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精神民俗文化

精神民俗文化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7.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精神民俗文化,民俗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文化一起構成的國家,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傳統和人文性格,以下分享精神民俗文化。

精神民俗文化1

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着稱於世,在五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不僅形成了一套宏大的禮儀思想和禮儀規範,而且其精髓深入人心,形成了完整的倫理道德、生活行爲規範,進而內化爲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並貫穿於心理與行爲活動之中。這個完整的倫理道德、生活行爲規範就構成了一種文化,即禮儀文化。

總的來說至少應該包括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和語言民俗這樣幾大部分。物質民俗的主要是那些人們在創造和享用物質資源過程中不斷重複、帶有模式性的活動,及其由此所產生的帶有類型性的產品形式,包括生產、商貿、飲食、服飾、居住、交通、通訊、醫藥保健等方面的.民俗。

社會民俗又稱社會組織及制度民俗,是人們在特定條件下所結成的社會關係的慣制,它規範着從個人到家庭、家族、鄉里、民族、國家乃至國際社會在交往、結合過程中使用並傳承的集體行爲方式,包括社會組織(如血緣組織、地緣組織、業緣組織等)、社會制度(如習慣法、人生儀禮等)、歲時節日(節氣)民俗以及民間娛樂習俗等。

精神民俗文化
  

精神民俗是形成於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礎上有關意識形態方面的民俗,是人類在順應、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形成的心理經驗,這種經驗一旦形成爲集體的心理習慣,並表現爲特定行爲方式(模式)世代傳承,就成爲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間信仰、民間巫術、民間哲學倫理觀念和民間藝術等。

語言民俗是人們通過口語約定俗成、集體傳承的信息交流系統,包括民間語言和民間文學。照您這麼說世間的民俗是如此豐富多彩,爲什麼我們的“民俗攝影”又如此的貧乏單調?客觀地講,有些民俗並不適合用攝影的方式加以記錄,比如語言民俗和某些精神民俗。但從攝影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也許主要是出在對民俗的某些認識上。

精神民俗文化2

中國民俗節日有哪些

1、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

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爲世代相沿的習俗

3、二月二: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着“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精神民俗文化 第2張
  

4、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爲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5、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

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6、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爲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精神民俗文化 第3張
  

7、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8、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爲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9、冬至節: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臺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10、臘八節: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爲複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乾、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里。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儘量爭取團圓,全家圍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

精神民俗文化3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羣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爲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爲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民俗文化是流動的、發展的,它在社會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變異,並在變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當中國社會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民衆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必然表現在民俗文化的變化上,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現實。尋找民俗文物,留下民衆生活的歷史,已成爲一個嚴肅的課題。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國,民俗文化不僅是歷史的延續,而且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正是這種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傳統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揚中國民俗文化傳統,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早在《漢書·王吉傳》一書中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記載。《禮記·王制》雲:“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這裏說的王者巡守之禮,就是國君深入民間,對鄉村社會的民情風俗進行一番調查研究。

精神民俗文化 第4張
  

太師是掌管音樂及負責蒐集民間歌謠的官吏,他把民間傳承的民歌(國風)呈遞給國君。國君通過這些民歌,“觀風俗,知得失”,制定或調整國家的方針政策。

我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風》,就是古代民間流傳的民歌。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風俗習慣,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對研究我國古民俗具有重大價值。就比如《水滸傳》中的江湖文化、俠義文化都屬於民俗文化意識範疇。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論的學科稱爲民俗學。“民俗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獨立的學科,“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有着極其密切的親緣關係,如考古學要藉助民俗學揭開古代社會神祕的面紗,民俗學要藉助考古學提供古代傳承文化的實證。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