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唱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唱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唱。首先要清楚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唱是什麼,它是我國道教的經書,要想明白它的意圖就要仔細品味,多去思考。接下來一起看看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唱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唱1

  一、《清靜經》告訴了我們什麼

《清靜經》全稱爲《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共390餘字,但據《中華道藏》第六冊,唐代杜光庭道長註解《清靜經》的經文是580餘字,是在經文後面加上了一段,說此經是天人所習誦,不傳於下士的。只因葛仙翁得道前,曾誦此經萬遍,乃感應所致,才得東華帝君傳授。東華帝君又是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以心授、祕授經文,而流通行化教導人天的。但葛仙翁書而錄之,傳於下世,只爲拔度後學之徒才流傳世間的,這說明《清靜經》就是一部得道真經,悟道之人若能真心誦持不退,日久必能感而遂通,以明瞭無上之大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唱

因此,經文首句就說大道無形、無情及無名,而確定了“空”與“無”的真義。經文不談有爲的修持法門,而強調要從修心下手,人能常清靜,才能“天地悉皆歸”,參悟大道。老君認爲“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要去除這些牽擾,獲得清靜,必須“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以致達到“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唯見於空”的境界。

這是說:人能去除慾念(就是種種的分別、計較、妄想),心就能清靜下來,定其念頭,我們的神自會清明,而至道自歸我身,這樣就能達到“心、形、物”三者俱忘的境界,但是執著於空又不是究竟,更要進一步超越“觀空亦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才能“湛然常寂”。然後“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這裏是說人靜到一定程度時,連這個定靜的念頭也沒有了,心空無我,無所牽掛,就是一念不生之時,慾念不生纔算是真正的“靜”。)最後直到進入常清靜的境界,如此纔會漸入真道,名爲得道。其實,整部經文都是在勸化世人清心寡慾,誰做到了纔會一念不生,諸塵不染,終歸清靜與道合真了。

  二、學習《清靜經》的重要性

身爲一名道教徒,我們選擇這樣的人生道路,無非是爲了學道、修道、行道而選擇人道或出家的。那麼,學道的基礎就是從平息妄念、靜守身心開始。因爲天下之道,莫過於人心。學道之人若能專其心,而心自定、靈性自生,則能達天之道,與道之境界合一,即是我與天地萬物爲一的境界。其實,學道真的很不容易。要真能發心清靜,改過從善,修掉自身的污垢,作自己的主人,這樣我們才能擁有生命的全部。所以,靜心學道,明達經理,心悟體行,自能感應清靜的境界。也只有常清常靜的修道,才能擺脫人生的煩惱和痛苦。

歷代以來,修行得道的高道祖師、名人學士們,他們都做到了身心清靜。他們整日也都是“靜心思道、清以修身”地過活。如南華真人提倡的“淡而無爲”的'思想;諸葛孔明先生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人生理念。這就是古聖先賢“清靜妙法身,湛然應一切。聖人心不住,同凡凡不知”的靜密修行,他們無住無慾,所以才能自然成道。然而,凡是能做到清靜身心的人,也必是嚴以律己的。

以上說明了一個人若心能靜,省身就能細密,見理也會明瞭,做什麼事也都是很沉穩。人的精神就能安靜,那麼我們的心態也都是坦然的,對事情就能全盤看清,做事也會用盡全力,甚至連自己的身體也保養得很健康。但真正的靜,如果不是由自己親身體驗得來,終究是浮光掠影之談。同時,一個能守清靜的人,也必將是個自強之人。這些人都是在自修處求強,不是追求在他人面前有優越感,而是不斷地超越自我。這樣就不會對他人形成威脅或傷害,也就不會存在征服與反抗的持久矛盾。

因爲我們要超越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人在不斷提高自我、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中,內心會產生許多的抗爭。這些抗爭就是新我與舊我的反抗。這些抗爭有時會讓自己更加堅強,更堅決地征服自我。在新我與舊我的交替過程中,惡行得以消除,善舉得以發揚,而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就會因爲不斷地自修而完善強大起來。這樣的強大就是孔子告知仲由的“強大”。也是《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真義,更是有德識之人要盡力珍惜、保持和追求的。

古語說的好:“日持三省圖精進,總見昨爲今日非。”於是去年下半年,我就給自己備了一本“反省錄”。凡是一段時間就記上一筆,如果哪天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或生了煩惱,我都會記上一段“自己的對白”。從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和原諒別人的不是,再放下心中的無明煩惱。去寬恕、感恩傷害過我的人,因爲是他們鍛鍊、成就了我的心志。所以生活中,我們千萬不要痛恨別人,痛恨別人就是痛苦自己。我們應該守一份平常、安靜的心態,這纔是學道之人應該如實做的。因此,我們常常清靜,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所以,學習《清靜經》是個人修持、參悟大道的首要經典。

