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怎麼回事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怎麼回事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怎麼回事,在消費升級的大浪潮之下,購買行爲可以解壓,但是那種緩解是臨時的、轉瞬即逝的,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怎麼回事。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怎麼回事1

現在各種消費節盛行。除了“6·18”“雙11”這兩個純粹的購物節外,剛剛過去的9月9日也被包裝成了大促節日。即便是我這樣幾乎只買書的人,也早就發現了商家的營銷“苦心”。

“買買買”算是一個新型詞,它突破了漢語常見的構詞法,卻也正好表達了商品社會的典型特徵。一個“買”是需求,兩個“買”是虛榮,到了三個“買”,就可能是一種病症。一些人會爲了買而買,把購買行爲本身視爲一種樂趣。有時,一件衣服買來從來不穿,或者乾脆忘記,但是至少在買的那一刻是開心的。

在豆瓣上有一個“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目前成員已經超過27萬人。在各個購物App和社交媒體,到處是鼓勵人們“買買買”的聲音,而這個小組的核心議題則是爲什麼不買一件東西。實際上,沒有多少商品經得起這樣的審視。

我小的時候,每年大概只在過年的時候會買一次新衣服。那樣的購買不但盛大到有儀式感,也確實是生活的必需。那還是匱乏時代的尾巴,父母會謹慎地對待每一分錢。給老大穿的衣服,最好老二還能繼續穿。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標準來對待當下的生活,則可以做到10年內都不買衣服,因爲衣櫃裏的衣服都完好無損。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怎麼回事

如今,人們已經過了只買必需品的時代,商家要不斷創造“買的理由”。事實上,消費主義時代的特徵不是創造產品,而是創造需求。一些商家還會爲購買這一行爲賦予精神內涵:你購買的時候不但是在“減壓”(心理需求),也是在“成爲更好的自己”(精神需求)。

“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就是對這種趨勢發出詰問和反思。他們並不是主張大家“勤儉節約”“拒絕購買”,而是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購買行爲,發現哪些東西是“過度的慾望”,哪些是“智商稅”,從而讓參加討論的人能夠冷靜下來,避開“雷區”。

他們不是反商品經濟的,相反,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過去是“買買買”的愛好者。小組中,有成員曬出自己過去一年花掉50萬元的賬單,也有成員有比較高的收入,但是一直存不下錢。更常見的,則是那種因爲購買而產生的焦慮情緒,比如深夜不購物就很難入睡。類似情況,已經影響到了身心健康。

這樣看來,“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其實是通過討論來達到一種“自我療愈”的效果,讓自己從“買買買”的焦慮中解脫出來,從對商品無限的慾望中脫離,從而獲得某種面對商品的“主體性”。

購買行爲可以解壓,但是那種緩解是臨時的、轉瞬即逝的,就如同抽菸一樣,瞬間的快感之後可能是對自我的損傷,而“逆行者”這種通過思考、討論和謹慎的行動來達成的“療愈”,則是更有價值的“治療”。這種行爲,追求的是人的`主體性和對生活的控制感:人是商品的主人,而不是相反。

蘇格拉底那句名言“未經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用在這裏再恰當不過。生活中,我們未必需要真的“斷舍離”,或者去追求一種家徒四壁的“新貧窮”。但是,懂得對自己的購買行爲進行反思,仍然是有價值的。這種反省,本身就是一種有品質的精神生活。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怎麼回事2

在消費升級的大浪潮之下,我們買東西的初心不再是“實用性”了,商品的象徵性意義纔是很多衝動消費的內因。小到一支口紅,大到一輛車甚至一套房,購買行爲本身已經超越物品的實用價值,給人們帶來愉悅感和刺激感,人們買東西也不只出於實際需要,填補情緒空洞、維繫社交形象等誘因也在成爲下單付款的推手。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當大家總是感慨“生活艱辛”“人生艱難”,處於沮喪、抑鬱、焦慮等消極情緒時,都會試圖通過一些補償機制來讓生活變得更好。而隨着各類商家大肆宣傳“對自己好=買買買”的觀點,衝動型消費能短暫地改善我們沮喪的心情,讓我們的社會身份得到肯定。

現實卻告訴我們,如果衝動型購買行爲超過了自己現階段的經濟能力,那它帶來的快樂很快就會被懊悔、自責等消極情緒替代,自己將再度陷入自我否定,由此產生惡性循環。

因此,當你狂熱地準備“買買買”,不如先冷靜下來想一想,自己最近的狀態是不是有點低沉,導致想要通過買買買來補償自己。買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才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喔~

雙11打折不買就是血虧?這種其實是很正常的“損失厭惡”心理。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卡尼曼與其合作者沃特斯基於1979年共同提出了“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對於同一件東西,人們在失去時感到的痛苦,比獲得時感到的快樂更多。

