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人應當怎樣對待生活學會科學養生

人應當怎樣對待生活學會科學養生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病對健康的危害性也很大,比如大家常說的三高、中風、肩周炎、水中毒、腸道傳染病、皮膚病、肝病、癌症、痔瘡、心臟病等很多,都對養生健康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健康、長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讓我們學會科學養生,積極對待生活。

人應當怎樣對待生活學會科學養生

一、什麼是養生

養生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爲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慾、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養生產生於上古先民爲抗禦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抗禦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攝養身心使長壽。《莊子·養生主》:“文惠君 曰:‘善哉!吾聞庖丁 之言,得養生焉。’”宋 陸游《齋事》:“食罷,行五十七步,然後解襟褫帶,低枕少臥,此養生最急事也。”清 袁枚《隨園詩話》卷二:“同年儲梅夫 宗丞,能養生,七十而有嬰兒之色。”

通常所說的養生是狹義的養生學,是指通過非藥物的方法達到提高自康復能力的學問。公元前五十世紀人天合一整體觀的形成標誌着養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業年間,當時的太醫令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集中論述了各種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書中沒有藥方,只列養生方、導引法213種。由此可知,中國從那時起就已經將養生作爲治療的常規方法,並得到官方的提倡。

二、不同年齡的養生要求

①胎兒期。依於母體,長於子宮,亦能感受外界及母體的影響,此期養生主要依賴胎教,故各種養生要求均針對母體,以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諸如行動穩重、食飲豐富平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聞惡聲、目不睹惡事、睡眠充足、節制房事等。

②嬰兒期。已離母體,哺乳賴母。此期爲稚嫩之時,形氣未充,神氣未定,易飽易飢易驚易爲邪襲,病則傳變迅速,故此期養生在於母子同養,養母以防止母病及子,養子以保證其各種生理需求,適其寒溫、多見風日、合理飲食,待之以慈祥、安和、愉快,使嬰兒發育結實、穩定。

③幼兒及青春期。此期已完全脫離母體,養生主要在於自身,但又須父母的指導和關懷。此期特點是生長迅速,智力、體力大增,生殖力亦漸成熟,是精神與形體變化最顯著的時期。身體方面倡導雜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腳勤快,要充分保證其成長髮育的營養需要,避免發育遲緩、發育不良等;尤須注意使其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及社會公益活動,急公好義,避免因過分溺愛而養成其所求必得,從不顧及他人的惡習。

④壯年期。此期應該嚴格按照長生不老的基本原理操作,物極必反,才能不會變老。

⑤老年期。生命的最後階段。人之衰老爲自然規律,故精神上要放得開。此期人生大事多已了卻,心無羈絆,怡然自得,訪友話舊,琴棋書畫,花鳥蟲魚,一憑己性爲取捨,注意起居規律、食飲適宜、鍛鍊有常,使陰陽平衡、氣血順暢,精氣神保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則老而不衰,可望延年益壽。

三、應遵循的養生原則

一、適自然規律

“人與天地相應。”(《靈樞邪客》)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人體自身具有與自然變化規律基本上相適應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規律,主動地採取各種養生措施適應其變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即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種“順時攝養”的原則,就是順應四時陰陽消長節律進行養生,從而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變化的週期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

二、重視精神調養

1.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要儘量地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因爲,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圍等,有利於精神的調養。因而,要積極創建這種環境和氛圍,儘量避免來自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其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防止其內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軀體疾患既可給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負擔,其內源性刺激還可產生異常的情志變化,加重病情,影響康復,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

過激、過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調節範圍時才能成爲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調節能力,首先與人的“志意和”密切相關。亦即《靈樞本髒》所說的:“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具體言之,“志意和”與人羣中個體的氣質、性別、年齡、經歷、文化思想修養等密切相關,通過經驗認識及思想活動過程來轉移情緒情感反應,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注意形體鍛鍊

形體的鍛鍊,不僅可以促進氣血的流暢,使人體筋骨勁強,肌肉發達結實,臟腑功能健旺,增強體質,還能以“動”濟“靜”,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因而,運動養生是養生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對於形體的鍛鍊,一般要求運動量要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並且要求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方能收到動形以養生的功效。

四、謹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備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視飲食養生。食養,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則:

1.辯飲食之宜忌

《金匱要略》曾經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爲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說明已認識到了飲食與人體健康之間存在着宜與忌、利與害的辯證關係。因而,辯飲食之宜忌是食養的原則之一。一般說來,體質偏熱者,進食宜涼而忌溫;體質偏寒者,進食宜溫而忌涼;平體之人,宜進平衡飲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而機體對於營養物質的需求則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種豐富營養的飲食物可以促進機體的生長髮育,可以推遲衰老的發生,可以減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種疾病,因而,要求食養中膳食的調配要儘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補,即平衡膳食的原則。例如:《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記述的.“毒藥攻邪,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已經包涵着在食養中飲食調配要求營養全面、合理的認識。

四、養生方法有哪些

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頹;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慾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爲害。調神之法,參禪入定,或心有所恃,或絃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養神而致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週天、通大周天等各種方法,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氣功,作爲醫療保健,其歷史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唐堯時期,奠基於春秋戰國,以後歷代有所發展。遠在兩千多年前先秦時期的醫學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關於氣功的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一批簡帛醫書中,就有描述氣功的帛書帛畫。《黃帝內經》中亦有不少地方與氣功有關,但這一詞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現代才盛行起來;在古代,仍稱爲導引、吐納。服氣等。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對氣功養生的經驗和方法作了較詳細的記載。南北朝時代,陶弘景輯錄了六朝以前的氣功養生經驗,編輯成《養性延命錄》,佔該書之半的《服氣療病》和《導引按摩》兩部分,有些內容與目前在應用的動靜功法極爲相似。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於絕大部分證候下都載有導引、吐納的方法,約有260餘種,可說是隋代以前氣功療法的一次總結。孫思邈的《攝養枕中方》一書,其中導引、行氣兩節,專論古代氣功。孫氏特別強調“氣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鍛鍊作用。他還介紹了六字訣的具體運用,以及動功“天竺國按摩婆羅門法”計十八勢、“老子按摩法”計四十九個動作。

導引養生

又稱爲練形養生。導引吐納,自古即用於描述氣功及形體強身,未有細緻確定的區分。這裏則專指以形體動作爲主導方法的養生,所謂“主導”,是因爲這種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動作的配合。這類養生術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以及被動的推拿等。

食餌養生

通過調節食物的品質、數量、進食規律,以及迴避有害的食物以養生,也包括餌藥養生(古稱神仙服餌),其內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療、食節、飲食禁忌及藥養等。

保精養生

精氣神爲人之三寶,精化氣,氣生神,故精又爲人之動力源泉。保精之法,開源節流。節流有二:一是養神,神安不亂,精不妄耗,清靜無爲,恬愉自保。二是節房室,古人將男女好合、房事傷精看得很重,認爲精生有限,而性慾無節則過耗,將致疾短壽。開源即促精生長、吸引採補。前者有食餌、藥物、修煉等法可以試行,後者則主要與房中術有關。

環境養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對水土氣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選擇。古人主張在高爽、幽靜、向陽、背風、水清、林秀、草芳之處結廬修養,故多選擇名山大川、幽雅清靜之處。現實生活中只要達到適宜也就可以。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