  三、生活中怎樣才能做到清靜呢

生活在現實中的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清靜呢?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先去除我們心中的妄想和私慾,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更不要爲生活中的得失去歡喜和憂傷。久而久之,我們的身心就能漸安漸靜了。人生就是當下活着的滋味,不要去千般思量,萬般謀利,人生只不過一場夢而已。我們心中要有一份對生死的超越和灑脫,那麼我們的心中就會一片空明,所謂的煩惱和痛苦也只不過是水中月、鏡上痕罷了!因爲一切人事都將會隨着時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這般,生活中,我們對人就會多一份真誠、多一份寬容,做事也就會盡心守本份了,大家也會過得安心自在了。

如果有誰願意經常清靜身心的話,這裏提供一個方法可試一試,就是每晚睡覺前,靜心一刻鐘或半小時,時間不限制,全身放鬆的觀察自己的呼吸升降,坐着躺着皆可,再慢慢自然地調勻呼吸,慢慢地你的呼吸就能深、長、細、微,你的心也就能隨之安靜。自然五臟得以平衡,則正氣就能增添。如能每天堅持的話,身體也會隨之健康起來。這也是養生的一個方法。這樣,平常那些所謂的高檔營養補品也就無用武之地了。因爲是藥三分毒嘛。俗話說得好,藥補不如食補,我看食補不如“精氣神”自補好。平日裏,我們吃一些清淡食物和五穀雜糧還是有益身心健康的,這一點是不用置疑的,因爲古今養生家都這麼提倡的。

這樣一來,我們的精神舒暢了,與人交往會融洽隨和得多,處事的心態也會隨之改變。那麼,所謂的“爭執心、好勝心、是非心、榮辱心”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人心清靜,一切人事都能處理得圓融無礙,那麼整個社會的風氣也將隨之和諧安寧了。其實,歸根結底一句話,一切都是從我們的心開始的。因爲萬事由心造。所以,還是一切都從我們自身開始做起吧!誰如果身心清靜了,你必將影響身邊的人,漸漸大家也都會息事寧人地生活,彼此友好地交往。如此,大家生活中又將少了多少的煩惱啊!

最後祝願每個人都能“真心清靜道爲宗”,發心向善,以經戒爲師,以萬物爲師,以賢人君子爲師,以每個人的長處爲師,以證得“清靜無上之大道”爲我們終生的追求。這樣才能對得起太上道祖和衆位神靈的慈悲用心,我們抱着祥和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人。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唱2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真莫先,衆聖共尊。至高無上,無比尊貴,故曰太上。老者,壽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長壽,故曰老也。君者,尊號也,道清德極,故曰君也。此尊號明老君爲衆聖之祖,真神之宗,一切萬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爲宗祖,又爲大道的另一尊號,闡微大道之演化。

常清靜者,此明清靜之原理。常者,即是師法也。常能依此經修行即得清靜妙道。清者,元也。靜者,氣也。清者清其天根,靜者靜其氣海。經即是法則,一則爲聖人之徑路,二則爲神仙之階梯。凡學道之人皆因經戒而成真聖。聖人未有不假經戒而立,不因元氣而成道者。經言一切衆生,皆有道性,本求清靜,自然應物,常用於世,無染無着,無垢無塵,隨機而化。道德經雲: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存者,道也。本清靜常應,而無所不應,隨方而無所不靜。故云常清靜矣。譬如鏡子上落滿灰塵,鏡子還是鏡子,但因爲這個塵,就不明,除去塵,自然明亮洞然。又好比池中之水,可映天中圓月,卻因風而動,漣漪盪漾,水動月失,待到風平水靜,圓月還明。正所謂,清靜現時,道性圓成。

若人能愛形養氣保神,則通達真常清靜之道。經曰:靜以思道,清以修身。現在此身,皆從妄心中來。身生而後有情緣,情緣而後有憂苦。妄增緣起,直入輪迴,前無始而後無終者,舉世皆然。惟悟道者,道心常存,看破種種緣相皆是妄幻,勿令染着。道心既存,妄心無能爲也。久久純熟,定證清靜之身。作是見者,真常之道可得。所謂道心者,即是天心;真常者,即無妄也。如如不動,了了常知,至覺至靈,常清常靜。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大道清而至靈,靜而至虛,靈虛杳邈,自然之氣,故無形質。雖無形質,生育天地。無性情,運行日月,照於萬象,生成萬有。無名相,長養萬物,一氣潛通,化生萬物。天地無爲萬物自然化育,身心清靜而神氣自然有所爲。天地在人,上至頂門泥丸官,下至足底涌泉穴;又言日月,上至左目、右目,下至左右腎;所謂萬物者,即是身中萬神。夫人之受身,皆從道之一氣所生,承天順地,合化陰陽,父母生育,結成形體。是故,一月爲胞天,二月爲胎地,三月爲三魂,四月爲七魄,五月生五臟,六月化六腑,七月明七竅,八月八景降,九月諸神全。十月滿足而受生。故知大道以無形之元氣,而能變有形之質體。有形質體賴無形元氣以化生,保而愛之,愛則身不敗失,如大道無其形質而運其真精。養其腎精不敗,而目自明。又知大道無其名字,而得真精之氣爲其形。形爲受氣之本,氣是有形之根。有其氣而有其精,有其精而有其神。故知,氣者神之母,神者氣之子,子母不離,神氣相依,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呼吸往來,歸爲一源,真道可得。

