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無心之語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

無心之語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9.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無心之語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孩子的世界是很單純的,很多時候孩子對於很多事情都不理解,所以纔要家長們正確的引導,但是很多家長會跟寶寶說一些自己認爲沒有影響的話,下面小編分享無心之語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一起來看下吧。

無心之語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

無心之語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1

“媽媽不要你了!”

情景再現:寶寶在飯桌上不肯好好吃飯,媽媽教訓了她兩句,寶寶故意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媽媽拍了她兩下,還大聲喝斥寶寶:“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了!”

專家分析:兩歲左右的幼兒,對別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他們往往通過別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爲去認知別人的情緒,而對成人一些複雜的內心體驗難以理解,他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當成是真的離開。這個被很多家長慣用的假裝遺棄孩子的招數,對孩子的心理髮展有很大傷害,大大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對父母的強烈依戀關係會讓他們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們在探索外部世界時,會有一種安全感做支持。如果假裝遺棄孩子,那孩子會認爲,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傷害。依戀關係遭到破壞的兒童,均會出現行爲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定、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等表現。

“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裏撿來的。”

情景再現:歡歡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呀?”歡歡媽手頭上正忙,沒空跟小歡歡慢慢解釋,便說:“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裏撿來的。”歡歡媽小時候,她媽媽也是這麼跟她說的。歡歡聽後黯然地坐在角落裏一聲不吭。

專家分析:兒童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裏來的”之類的問題。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一答案”。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得親子關係產生隔閡,部分孩子因爲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整天悶悶不樂。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強了,也開始對生命的來源產生好奇,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再不聽話打你了!”

情景再現:超市裏,西西不停地要這要那,爸爸不許,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覺得很沒面子,便揚起手來嚇唬西西:“再不聽話打你了!”西西不但沒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厲害。

專家分析:有時候,孩子的表現確實令父母很生氣,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恐嚇還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孩子做出種種挑釁的行爲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捱了打,孩子會在內心裏說:你雖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氣了,我感到滿足。如果一時氣憤難以忍耐,那麼打罵將宣告你的失敗。

“我說不行就不行!”

情景再現:小丁睡覺前還吵着要吃糖,磨了很久還不肯睡覺。媽媽只好搬出爸爸來說服小丁。爸爸嚴厲地說:“睡覺前不許吃糖,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專家分析: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於家長頭腦中的“子從父”的傳統觀念。這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導致親子之間的對立和衝突,更會破壞孩子的公正心,妨礙孩子的民主意識、協商能力的發展,甚至還會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家長不能輕視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應該把他們當大人一樣平等對待。

無心之語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2

平時無心的一句話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最近,有一位媽媽在後臺留言。她在一本書上看到,不但批評會影響孩子自尊心、誇獎孩子也是一樣的。這讓她感慨實在是不知道怎麼帶孩子了。總感覺自己怎麼做都有可能做錯,甚至一次錯誤有可能會讓孩子受到終生的影響。

看到她的留言,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前幾年孩子還小的時候,我也有一樣的困惑。

有一次,孩子故意把水壺打倒了,水壺內膽碎了一地,玻璃渣子滿屋子都是。

看到一地狼藉,我忍不住脫口而出:“你實在是太調皮了,我根本就沒見過像你這樣不聽話的孩子。“沒想到孩子哭着跑開,說我不愛他了,並且好幾天都不願意和我說話。

那段時間,我寢食難安,特別擔心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自尊心會受到影響。作爲一個媽媽,我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就是自己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助力而是阻力。

所以,看到這個問題,我特別想寫一寫,算是爲她也是爲我曾經的困惑試着給出一個答案。

爲什麼我們總是愛評價孩子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關於禮儀,有很多觀念已經是深入到“骨髓”的。

你這樣做是不是合乎規範的?

你那樣做是不是合乎道德的?

你的做法到底對不對好不好?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忍不住去帶着“評價”教育孩子:

你不乖、你貪吃、你很聰明、你很厲害

我們以爲,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從中瞭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然後根據這些規矩做出改變,又或者通過我們的高評價獲得自尊心和滿足感。

讓孩子改變不好的習慣,讓孩子繼續保持優良的作風,這是我們想要進行評價的原因。

然而,遺憾的是,基於這個目的去評論孩子的話,不管我們怎麼小心翼翼地去選擇措辭,結果都很可能讓你“事與願違”。

爲什麼評價不能帶來預期的效果

也許,有人會好奇,爲什麼評論不能帶來我們預期中的效果?

