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兒童偷竊行爲心理學

兒童偷竊行爲心理學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童偷竊行爲心理學,每個小孩子小時候都會經歷“偷東西”的時期,這時候父母不能肆意責罵孩子,也不能視而不見,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觀念,幫助孩子控制自己,下面看看兒童偷竊行爲心理學。

兒童偷竊行爲心理學1

心理健康之兒童的偷竊行爲

有的時候,看起來孩子不大,可實際上卻是“偷竊”老手,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兒童的偷竊行爲,也是一種條件反射。兒童開始偷竊,主要是在外界誘因的驅使下,通過自身的心理活動而形成的。

兒童幼稚無知,缺乏道德認識,社會上一些壞人就乘機而入,專用“物質”引誘他們,這個“物質”誘餌,則成了兒童產生偷竊行爲的刺激物。條件反射就是內外刺激,通過人的神經系統的活動發生的有規律性的反應。

兒童偷東西的過程也就是條件反射形成的過程。在“物質誘餌”的刺激下,迎合了兒童內心的低級要求,經兒童自身的高級神經活動,支配兒童發生偷竊行爲。天長日久,條件反射如得不到抑制,則可能受到“強化”。

這種行爲一旦養成習慣,就會自動化了,心理學上稱爲“動力定型”。若改變壞的“動力定型”,比開始塑造好的品德及行爲習慣,要困難得多。

兒童偷竊行爲心理學
  

家長和老師針對不同兒童的偷竊行爲,要認真做好調查研究,根據形成的原因。抓住客觀規律,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當孩子第一次犯錯誤時,一定要做好教育工作,把壞的思想的萌芽剷除乾淨,消滅在最初階段。

爲了防備孩子發生偷竊行爲,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有時雖然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卻在家長這裏。家長如果平時不注意,買菜時佔小便宜,多“拿”幾根蔥,或把單位的公物“順手牽羊”帶回家,都會從反面起到“身教”的不良影響。

對於那些犯了錯誤,有偷竊行爲的.孩子,家長要關心和愛護他們,不能採用打罵等粗暴手段,這隻能使事情向更壞的方向發展。

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利用各種形式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也可舉一些偷竊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反面例子,使孩子加深對偷竊行爲後果的認識。家長對孩子正當的物質需求,應儘可能給予滿足,以防止孩子從家長處得不到時,而產生偷竊念頭。

家長還應該經常檢查一下孩子的衣袋,書包裏是否有來歷不明的小東西,發現後要及問清楚,進行教育。

兒童偷竊行爲心理學2

孩子爲什麼會偷東西呢?

一、孩子的規則感和邊界意識還沒發展成熟。

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出現的“偷盜”,原因各不相同。

5歲以前的孩子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道德觀,不知道“偷”的概念,也沒有完整的物權意識,無法正確區分“自己的”和“別人的”的界限。

我們眼中的“偷”,是他們眼中的“拿”。

由於原始的“自戀”與“戀物”推動,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認爲是自己的並佔爲己有。

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孩子已經明白“偷東西”是不對的,道德感已經建立起來,但是自控力差。這個階段的孩子偷東西多半是物慾太強,又不能控制自己導致的。

出現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家長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過多的壓抑了孩子的需求,當然也有可能過多的放縱孩子的需求。物極必反,兩種極端都能表現出一樣的結果。

兒童偷竊行爲心理學 第2張
  

青春期時期的孩子自尊心、價值觀、世界觀等各方面趨於建立和發展,但仍然不穩定。

這個階段如果出現偷東西的行爲,有可能是他們長期被錯誤對待,從小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了較多的“心理創傷”,自尊心受到了較多的摧殘。

當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持續的傷害以後,會“破罐子破摔”,並對予以他傷害的人報復,如果不能報復自己的父母,那就從身邊的同學下手,第一是報復別人,第二是讓父母“滿意”,更加吻合父母長期以來給予自己的評價。

二、孩子偷東西源於內心的匱乏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匱乏感”的概念:如果內心有種不滿足,往往會尋求其他的方式來補償。

偷竊就是匱乏感引發的行爲,包括物質匱乏和心理匱乏,後者尤重。

越得不到,就越想要。

前不久,廣東一個7歲小女孩因爲在商場偷拿東西,媽媽看孩子始終不肯承認,

於是想給孩子一個教訓,選擇了報警。

原來女孩很喜歡商場裏的扭扭蛋,但知道家裏條件不好,於是就想悄悄拿走,以爲不會被發現。

家庭物質上的缺失,讓她有了鋌而走險的“勇氣”。

這個時候一位家長說:家裏條件挺好的,孩子想買的東西我都給他買,不明白爲什麼還要偷錢。

經過諮詢得知,這位家長在金錢上對孩子管得非常嚴,從不給孩子零花錢,他們會對孩子說:“你想買什麼跟我說,只要合理,我都給錢。”

