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重複練習是兒童的智力體操

重複練習是兒童的智力體操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個3歲的小女孩,安靜地坐在房間的角落裏玩耍,她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個看似單調的活動中,將一些彩色的玻璃球一顆顆地塞到玻璃瓶中。每當一個玻璃球落下去的時候,就會發出清脆悅耳的撞擊聲,這樣的過程中,小女孩只是面無表情地重複一個動作,將玻璃球一顆顆地放進瓶子。母親喊了小女孩三次,她都充耳不聞。當瓶子裝滿之後,小女孩把玻璃球倒出來,然後繼續重複這樣的動作,直到母親進來收起瓶子,她才被迫停止遊戲。

重複練習是兒童的智力體操

“妮妮,把瓶子收起來吧,看看媽媽給你買的花裙子。”小女孩被母親抱起來,不情願地看了一眼窗臺上的玻璃球。但是很快就恢復了活力,精神飽滿的樣子。其實,母親只想轉移她的注意力,小女孩每天都要重複這個遊戲,少則十幾次,多則幾十次,這種情況讓她有些擔心,而女兒卻似乎對此有用不完的熱情和專注。

晚上,小女孩早早地躺在牀上,等着母親給她講“牀頭故事”。母親準備給妮妮講一個新故事,但是她非要聽《金色的房子》。母親有些吃驚,這個故事女兒已經聽了十多遍了,雖然她還不認識幾個字,但是已經熟悉到可以背誦了,“紅的牆、綠的窗,金色的屋頂亮堂堂……”

妮妮的母親想:重複一件事情多麼枯燥啊,女兒是不是患上“孤獨症”了?

對於成人來說,重複操作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少人都會充滿疑問:“反覆做事需要耐力,3歲或5歲的孩子能忍受得住嗎?”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因爲兒童本來就喜歡重複地做某一件事,年齡越小越是如此。當他們碰上感興趣的事,就會沒完沒了的重複地做這件事。

“重複做事”是兒童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訓練活動,心理學家把它稱爲幼兒特有的“常同行爲”,蒙臺梭利將其稱爲“重複練習”現象,同時,她也通過實踐研究得出了兒童重複做事的必然性——爲了意志力的形成。

意志力來源於選擇有智力目的的活動,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即經歷專注、興趣、意志、順從四個環節。兒童的意志力並非成人所理解的那樣,可以通過後天強化訓練出來。實際上,兒童的意志力形成是一個天然形成的過程,也是一種天賦的本能,它是兒童自然成長的法則。

蒙臺梭利觀察到,在意志力形成的第三個環節,即意志的發展,總要經歷三個重要的階段,其中最常見也是首要的階段便是“重複練習”。

“反覆操作是兒童的智力體操。”蒙臺梭利用這個比較恰當的比喻說明了重複和智力的關係。兒童在玩耍一樣東西時總是重複進行,在讀一本書時總是重複聽,在操作一樣教具時總是重複幾十次,這在成人的眼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成人認爲這是由於兒童的幼稚而導致的,但是這樣的重複卻使兒童感受到力量和獨立,並使兒童達到極度的滿足。實際上,如果兒童能達到重複一種活動的時候,那是因爲兒童已經能夠相當程度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控制到一點上。這種狀態我們才把他稱爲注意力集中。這種集中的注意力在重複中,兒童的內心就獲得了一種力量。我們把這種力量解釋爲控制的力量,兒童既能控制自己的行爲,又能控制自身之外的物質世界。

許多父母都不難發現兒童重複練習的現象,要麼是在學校,要麼是在家裏。但是,他們多數會表現出茫然的表情,並不知道這就是孩子意志力形成的第一個階段。正是基於“重複練習”的起點,兒童才慢慢形成了自制和自覺的能力,爲進入第二個階段打下了基礎,即自由地選擇自我訓練的生活方式。

人們已經意識到手和語言是人類智力的兩種外部表現,所以重複地聽、說、讀、畫,以及所有重複性的勞動都是促進心智發展的運動。兒童喜歡用雙手去重複做事正是他工作本能的一種表現,他們往往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對一些“基本工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可以自主閱讀之前,幾乎每個孩子都經歷過重複聽故事的階段。重複聽故事,能使兒童逐漸地掌握故事中的詞句,使一些好詞好句在記憶中得到反覆強化,並積累一定的語言經驗,從而使孩子在自編故事時,把那些儲存在腦海中的語詞語句,遷移運用到新的故事情景中。所以,讓孩子重複聽故事,不但令孩子獲得了有關知識信息,學習了一些語詞語句,懂得了相關的道理,此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爲孩子提供了創造性言語表達的素材,開發了孩子的語言潛能。

讓兒童爲之着迷的“基本工作”還有很多,比如把瓶蓋擰下來再蓋上;把玩具反覆地拆開、重裝;打開房門再關上等。類似的重複行爲都是兒童的基本行爲,不具備任何目的性,它們對兒童來說都具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也是兒童進行的不夠成熟的努力。“重複練習”的行爲能夠滿足兒童特定時期的需求,也更容易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和獨立感。另外,駕輕就熟的工作內容更容易讓兒童產生心理上的安全感,這點在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十分重要。

然而,這些看似枯燥、簡單、浪費時間的重複練習,卻容易使成人與兒童之間發生衝突。成年人的思想中,存在一種根深蒂固的障礙,即“最大效益法則”。當他們看到孩子付出巨大的努力卻收效甚微,或者一直在從事浪費時間卻毫無收穫的勞動時,就會忍不住想去幹涉或幫助他們。

在成人看來,類似於反覆把彩色玻璃球放進瓶子裏的遊戲是一種瑣碎而毫無用處的工作,他們不能理解兒童爲何對此那麼熱衷而癡迷。實際上,成人不理解兒童“重複”行爲的根本原因是——行動的節奏。

一位母親帶着孩子去醫院探望患病的父親,老人中風了。當她看到父親倔強地用顫抖的雙手異常緩慢地把水杯舉到脣邊的時候,那種抖動的動作與父親昔日行動自如的行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位母親因爲看到了這種反差,所以十分痛苦。於是,她產生了一種衝動,即幫助父親喝水。實際上,她想設法用自己的行動節奏去代替老人的節奏,以此緩解心中的不適。但是,當她3歲的兒子充當這個角色的時候,就變得十分耐心,剛好符合老人需要的節奏。但是,一旁的母親又產生了上面的那種衝動,因爲她早已習慣了那種敏感而迅速的節奏。

當兒童在做一些重複的事情時,成人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會產生一種干預兒童的慾望。然而,這麼做對兒童的心理需求不但毫無幫助,還破壞了他們喜歡做的事情,阻撓了他們自由地行動。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