因爲,評論從某種方面來說是一種侷限,孩子將從評價中去評估自己的價值,同時它會給孩子傳遞這樣一種信息:如果你不能做到什麼什麼樣子,你就不值得被愛。

當我們在批評孩子太頑皮太搗蛋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是:我不夠聽話、所以我是不值得被爸爸媽媽愛的。

當我們在表揚孩子很聰明時,孩子往往會困惑,如果我下一次沒有表現出這麼聰明,那麼爸爸媽媽還是會如平常一樣愛我媽?

大人的評價,直接會在孩子的內心刻畫出一副畫面,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結構。

這兩種不同的評價,都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從而退縮到自己的小世界裏,永遠只關注自己的感受。

他們連照顧自己都倍感困難了,還能在意到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嗎?

我的初中同學小敏當時還是一枚學霸,各科成績優秀,長相也美。她是每個男生心目中的暗戀對象,也是各科老師都忍不住誇獎的好學生。

可是,長大後的她卻跟我說過,小時候的自己並不快樂。她活在了"聰明"的評價中,太害怕別人說她不夠聰明。

小敏上了高中以後,發現學習難度大了一圈以後,開始曠課逃學,成績很快變成了班上倒數幾名。

她寧可聽到老師的惋惜:“你很聰明,可是你不願意好好學習。”

也不願意再花時間在學業上了。

在高中時期裏,她和以前的同學之間的關係疏遠了不少,也沒有交到新的朋友。因爲她發現,同齡的孩子會玩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她基本上插不上嘴,也不願意去學一下。

因爲一想到別人可能會用錯愕的眼神看着她,鄙夷地跟她說:“你原來連這個都不會”,就失去了嘗試的勇氣。

現在的小敏很後悔,她覺得自己的青少年時期是充滿缺失的。

用她的話說,自己是一個孤零零的城堡主人,總覺得城堡裏隨時都有可能遇到巨大的災害而心懷不安,因此她不得不打起十二萬分精神留在城堡裏,哪怕自己都快撐不下去了也不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我想,她的父母,曾經的老師們,都是希望她能夠健康成長的,但都不會想到一句聰明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這麼長遠的影響。

我們到底該怎樣和孩子溝通?

經常會有家長問我:H媽,到底怎麼樣才能讓我的孩子很健康地長大?

我經常會開玩笑地說:你這個問題很好,但是這個問題估計需要好幾本書才能解答。

家庭教育確實一個很宏大的客體,但是,這並非一個無解的問題,反而它異常簡單,因爲答案只有一個字:愛。

只是,太多的家長不知道如何去愛,怎麼去愛。就好像,當我們在評論孩子的時候,我們總會告訴自己,我是因爲愛孩子纔會這麼做。

大概也有很多家長有類似的疑問:H媽,你既然說不讓我們隨便評價孩子,那你說說,孩子不聽話、孩子胡鬧,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吧?孩子做好了不需要表揚嗎?

其實,答案依然很簡單:做回你自己,簡簡單單清清爽爽地孩子保持溝通。

最好的辦法就是蹲下來,像美劇裏的爸爸媽媽一樣,蹲下來,然後以成年人的口吻和一個2、3歲的小朋友進行溝通,你不再是一個教導者,而是你自己。

當你蹲下來、眼睛和他直視的那一刻,你首先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態度給孩子:我尊重你。

那麼接下來所有的溝通,都是發生在尊重的基礎之上,所以無論是贊同、或是否定,孩子都不會體驗到太大的挫折感,因爲他會很清晰地捕捉到愛的信號:

爸爸媽媽只是覺得我這個行爲不太對,但是他們還是尊重我的,還是愛我的。

爸爸媽媽是發自內心地喜歡我,而不是因爲我很聰明我有天賦我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而喜歡我。

在希望孩子改變行爲的時候,爸爸媽媽需要學會使用正確的溝通語言,不要宣泄自己的情緒、也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而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跟他說出這個行爲對自己產生的困惑,然後說希望他能夠改正一下自己的行爲。

在表揚的時候,多和孩子溝通事情的細節,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在完成這些事情中的思考和實施的步驟,而不是一直在誇獎孩子聰明、天生聰慧等不可控因素。

相信我,孩子都是伶俐敏感的,你對他的態度,他一定能輕輕鬆鬆感受地到。

想要孩子健康成長,首先你要具備滿滿的正能量,你要成爲一個人格獨立的、強大的、懂的愛的內涵的父母。

所以,在以後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能靜下心來把評論先拿開呢?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