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熱點 > 不願意建立親密關係的人

不願意建立親密關係的人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願意建立親密關係的人,“如果一個人沒有按照你期待的方式去愛你,那麼就說明那個人沒有那麼愛你”,這是一句看起來十分有哲理的話。下面看看不願意建立親密關係的人。

不願意建立親密關係的人1

在我看來,難以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往往有以下原因:

第一,性格比較內向。如果你性格比較內向的話,就會和別人的交流很少,別人很難了解你的內心想法又怎麼會和你親近呢?所以呀,內向的人要想要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就要勇敢地把自己展現出來,而不是把自己封閉在灰暗的角落裏。

不願意建立親密關係的人

第二,表面和善但一肚子壞水。你表面上對別人好只能處到一堆表面朋友,這種朋友都是平時點頭微笑從來都不會真心待你的,畢竟你也沒有交付真心。時間長了當他們發現真實的你是狹隘的總在背後使壞的,就覺得連表面的迎合都懶得給你了。所以呀如果你本性就不好,就別怪大家對你也不好,畢竟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

第三,窮。沒有錢就很有可能被大家瞧不起,他們的話題你也插不上話,所以就沒有幾個人願意和你交朋友和你親密了~

不願意建立親密關係的人2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一個人嬰兒時期需求的滿足狀況,將決定他們成年後的情感類型,並且很容易伴隨終生。

心理學家們把情感類型分爲四種: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和混亂型(焦慮逃避)。

安全型:擁有這種情感類型的人,非常容易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緒,也比其他類型的人更接受獨處、更獨立。

因爲內心對於他人的關係充滿自信和安全感,因此他/她能夠清晰地把生活、生命中的重要關係按照輕重排序,並給彼此劃分出清晰的界限。

擁有安全型情感模式的人是人羣中最好的戀愛對象,完全可以升級爲家庭成員,或成爲人們最好的朋友。他們普遍有能力接受他人的拒絕、承擔自己的痛苦,而不會歇斯底里不分青紅皁白的給他人施加壓力或折磨。

焦慮型:處於焦慮型情感模式的人,對於他人的關係,非常容易感到焦慮和緊張。

這種人自身非常缺少安全感,往往經常需要愛人或家人不斷表達愛意和肯定,才能消除他/她內心深處的不確定感。

他們通常很不喜歡獨處,但又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單身狀態,而且經常陷入不是很合常理的甚至有虐待情況發生的關係中。

究其原因是情感焦慮的人,始終無法從根本上去信任別人,哪怕是他們很親密的人。這就導致這類型人的行爲經常不理智、不規律、而且情緒化。

常見的矛盾狀態是:經常跟人抱怨異性這不好那不好,內心卻又渴望對方的關注,索取式求愛是這類型人的常見模式,而這類型人中往往以女性居多。

迴避型:如同字面意思,迴避型情感模式的人在親密關係中的對方非常依賴,但與此同時,因爲始終以自我爲中心,所以這一類型的人並不真正喜歡親密關係,並且很恐懼給出承諾。

當親密關係中的愛人或家人想要更進一步發展關係時,這類型的人就會匆匆從這段親密關係中逃走,以躲避對方可能會向他提及的要求。

當有人向他們靠近時,這類型人就會覺得內心壓抑很想立刻逃跑。

在每一段親密關係中,迴避型情感模式的人始終保持及時抽身離開的能力,以躲避可能會產生的承諾要求。而在這個類型當中,男性多於女性。

混亂型(焦慮、逃避):混亂型情感模式的人,則混合了焦慮和迴避兩種情緒。

這類人不僅害怕進入親密關係或作出承諾,也完全不信任任何人,尤其是不信任任何想要靠近或接近他們的.人,儘管內心十分渴望他人的關愛和認可,卻又十分蹊蹺的以攻擊性行爲,將試圖靠近他們的人嚇跑。

心理學家分析研究後發現,這類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矛盾的情感模式,是因爲童年時期經歷過虐待和忽視,有的人則是因爲在大家庭中一直被忽略和虐待雙重否定經歷後造成的矛盾狀態。

現實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自己童年或青少年時期經歷過父母離異、去世等沒有安全感的時期。

也有人傾訴自己在原生家庭裏從未得到過充分的愛和關注,以至於內心深處一直都渴望着更多的愛的滋養,但又因爲從未被愛過,而對愛產生恐懼,生怕自己負擔不起,承諾不了什麼。

所以將自己的情感當成一種交換,從而造成“無法與他人親密,內心又嫌棄自己的”現狀。

不願意建立親密關係的人 第2張

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曾說,在成年早期(18~40歲),人需要經歷的是“親密對孤獨的衝突”,只有擁有牢固的自我認同的人,纔敢於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

這是因爲,一旦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就幾乎等同於把自己的同一性跟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

也只有兩個人的同一性真正融合到了一起,才能夠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甜蜜的親密感,否則就會產生相互的孤獨感。