也正是由於損失厭惡,如果商品不打折,不購買對我們來說並沒有付出成本,因此心裏不會有什麼感覺;可一旦商品打折,不買就好像意味着損失。一雙原價1999元的球鞋,雙11賣1099元,不買會感覺直接虧了900塊。這種感覺會促使我們去買買買,以減少自己的“損失”。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怎麼回事 第2張

而商家利用了這種損失厭惡,並且想方設法減少大家在付款時的痛苦。比如推出“分期付款”,將大額消費拆分成小額還款,因此,“失去的痛苦”少了,“不買就虧”的意識強了,買買買的衝動呼之欲出~消費者的心理被穩穩拿捏。

很多時候,奔着“打折不買就是虧”的心理買下來的東西總會在牆角吃灰,這是爲什麼呢?因爲這些東西往往不是我們自己想買的,而是商家希望我們買的。

尤其是,現在的“雙11”宣傳越來越早,就算早早堅定了“今年雙11什麼都不買!”的信念,但“雙11”的訊息也會通過各種廣告無孔不入洗腦般的擠進你的腦子,讓人無法置身事外。面對琳琅滿目的低價商品,從衆心理和購買慾,驅使我們迷失方向。

所以,小編建議大家提前列好“購物清單”,堅定執行購物計劃,做一個可以決定自己要買什麼的“理性人”。省錢箴言——“不買立省百分百”~送給大家!

很多人都存在這種情況:看見還差一點就夠數的賬單,總傾向湊到滿減金額。這裏就要給大家介紹——“鳥籠效應”(Birdcage Effect)。它是指人們在偶然獲得一件物品後,會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的東西,即使人們原本不需要這件物品。比如一個人買了一隻空鳥籠放在家裏,那麼一段時間後,他一般會爲了用這隻籠子再買一隻鳥回來養而不會把籠子丟掉,並且繼續去購買水碗食籃一類本不在購買計劃之內的物品。

實際上,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會先在自己的心裏掛上一隻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填滿一隻又一隻小鳥。這就和我們“湊滿減”如出一轍。明明只想買150塊的東西,但正因爲“200減30”的存在,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爲了湊夠這剩下的50而再去購買一些在自己原計劃以外的東西。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怎麼回事3

雙11用戶畫像鎖定四大關鍵詞

“我也不想買啊,可是他叫我美眉誒!”今年雙11,年輕姑娘們依舊頂不住“老李頭”(李佳琦)的“吆喝”,還是心甘情願地掏空了錢包。

雖說只是句玩笑話,但電商零售發展多年,乘着新消費浪潮的東風,不深度研究消費羣體與服務對象,最終只能淪落出局。正如李佳琦直播間精確瞄準的消費對象一樣,第13個雙11,對消費主體的認知又進了一步。

京東雙11預售數據顯示,10月20日預售4小時的下單用戶數同比去年預售首日提升將近40%,其中18-35歲消費者佔比超70%。也就是說,今年預售提前開啓的4小時,迅速突破去年預售首日全天的預售紀錄。

此外,“她經濟”依舊是中國消費力量最堅實的基礎,她們繼續在今年雙11“乘風破浪”。

受益於此,美妝品類在各平臺迎來大漲。截至11月1日12點,據不完全統計,天貓平臺的美妝行業誕生了28個過億單品。包括嬌蘭復原蜜、赫蓮娜黑繃帶、CPB光彩三件套等。

據悉,天貓11月1日開賣半日,就有53個美妝品牌的銷售額,超過去年雙11全程20天的戰績。其中既有海外品牌如赫蓮娜、資生堂、植村秀,也有國貨新品牌野獸派、相宜本草、PMPM等。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怎麼回事 第3張

埃森哲數據顯示,中國擁有近4億年齡在20~60歲的女性消費者,其每年掌控着高達10萬億元人民幣的消費支出,足以構成世界第三大消費市場,接近德國、法國、英國零售市場的總和。

除Z世代、“她經濟”外,與過去相比,“他經濟”“銀髮族”兩大用戶羣體需求開始井噴,成爲消費增量無法忽視的一環。如男性消費羣體在彩妝、護膚領域的提升;隨着包括京東、淘寶等主流電商平臺紛紛推出“適老版”,就足見“銀髮族”消費的持續火熱。

近年來,隨着雙11以及電商行業本身逐漸成熟,外加新冠疫情的影響,中國零售行業歷經變化,衡量雙11的成功標準亦發生改變:商品成交額(GMV)依然是一項重要的指標,零售商也有機會以培養客戶忠誠度、獲取客戶爲切入點,重新定義雙11的成功標準。

“很多消費者不介意在雙11更換零售商。對他們而言,雙11優惠並沒有讓他們忠於某個單一平臺。他們有太多選擇,有足夠的空間去貨比三家。零售商不能面對消費者的需求無動於衷,但僅靠優惠無法保證它們能在新的遊戲規則下勝出。”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大中華區零售業務主席鄭碩懷指出。

消費變革往往始於消費主體的改變。電商用戶畫像的精準鎖定,越來越細分的消費羣體融入主流消費羣體,第13個雙11也因更包容而變得更“年輕”。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