精氣神者,三寶也,天地得之以成,失之以傾,人身得之以生,失之以死。故《黃庭經》雲:一身精神慎勿失。所以我們修道之人,一定要保護愛惜。又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凡學道之人,若能運用精華,存想神氣,朝拜三元,修功不退,久而行之,自得真道。故聖人云:心爲使氣神,若知行氣主,便是得仙人。存想之道,皆以心而使之。心擾則神動,神動則心浮,心浮則欲生,欲生則傷神,傷神則失道。所以本經雲,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所以修道,若能調伏其心,神安其內,外除其欲,明修行之功,遣欲澄心,則自然清靜。得天地之正氣,養有漏之假身。直待火候純熟,功行圓滿,舍後天之有形,返先天之本真。

心者形之主,形者心之舍。形無主則不安,心無舍則不立。心處於內,形見於外。內外相承,不可相離。心形俱用,不可觀執。凝然混沌,有若無形,亦非無也。若非無心,豈能忘於形體?心忘形體,故曰無心。道德經有云:吾有大患,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心之與形,動無所染,靜而無着,形無其形也。

清靜經上又云: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清者,先天一氣,無形無相;濁者,世間萬物,有形有質。動者爲神之變化;靜者乃形之載體。形不得神不能動,神不得形不能存。不濁無以見其清,不清無以見其濁。無一氣而不能生萬物,無萬物不能分一氣。故至清則見濁,此清者濁之源;至動則思靜,此動者靜之基。修真之士,以一氣養神,故清;以五味養腹,故濁。神以動而順生,形以靜而安形,清濁動靜,生化之機。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心生煩惱,憂苦身心,爲什麼煩惱呢?爲什麼憂苦呢?皆因久遠劫來,輪迴生死,惡根習氣,矇蔽本心,不見真道。人若能去其情慾,內守元和,自然心神安靜。心既安靜,世欲豈能生?故西升經言,所謂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是修道。故以令人絕利一源,修真養性,次保心神安樂。故聖人云:修真養性,載神扶命,則離苦升樂,福慶延流,而成真道。修真至神,六慾三毒自然消滅。六慾即是六根,眼、耳、口、鼻、心、意。觀境而染謂之慾,故眼見耳聞,意知心覺。世人若能斷其煩情,去其嗜慾,澄其躁心,忘其憂慮而安其神,則六慾自然消滅,內神不出,六識不動,則六根自然清靜,安住本根。三毒者,即是三業,人有身時,身有妄動之業,心有妄思之業,口有妄語之業。三業又生三尸,上屍好華飾,中屍好滋味,下屍好淫慾。正是道德經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若能斷得其華飾,遠其滋味,絕其淫慾,去此三事,三毒消滅。三毒既滅,則神和、氣暢、精固,三元安靜,三業不生,自然清靜。三元者,上元、中元、下元。上爲三境,生於萬物,下爲三元,掌人性命。上元主泥丸腦宮,爲上丹田;中元主心府絳宮,則爲中丹田;下元主氣海腎宮,爲下丹田。此之三元,上主於神,中主於氣,下主於精,故乃掌人之性命。人若能絕其三業,滅卻三毒,保此三元,更辨四時之氣,運轉精華,往來無窮,則三丹田固實,萬和柔順。心若太虛,內外貞白,皆因三尸消滅,除假留真,乃爲清靜之道。

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靜,至道與神氣,混混淪淪,周乎三才萬物,應變而無窮,至廣大,盡精微。若以欲制道,則失道。失道之士,欲心一萌,無所不至,權利牽於外,念慮煎於內,心爲物轉,神爲心役。心神既不清靜,道在何處可尋?常能制欲則歸心不動,歸心不動則自然澄澄湛湛,復其本然清靜之大,何欲之有呢?

寂然不動爲體,感而遂通爲用,是名真靜。至於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真常之道得矣。得之一字,亦是強名。若謂實有所得,則不足以爲道。太上所言,人能覺悟,悟則本性,謂之得道。亦非至道難求,亦非易得也。道德經雲: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又云:道本無形,莫之能名。得悟之者,唯己自知。善人常能守於清靜,即皆爲得其真道者。易經有云: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故云,心靈則道降,道降則神靈,神靈則聖也。神明既聖,妙而難測,即可升登於三界之上三清之境。人能保精、養氣、凝神,調和於元氣,填補於腦,烹煉神水,變化精神,全性葆真,即得上升三界,朝禮太上高尊。

是故太上有言,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現前賢友,聞法善人,願你我共遵太上教誨,踐證清靜妙法,返本歸真,迴歸大道自然。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