寶大腦的觀察力、記憶力和表達力。

7-8個月寶寶的發育特點

7-8月齡,寶寶活動能力大大加強了,可以翻身、獨坐、爬行、扶站,大動作越來越精細、靈活,手眼協調能力更成熟。聽覺更爲靈敏。通過模仿和重複,越學越多,慢慢認識了自己,開始表達自己的感受,開始和家庭成員以外的陌生人打招呼。寶寶需要對着鏡子認識自己和身體的部位,多多練習腹部貼地匍匐前進,爲爬行做準備。

9-10個月寶寶的發育特點

9-10月齡,爬行是寶寶的必修課,是促進大腦智力發育十分必要的階段。有些寶寶學走路特別早,因此爬行的時間被壓縮了,錯過了很好的大小腦協調發展的機會。

請記住,0-1歲裏面最重要的兩個動作,就是趴着和爬行,不是走路喔。

寶寶對周圍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了,看一些簡單的彩色繪本,帶寶寶認識家裏的物品,從形狀、顏色開始。看圖,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有順序,不遺漏。

11-12個月寶寶的發育特點

11-12月齡,寶寶開始扶着牀沿、圍欄、凳子站起來和走路。走路需要下肢支撐全身的重量,其他肌肉關節的配合和健全的大腦指揮。訓練寶寶走路常常要延續幾個月,不能操之過急。

我家沒有買學步帶和學步車,只有圍欄,寶寶自己經常扶着圍欄站着,慢慢學會了扶着走路。

寶寶開始玩角色扮演,照顧娃娃是最常見的,學會關心別人的開始,有助於今後處理人際關係。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