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 > 家長怎麼做才能讓熊孩子變成暖孩子呢?

家長怎麼做才能讓熊孩子變成暖孩子呢?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這麼說呢?

家長怎麼做才能讓熊孩子變成暖孩子呢?

以前人們認爲:人類行爲有自主選擇能力,遇見事總是先縝密思考、精心謀劃之後再採取行動。而動物是靠適應環境的本能反應。

但是,行爲科學家的研究卻發現:我們行爲選擇的理性成分並不比鴿子、老鼠高很多。越來越多證據證明,兒童的習慣養成是在行爲後果中不斷學習的結果。

譬如幼兒教育工作者發現,愛打人的孩子並不是天生喜歡打人的感覺,而是偶然發現擊打能夠贏得父母的關注,這種興趣是在責怪中強化的。

同樣的,很多孩子喜歡通過大喊大鬧來讓父母妥協,從而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就是因爲孩子認爲:正常的表達需求一定會被家長拒絕,但是“哭鬧”達成目的的成功率高很多。

於是,從結果選擇行爲讓他們養成了喜歡“大哭大鬧”達到目的的習慣。

那麼,作爲熊孩子的家長,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孩子們的不良行爲呢?

假設你的孩子在公共場合打了別人家的孩子,你會怎麼做呢?

作爲在公衆場合做錯事的熊孩子家長,被周圍人用眼神射殺和指責,羞愧與滿腔怒火更是洶涌而上,根本無法理性思考。很多家長會覺得:先打一頓或者罵一輪,挽回面子再說,別讓人說我不懂得教孩子。反正教孩子這事,得回家關起門慢慢管教。

可是你不知道,這種情況下,你一次錯誤的應對,可能一百次用心的說教都補救不回來。

那麼應該怎麼做纔是正確的呢?

當孩子產生這些不良行爲的時候,我們該與孩子進行溝通的關注點不應該是行爲的結果,而是行爲背後產生的原因。

正如前面提到的:兒童的習慣養成是在行爲後果中不斷學習的結果。喜歡“打人”的孩子是因爲“打人”這個行爲可以滿足他獲得某種“權利”或者家長的“關注”,所以他養成了“打人”的暴力行爲。

那麼,避免養出“暴力小孩”最好的辦法是,減少對“暴力行爲”的過度反應。同理可得,我們要避免孩子出現“熊”行爲,就要減少對他的“熊行爲”過度反應。

但是,我們要告訴孩子不良行爲帶來的後果會有哪些,正確的做法應該怎麼做?

比如孩子通過大喊大鬧想要讓媽媽給他買玩具,媽媽不是制止他哭鬧,或者立刻滿足。而是應該讓他知道:想要獲得玩具的方式不應該是大哭大鬧。大哭大鬧的結果就是你得不到任何訴求的滿足。如果你真的特別想要一個玩具,你應該跟大人好好溝通,達成一致的協議,大人才會滿足你的這個需求。並且要讓孩子知道,這個道理不是隨便說說的,媽媽是一直都會堅持這個原則不變的。

那麼孩子慢慢就會通過媽媽的態度瞭解到,究竟該怎麼做纔是正確的行爲。

知道如何應對熊孩子的不良行爲之後,我們又該如何在日常的教育中,把孩子養育成爲一個暖孩子呢?

孩子的好行爲或者壞行爲多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特定環境產生的。想培養出一個暖心的孩子,先要塑造出滋養暖孩子行爲的溫暖環境,其中包括家長對孩子良好行爲的關注和欣賞;也包括在學校裏和社會範圍內大力宣揚優秀事蹟、樹立楷模,以及肯定其好行爲的價值觀等等。

更重要的一點是:有效溝通。

怎樣纔是有效溝通呢?家長和孩子有着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下,進行能夠正向影響孩子行爲的溝通。

具體來講就是在孩子面前,關切地直視他的眼睛,耐心地陪着他,讓他知道父母願意傾聽他的需求和了解他的情緒的時候,他便會嘗試開始控制自己的情緒,一邊表達自己,一邊接納我的建議。

很多時候,我們會自以爲是地認爲孩子就應該聽大人的,無論事情是怎麼回事,第一件事情就是孩子必須停下任何情緒和行爲,聽從大人指示纔是正確做法。

其實,孩子也是有思維的獨立個體,而且他們比大人更加沒有情緒控制的能力,如果不嘗試去理解他,給他平等的對話機會,換成你是孩子,一定會覺得父母沒有尊重自己。

尊重,是與孩子有效溝通的關鍵前提。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一直處在一個平等尊重的家庭環境中,他的需求得以表達和接納,他的情緒得以理解和認可,孩子長期處在一個溫暖的環境中,他不需要用搗蛋搞破壞來引起家長的注意,也不需要哭鬧撒潑來宣泄自己的情緒,凡事都可以商量,可以溝通,那他還有必要做一個熊孩子嗎?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