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爲什麼孩子說什麼也不聽

爲什麼孩子說什麼也不聽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孩子說什麼也不聽,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變得叛逆,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把孩子教育成功,讓孩子成爲優秀的人才。那麼下面跟大家分享爲什麼孩子說什麼也不聽。

爲什麼孩子說什麼也不聽1

1、 家長沒能說明白自己的要求,或者所下達的命令不夠具體,這就讓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父母到底是什麼意思。根本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2、 家長說話羅嗦,反覆說一件事情。這樣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覺得自己做了,家長還是會說,所以乾脆不聽。

3、 孩子習慣了家長的溺愛,縱容,只要自己反抗,家長就會退讓,所以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可以爲所欲爲。

4、 家長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太過感情用事,高興的時候,孩子做什麼都對,不高興的時候,孩子做什麼都會受到責罵。於是,孩子就會覺得父母的話沒有道理,只有情緒,所以也就不去聽從了。

5、 家長經常用欺騙,嚇唬等方法“哄”孩子,時間長了,孩子就識破了父母的伎倆,當然就不會再聽話了。

6、 家長對孩子提出的要求過高,孩子經過一些嘗試之後,覺得自己無法完成,慢慢也就不願意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了。

爲什麼孩子說什麼也不聽
  

7、 家長的要求和孩子此時的願望大相徑庭,會使孩子非常掃興,反覆如此,孩子就會想辦法拒絕父母的要求,有時候甚至表現爲當面拒絕。

8、 家長沒有做到言出必行,常常向孩子做出承諾,但最後並不兌現,有時候會威脅恐嚇孩子,但不懲罰。這樣,孩子就認爲父母的`話不必當真。

9、 父母一個過於嚴厲,而一個又一味遷就。這就會導致孩子面對嚴厲一方表面聽話,過後又和遷就一方共同瞞天過海,最後形成了陽奉陰違性格。

10、 家長之間的要求沒有達成一致,甚至對同樣一件事,父母的態度相互矛盾,這樣孩子就無所適從結果是誰的話都不聽了。

爲什麼孩子說什麼也不聽2

影響教育孩子效果的三要素

在談三要素之前,父母首先要理解一個問題,教育孩子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而不是單方面輸出的過程。不是說父母教育孩子,就只有父母影響孩子,而孩子不會影響父母,這是不對的。

舉個例子。

對於天性比較乖的孩子,父母在面對這樣的孩子時,心情就會比較好,教育的時候就會更加耐心。相反,當孩子比較調皮搗蛋的時候,父母就容易失去耐心,對孩子批評打罵。

所以教育孩子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雙向影響的過程。

在理解這一概念後,我們就能推導出影響教育效果的三要素。

第一要素、父母

父母的學識、智商、認知不同,這就決定了他們在面對孩子時,同樣的問題會採用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的方式當然就對孩子產生了不同影響。

舉個簡單的`例子,教孩子算數。

如果父母學過孩子的認知發展,瞭解孩子的生理髮展規律,那麼他在教育孩子時,就會設計適合孩子學習的難度。適宜的難度既可以讓孩子快速的掌握知識,又不至於太難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可以培養孩子自信心。

相反,如果父母什麼都不懂,那麼父母可能就會教授超過孩子接受能力的知識。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覺得自己怎麼學都不會,就會覺得自己笨,自信心受到打擊,變得自卑。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因爲總是教不會,脾氣變得暴躁,批評打罵孩子,進一步打擊孩子自信心。

爲什麼孩子說什麼也不聽 第2張
  

第二要素、孩子

兒童的智力、性格等自身特質決定了他們適合什麼樣的教學方式。不同孩子同樣的問題,不可能用同樣的方式都能解決。即使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階段,他們也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需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

舉個簡單例子。

有的孩子比較堅強,心理素質強,父母的輕微的言語批評可能引不起孩子重視,因此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就需要父母強化懲罰的力度;而有的孩子比較敏感,父母只要略微提醒,孩子就能及時改正,如果過度懲罰反而會傷害孩子自尊心。

如果父母認識不到孩子的不同,網上學了一種育兒方法覺得很好,然後就生搬硬套到自己孩子身上,有時候不僅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有可能會有副作用。

第三要素、父母跟孩子的關係

最後一個影響父母教育孩子效果的因素是雙方之間的關係。

和父母關係融洽的孩子通常有信心解決困難的問題,無論是單獨處理還是和陌生人在一起時都會如此。因爲過往的經歷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努力會被接受和支持,因此沒有心理負擔,更加享受解決問題的快樂。

而缺乏這種安全感的孩子則會缺乏這樣的信心。因爲他們過去的經歷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努力只會遭到忽視或否定。他們在行爲做事時就會擔心自己做錯或做不好,會被批評打罵,因此他們很難專心、集中精力的積極解決問題。

