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冬至節的經典故事

冬至節的經典故事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冬至節的經典故事,冬至是我國最早的一個節氣,而隨着時間的發展冬至也形成了許多的文化以及故事,那麼,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些關於冬至節的經典故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節氣吧!

冬至節的經典故事1

冬至餃子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衆長,成爲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張仲景在長沙爲官時,常爲百姓除疾醫病。

冬至節的經典故事

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

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人們稱這種食物爲“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冬至節的經典故事2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節的經典故事 第2張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爲“餃子,也有的稱它爲“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節的經典故事3

冬至湯圓

相傳古時興化府裏有個寡婦叫餘蓮香,丈夫早逝,她獨自種田採草編織斗笠撫養兒子元元讀書。元元二十歲中了狀元,當官時因政務繁忙,不得閒回家省親,於是將一半薪俸叫家丁張二送回給母親。可是,張二好酒嗜賭,丟了銀兩,每次都說假話騙元元。

某日,皇帝問起元元的家世,爲其母親蓮香的氣節所感動,下旨賜元元爲母親建造“貞節坊”。元元領旨回家,十分高興。但在家三年不知兒子音訊的蓮香,以爲兒子忘了母子之情。心中生氣,躲進深山。

冬至節的經典故事 第3張

元元回到家鄉,才知張二誤事,便進山找母親。那時冬天已到,山上的野果野菜沒了,元元便用糯米做成山果模樣,煮熟後粘在山頂樹上,讓母親採食。一天,元元順路把丸子從山頂粘到厝前,想引她回家。

冬至這天,母親採到厝(cuò 福建沿海及臺灣人稱家或屋子爲厝 )前,元元把張二誤事的經過告訴母親,母子盡釋前嫌,相聚而泣。故事代代相沿,於是便有了冬至日吃湯糰,過“團圓節”的說法。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