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如何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

如何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孩子的健康對於父母來說是很重要的,寶寶是不是健康,不用去看醫生,有些症狀都可以自己看出來,下面分享如何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及相關資料。

如何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1

1、不盲目攀比

從心理學上來講,父母的態度能激勵孩子不斷的向前發展,但若對子女有過高的期望,甚至會不斷將孩子與他人作比較嚴格要求孩子,那樣只會讓孩子滋生嫉妒仇恨等心理,也會讓他們自卑,認爲自己什麼都不合格。採取正確的教育方式鼓勵孩子,不隨意否定孩子纔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2、給孩子自主感

要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愛好,給他們自主權利。一些不嚴重的事情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要知道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要將他們當朋友,並且理解尊重他們,讓他們能自己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見。

如何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

3、營造溫馨的家庭氣氛

有些家庭會讓人產生緊張的情緒,如家庭成員之間不和睦、家庭管理混亂等,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父母也會存在過度緊張的情緒,甚至因爲雞毛蒜皮的小事進行爭吵。不好的言行舉止肢體暴力會讓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底,也就會讓孩子跟着學。甚至讓孩子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環境當中,讓他們感受不到愛與溫暖,就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4、培養獨立性

因爲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重視讓他們任何事都給孩子包辦,這種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型父母。溺愛型父母會讓孩子失去實踐的機會,也會讓孩子認爲這是父母理所應當做的事情。父母要在安全範圍內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僅能培養獨立性,還能培養自信心。

溫馨提示,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養成健康的心理。注意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批評要就事論事,不要將不滿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時間一久孩子會形成討好性人格,只有就事論事才能讓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

如何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2

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父母發生矛盾的時候,不要當着孩子的面爭吵,容易給孩子帶來不良情緒。平時,最好不要跟孩子長期分離,這樣容易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誇獎往往使人自信: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不要吝嗇你的誇獎。你的誇獎將成爲激勵孩子進步的動力。當孩子犯錯了,也不要一味地批評,要讓他知道,他到底錯在哪裏,有助於他慢慢改正錯誤。

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家長要平等地對待孩子,給予他們發言權。只有這樣,孩子纔會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家長才能聽到孩子內心的聲音。如果家長不尊重孩子,不給他們說話甚至解釋的權力,時間久了,孩子就會逐漸疏遠家長。

樹立好榜樣: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整天跟父母待在一起,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能夠以身作則,爲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孩子自然能學好。

如何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 第2張

理解孩子們的世界:成人眼中的世界和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在孩子眼中,世界是純淨的,不可思議的,甚至充滿奇幻色彩。如果父母因爲孩子“異想天開”,就批評孩子,很容易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所以,當孩子的思維脫離實際時,父母要耐心地解釋,不要動不動就潑冷水。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些家長喜歡溺愛孩子,事事順從孩子,這樣很容易讓孩子養成嬌慣的性格。看似是對孩子好,往往會害了孩子。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最後會變成“巨嬰”或媽寶男,一旦走入社會,就會遇到各種挫折。如果你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就要慢慢教會他獨立。不要什麼事都大包大攬,要放開手,讓他獨自成長。

如何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3

要培養孩子生活的獨立性,現階段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陽,吃、喝、玩的條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但是由於父母的過度保護,認爲孩子只要專心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辦代替,導致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根本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過分依賴,長大了容易形成依賴性人格障礙

注意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和愛心、交往能力對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現在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養成任性、以自我爲中心等缺點,也不擅長於與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學會與人交往。

活潑開朗的性格對於孩子的一生都有利,孩子在學習、生活中會遇到一些挫折,這時,父母不應用指責、批評的語言,而應多用鼓勵的口吻引導他們,讓他們始終保持活潑、開朗。因此,家長們應該教育好孩子,讓孩子有個好的人格,這樣不僅關係到兒童身體發育,而且決定着兒童今後的人生走向,讓孩子順利成長。

如何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 第3張

訓練孩子獨處的能力。心理學家說,安全感不是依賴感,如果一個孩子需要熱情而穩定的感情聯繫,他也需要學會獨處,比如讓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間裏。孩子獲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時刻在場,即便他看不見您,他心裏也會知道您在那裏。 專家說,對於孩子的各種需要,大人需要去“迴應”,而不要事事“滿足”。

滿足孩子要有度。要人爲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能夠心情愉悅的另一個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兒童精神病科醫生托馬斯博士告訴我們,“只有當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即能獲得某種東西並不取決於他的慾望,而是取決於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內心的充實快樂。”

孩子越早明白這個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一定不要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願望。正確的做法是,拖延一些。比如,孩子餓了,可以讓他等上幾分鐘。 不要屈從於孩子的所有要求。拒絕孩子一些要求會更有助於他獲得精神的平靜。在家庭中接受這種“不如意的現實”的訓練,會使孩子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來面對將來生活中的挫折。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