自我同一性是指把自己“衆多的人格”統一起來,從而形成爲一個較爲穩定的人格。

自我同一性的確立(identity achievement),通常都意味着,個體對自身有着充分的瞭解和理解,能夠將自我的過去、現在、將來組合起來成爲一個有機整體,從而確立起自己的理想、價值、觀念,並在未來發展中,作出自己的思考。

而20-30歲之間,正是埃裏克森提到的人與人之間“親密感”建立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如果不能處理好親密關係,個體就會產生深刻的孤獨和困惑感。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無法與他人親密時,問題也許從童年、原生家庭時期就已經產生了。而當一個人在20-30歲期間,是必然要經歷建立“親密感”的。

既然過去已經無可更改,不如趁這個階段,認真回頭審視和剖析曾經的經歷對自己的傷害或影響,從中找出問題或癥結所在並勇敢打破“渴望愛卻畏懼愛、畏懼承諾、無法信任他人建立親密感”的魔咒,爲獲取真正的愛與關懷,做出一些積極改變。

不願意建立親密關係的人3

01 安全型

安全型:在陌生情景當中,母親在場時,嬰兒能夠大膽地探索周圍環境,擺弄玩具;母親離開後,嬰兒會感到焦慮不安;母親回來後,嬰兒立即尋求母親的安慰,並且很快能夠被安撫。

從上面描述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安全型依戀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依戀類型。安全型的戀人在談戀愛時雙方都很舒適:分開時,我們會想念彼此;在一起時,我們也非常享受共處的時光。

安全型的依戀非常有利於建立親密關係。

02 矛盾型

矛盾型:在陌生情境當中,母親在場時,嬰兒就會感覺到焦慮不安,時刻盯着母親的活動,無暇關心環境中的玩具等;母親離開後,嬰兒哭鬧不止,非常的焦慮、不安;但是母親回來之後嬰兒首先做的不是尋求母親安慰,而是衝母親發脾氣、哭鬧、拒絕母親安撫。

看了以上描述,有沒有覺得這個矛盾型很熟悉?像不像那些傳說中的“作精”?

成年後的矛盾型發展爲焦慮型,這類伴侶往往非常粘人,兩人有條件在一起時,恨不得做24小時全天候人形掛件;一旦兩人分開,焦慮型一方經常會發出奪命連環call。

如果你恰好有事,無法及時回覆,ta就會開始所謂的“作天作地作空氣”:你是不是不愛我了?爲什麼不回我消息?我們分手吧。

Ta們口中的分手並非真的想要分手,而是要藉助“分手”這一行爲來威脅伴侶,引起伴侶的注意,由此證明伴侶是愛自己的。

久而久之,親密關係雙方都會覺得很累,最終導致分手。並且這種交往模式很容易延續到以後的每一段感情當中,甚至會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不願意建立親密關係的人 第3張

03迴避型

迴避型:在陌生情境下,母親在場時,嬰兒並不與母親互動,探索世界也並不積極;母親離開時,嬰兒沒有任何反應;母親會來時,嬰兒也不會尋求安撫。

迴避型發展到成年,分爲三種亞型:恐懼型、疏離型、性單戀。

恐懼型的伴侶對親密關係有種恐懼,覺得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害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比較享受單身。

即便談了戀愛,也不會主動去找伴侶,別人不聯繫ta,ta也不會主動去聯繫別人。伴侶之間不會產生強烈的依戀情感。

恐懼型之所以被認爲不完美,有些人是因爲害怕失去:我不敢建立親密關係,我怕我對你產生了依戀之後,你離開我,那我就會受到傷害。與其最後受傷,不如不開始。

當然,也不排除純粹的享受單身生活,如果不願意建立親密關係這件事情沒有給你帶來情緒上的困擾,那就不必改變,做自己就好。

疏離型的人會有過分自大的傾向,他們不願意與人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但是他們又渴望別人的喜歡,以此來證明自己很厲害。換句話說,他們只愛自己,又享受自己被愛的感覺。

傳說中的“海王”不就如此?海王鍾愛養魚,魚塘越大,越能夠證明自己非常有魅力,享受被人喜歡的感覺。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人是這樣的:

我很喜歡一個人,ta哪裏都挺好的,我開始追ta,一開始ta不爲所動,後來慢慢地,ta開始喜歡我了,我突然發現自己好像沒那麼喜歡ta了。這種類型就是性單戀。——我就喜歡你不喜歡我的樣子。

04 如何改變?

依戀類型雖然很大概率上會一直持續,但它們歸根到底是一些行爲模式。我們的行爲模式是可以改變的。

首先,我們要先弄懂自己是什麼依戀類型,反思自己的行爲。對照上面的類型,也許並不完全符合你,但是可以爲你提供一些指引。

然後,找一個安全型的人談戀愛。有樣學樣,結合自己的反思逐漸改變自己。幸運的是,安全型在人羣中所佔的比例最多,因此找到一個安全型的伴侶沒有想象中的難。

從自身的角度來說,無論你自己屬於哪種類型,自己感覺最舒服纔是最好的。戀愛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自己願意”。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