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9.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健康,指的是身體和精神(心理)都沒毛病,根據世界心理衛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並結合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如下: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1

1、正常的智力。

智力發育正常與否是衡量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小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如果一個小學生的智力明顯低於同齡人的水平,則屬於智力發育不正常,一般認爲智商在90—110之間爲中等,在110—120之間爲偏上,在120—130之間爲聰明,在130以上者爲天才。相反,當智商在80—90之間爲偏下,在80以下爲弱智。通常我們會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2、穩定的情緒。

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佔主導,但同時又能隨事物對象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變化。所謂合理的情緒變化是指,當有了喜事時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時產生悲哀的情緒。此外,還能依場合的不同,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3、適度的反應。

人的行爲反應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反應敏捷,有的反應遲緩。但是,這種差異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反應敏捷並非反應過敏,反應遲緩不等於無反應。對事物的反應強度應視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反應異常敏感或異常遲鈍都屬不健康的表現。對外界事物毫無反應,這是患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對重大刺激無動於衷,反應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現象;而對任何事物都反應強烈,一點小事就大驚小怪,心驚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終日,偶遇挫折就無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應不良的表現。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4、和諧的人際關係。

具備健康心理的小學生,善於理解、尊重、信任和幫助他人,以真誠、謙讓的態度發展和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與人交往。相反,遠離親友、集體,獨來獨往,可能意味着開始出現人際關係的失調。與集體總是格格不入,沒有友伴,很少與人往來,是人際關係不良的表現。

5、心理與行爲符合年齡的特徵。

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爲特徵。心理健康的小學生,應具有與自己年齡特徵相符的心理和行爲。如果心理和行爲經常偏離自己所屬的年齡特徵,如老氣橫秋、老態龍鍾或天真撒嬌,一會兒哭一會兒笑,都是不正常的。

6、能夠適應學習生活。

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鬆;對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較高。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2

第一,智力因素健全並有中等以上水平。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與注意力結構健全。在學習及日常生活中,他們表現得聰穎,敏捷,富有想像力等。

第二,非智力因素穩固平衡。他們有理想,有廣泛的興趣愛好,有熱情,做事有意志力,對學習及生活中的各項問題,能用切實有效的方法謀求解決,而不企圖逃避。

第三,善於自我控制,有較好的耐挫力。他們對工作、學習、生活中碰到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善於自我控制心理與行爲,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第2張

第四,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樂於與人交往。他們對人的態度是正面(如喜悅、信賴、尊敬等)多於反面(如敵視、懷疑、畏懼、憎惡等) 。尊重、關心、理解與相信和自己交往的每一個人。

第五,與現實環境保持一致。他們與社會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認識社會,瞭解社會,適應社會。有充分的適應力。

第六,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有切合實際的奮鬥目標,充滿自信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在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他們對出現的困難或挫折,不悲觀不氣餒,始終充滿必勝的.信念。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3

小學生心理疏導五步法

1、從孩子的感知到認知過程,注意輔助。幫助孩子達到一定程度的意識,該意識應該與錯誤和正確相匹配;對的去做,錯的去改變,逐漸樹立起可貴的人生觀。

2、從簡單的完成到有目的的、有計劃的完成。步入學校 小學生的學習從簡單的開始逐漸深入,對於孩子來說,主要任務是完成學習,因此可以制定學習計劃,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才能成爲學習的動力。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第3張

3、小學生年齡偏小,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較差。作爲教育者(教師、家長)要注意對其的培養和糾正。如上課不專心聽,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事,做作業馬虎,愛玩耍等不良學習習慣和個人行爲習慣,要及時發現及時糾正,善於提建議,不要放手吧。

4、重視小學生心理髮展過程中的教育。作爲教育者(老師、家長)多與孩子溝通,與孩子成爲朋友,成爲一體,而不是高人一等,尤其是在孩子犯錯時要做到,耐心勸導教育,不要挖苦、挖苦,傷害他們的自尊;孩子表現好、學習有進步時,要多鼓勵和表揚他們。

5、關注小學生的人格發展特點。人們在認知和個性方面因人而異。因此,在兒童發展過程中剋制“強迫性發展”是適得其反的。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