父母、孩子和雙方之間的關係,它們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整體,共同決定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效果。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帶動其它兩個環節出現變化。

爲什麼孩子說什麼也不聽3

每個“不聽話”的孩子,都有他不爲人知的“苦衷”

一、聽不懂

很多父母在自己內心都設有一道分水嶺,這個分水嶺是以“會說話”爲界限的。在孩子會說話前,打心底會把他當做一個“不懂事”的小寶寶,即使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父母也都會去包容;一旦孩子“會說話”後,父母在潛意識裏就認爲他什麼都能聽了,於是就把他當做“懂事的孩子”,

並用“懂事孩子”的標準來要求他,開始越來越沒有耐心給孩子解釋自己剛剛下過的指令是什麼意思,就這樣“親子大戰”就開始爆發了。

實際上,孩子會說幾個“詞”,並不意味着他真的明明白白知道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他能聽得懂你說的一些話,並不意味着他能懂你說的所有的話。學齡前的小孩子,對於大人的一些語言,都存在着“半蒙半猜”的現象,有時候他們爲了取悅家長,會試圖表現出“我聽懂了”的樣子,其實在很多時候,他們壓根就不明白你說的是什麼。

總之呢,假如你覺得你家孩子不聽話,首先請自我檢討一下,“我說的`這個話,孩子真能明白是什麼意思嗎?”你有沒有在說完話後,用親身示範、分步拆說等方式給孩子解釋你說的話的意思呢?

確定孩子是能“聽懂”你的話,再去要求他“聽話”。

二、做不到

有很多父母可能都意識不到、你的有些要求,是超出孩子現在的能力範圍的,甚至一些父母,去要求一些連成人做起來都很費勁兒的事情、

像讓孩子立刻控制住自己情緒的、“不準哭”“不準鬧”,煩請家長在要求孩子做到這些前,先捫心自問,自己能不能控制住“不對孩子大吼大叫”!像要求孩子能控制住自己在無意識下的一些行爲、不吃手、不尿牀等,煩請家長在要求孩子做到這些前,先捫心自問,自己能不能控制住自己“在無聊或者緊張的情況下不去拿手機”!像要求孩子擁有好的意志品格的、“膽子大一點”“忍一下”等,煩請家長在要求孩子做到這些前,先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足夠“勇敢頑強”!……

很多時候,父母忽略了孩子現年齡下的特點,卻又對他們有着過分的期待、

就拿打人這件事情來說,許多父母會認爲,這是一個孩子的品性問題,三令五申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後,孩子應該立刻就能改好的。但實際上,容易衝動打人,是所有兩三歲這個年齡段孩子共有的一個特點,因爲他們的語言和社交跟不上用,沒有能力以正確的方式和其他小朋友示好、

爲什麼孩子說什麼也不聽 第3張
  

妥善處理與其他小朋友的衝突,還是需要慢慢學習的,即使心裏知道打人是不對的,但有時也難免控制不住自己衝動的情緒,一個錯誤會重複性的犯,這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需要更長時間耐心糾正而已。

相似的事情還有很多、磨磨蹭蹭、愛丟三落四、坐不住等等。這些問題父母去幹預是正確的,但要擺好心態,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很多問題,在孩子的身體和心智足夠成熟時,才能真正的消失。

就像孩子剛會站立的時候,你要求他立馬會跑,這是不行的。糾正行爲問題也是這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細水長流的,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過了。

三、處在情緒中

即使是成年人處於被情緒淹沒的時候,也是沒有辦法始終理智在線的,小孩子就更如此了,當他們處於情緒中時,也一樣什麼話都聽不進去。

在孩子非常生氣時、遇到挫折時往往會崩潰大哭,這個時候,無論你說什麼都是不好使的,只能等孩子哭完,這個勁兒過去了才行。

即使有些孩子生氣的時候不會大哭,但他依舊會陷入某種情緒之中,使得本就少又珍貴的理智更是掉線,弄出一幅幅極其令人厭煩的樣子、

就像陷入在“高興”的情緒中,孩子會異常興奮,傻笑個不停時;就像陷入在“不爽”的情緒中,孩子各種哼唧找麻煩時;就像陷入在“害怕”的情緒中,孩子藏在父母身後,想要走時;……

也有可能是因爲他們太累、太熱、身體不舒服等的原因,也會讓他們像個渾身帶刺的刺蝟,恨不得專門扎扎父母搗個亂,惹父母不開心,然後暢快發泄一下。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現在的狀態可能不太對勁兒時,就要保持冷靜了,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帶到溝裏了,即使孩子現在表現得很不可理喻,等孩子心情平復了,再慢慢和他討論。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