孩子想買的東西都要經過媽媽的同意纔可,毫無餘地可言。很多情況下“合理”或“不合理”,是家長來判斷的,它根本不是孩子的想法;

而且孩子有時會有些屬於自己的小祕密,不想跟你說,比如某個同學,尤其是異性同學過生日,孩子想送一個小禮物,如果他手裏有一些零花錢,就不會爲難。

對孩子控制太嚴,顯而易見的潛臺詞是不信任孩子。信任不會讓孩子變壞,相反,家長看管得越緊,孩子越容易找機會偷錢。

三、爲了引起父母的關注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孩子的問題行爲,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麼。

偷,也是如此。

表面看,它是孩子一種錯誤的行爲,實際上都藏着孩子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

有的孩子是因爲渴望,有的孩子是因爲好奇好玩,還有的孩子是因爲得手的成就感.......

曾遇到一個案例,一個小男孩家境不錯,想要的東西父母也會給他買,但是他卻會經常偷東西。

最後發現是他的父母太忙了,平時沒時間陪他,也不關心他,他發現偷拿東西可以獲得父母的關注,所以孩子藉此來引起父母的關注。

四、“壞家長”的遺傳行爲

所謂“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因果必須有一個條件:壞家長——沒有這個必要條件,這個因果不成立。

“壞家長”有兩種:第一種是習慣用打罵解決問題,簡單粗暴發生的地方,就是“偷竊”容易發生的地方。

比如,有的家長平時對孩子監督得很嚴,控制得很緊,一發現孩子偷錢,立即定性爲“偷”,鄙視孩子,把孩子暴打一頓,警告,並開始像監督小偷一樣監督孩子,一旦發現又有偷錢行爲,不但暴打,而且去學校告訴老師,讓老師做工作,或是嚇唬孩子,要把他交到警察那裏……

這樣折騰下來,孩子離小偷的身份就越來越近了。

第二種是自己手腳不乾淨或愛佔小便宜——只有這兩種家長的孩子纔會小時偷針長大偷金。

沒有人天生是墮落的,只有環境一直在營造一個小偷,一個人才能最終成爲小偷。

所以需要家長多反思自己。真正的教育準備是完善自己,在財富教育方面也一樣,不但要求家長有好的教育理念,還需要有好的財富觀。

雖說孩子偶爾一次的不當行爲,並不代表孩子的全部人格,但教育卻是必不可少的。

李玫瑾曾說過:孩子第一次偷錢,不明白偷錢的後果,但是孩子感受到了偷錢的快樂,如果父母不及時制止批評,孩子就會重複偷錢的行爲。

一旦第一次嚐到甜頭,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偷東西,是真的會上癮的。

兒童偷竊行爲心理學3

怎麼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

1、學校恐怖症

一寄宿制小學一年級生,得了個“怪毛病”:每週一上學前常有莫名胃痛、腹痛出現,而到了週五回家時,所有症狀均不治而愈。經心理門診診斷:其患的正是“學校恐怖症”。據介紹,這種現象以往較易出現於初進託兒所或幼兒園的兒童,可近年來,發病兒童年齡明顯增大、持續時間延長。

2、焦慮

焦慮是指一種情緒,成人會有焦慮情緒,孩子也一樣會存在焦慮情緒。焦慮是一種不安全感的表現,當孩子的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很容易出現焦慮情緒。這些焦慮情緒可以表現爲膽小、缺乏自信、敏感、哭鬧等。

分析:家長要學會對孩子安全感,多鼓勵與表揚孩子,平時多與孩子交流,給予擁抱!

兒童偷竊行爲心理學 第3張
  

3、人際

很多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不喜歡與別的孩子玩,而是自己一個人玩耍,或者說與同伴玩時,也不會分享與合作,這些就是孩子所產生的人際問題。

微心理分析:兒童的人際關係主要是指他們與父母、教師以及同伴之間的關係,從這些人際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孩子樂於與人交往,善於和同伴合作與共享,理解與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受。所以要善於去引導孩子與別人交往,要鼓勵孩子學會分享,學會尊重!

4、恐懼

恐怖表現在對某些事物或情景產生懼怕和逃離的'心情,如怕打雷閃電,極度緊張,抱頭亂竄。

分析:恐懼也是焦慮的一種表現,也是因爲安全感不夠所造成的。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