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家庭中怎麼做好孩子的數學思維啓蒙?

家庭中怎麼做好孩子的數學思維啓蒙?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我看到一個現象,有情緒的父母越來越多,跟他們聊了一下才知道他們的壓力竟然這麼大。每年我大概會做100場父母講座,但是在我們培養自己孩子的時代,和現在的教育,真的很不相同。以前,利用有限的資源和環境,我們就可以做很多,孩子也可以學很多,在這個過程當中,爸爸媽媽和孩子們的關係會越來越親近,啓智也自然而然成了好的結果。家,纔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纔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人已經接受了這個觀念,但是我想說,這不光是指性格和習慣的形成,思維、智力發展等,父母也都是孩子無可替代的第一任老師。

家庭中怎麼做好孩子的數學思維啓蒙?

要想數學思維啓蒙不出錯,必須遵循這4個原則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和孩子體驗數學的機會。生活中的數學太多了,我們需要的是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能在生活中處處看到數學,才能隨時隨地去啓蒙孩子的數學思維。

對於兩三歲開始啓蒙的孩子來說,啓蒙就是讓孩子模模糊糊有點感知就可以了。那怎麼做好家庭中的數學思維啓蒙呢?遵循這四個原則,你就不會錯。

來源於生活

在生活中體驗,並運用於生活中,一定不要讓孩子覺得數學是多麼深不可測的東西,而應該遵循“大道至簡”的道理!咱們隨便舉幾個例子,來看看生活中那些隱藏的數學:

最淺層次的,培養孩子對數字和數量的理解:

比如讓孩子觀察自己的身體,可以問問他“你有幾隻眼睛?幾個嘴巴?手上有幾個手指頭?”等等。

隨時看到的事物也可以問:“小狗有幾條腿呀?數一數剛纔爬了幾級臺階。”

吃飯時在餐桌上也可以互動:“寶寶,你可以觀察一下,看看是你碗裏的米飯多還是爸爸碗裏的米飯多。”

深一點的,培養孩子對形狀和空間的意識:

比如孩子常玩的積木,可以讓孩子觀察和識別:“這是長方形,這個是圓形的,這個是三角形的……”

平時孩子玩的玩具、讀的繪本也有各種形狀,可以給孩子介紹說“球是圓的、書是長方形的”等。

延伸一點,可以讓孩子認識遠近、上下、左右等空間概念:

如“這個汽車停在路燈旁邊,小球放在籃子裏面,現在媽媽走到你的前面”……

數學一定是來源於真實的生活,讓孩子自己觀察、自己接觸,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通過一些引導可以很輕鬆地啓蒙孩子的數學思維。

經驗中獲得

孩子的成長是在實踐中、活動中獲得的,因此最好的啓蒙就是讓孩子從自己的經驗中獲得。

爲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是由這個時期孩子的思維特點決定的,讓孩子在情景中去體驗,他獲得的經驗比僅僅從書本上靠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要印象深刻得多,並且對於孩子自己思維的啓發很有幫助。舉個例子:

帶孩子逛超市的場景:我經常帶着我外孫女去超市,去之前我會讓她自己先統計我們要買什麼,比如給家裏每人買一個蘋果,1、2、3……6,一共買6個;再給媽媽買3個番茄、2根黃瓜;給姐姐和自己各買一個冰激凌;等等。堅持一段時間,可以很好地培養孩子的數感。在逛超市結賬的時候,我也會讓外孫女一起幫忙算賬,比如我會引導她來計算,這個冰激凌花了3元,我們給了收銀阿姨5元,阿姨需要給我們找多少錢呢?

父母啓蒙佔第一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教導孩子如何去認知這個世界了,可以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啓蒙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

就像著名的教育家卡爾·威特說的一樣,“父母對孩子的輔導是任何老師都替代不了的”。特別是媽媽的價值觀、思維方式、教育方式等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實際上,媽媽作爲天生就與孩子最親近的人,在教育孩子上有着先天優勢。媽媽不一定非得是數學專家,但是善於用身邊的東西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媽媽,遠比對着課本一板一眼教學的老師影響要更大。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各有不同。只有在家庭中,爸爸媽媽能根據孩子自身的發展來對他進行 “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這是課外輔導班以及學校裏的老師所做不到的。

跟隨規律不超前

我研究兒童的數學思維已經47年了,對於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我想和大家聊一聊。

一定要遵循孩子自身發展的規律!這點非常重要。

你們知道嗎,孩子每項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是分層次遞進的。比如分類能力的發展,孩子會先根據物品的外觀屬性,如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再學會用類屬關係,如動物、水果等分類。而且分類的標準是從一個維度逐步增加到多個維度,詳細的內容我會在後面的章節裏介紹。如果不遵從孩子的發展規律,跳躍着讓孩子學,往往會起到揠苗助長的作用。

對於3—6歲啓蒙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都是從生活中獲得有關數學的感性經驗,並且是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爸爸媽媽只需要給孩子提供符合他這個年齡階段需求的材料和場景就行了。材料比如玩具、繪本,場景就是遊戲或者生活中有關數學的對話等。對孩子數學思維的啓蒙就是這麼簡單。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