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川劇的發展歷史

川劇的發展歷史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川劇,俗稱川戲,是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起源於明代,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萬曆年間。

川劇的發展歷史1

川劇,又稱“川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川劇是一種地方劇種,與崑曲、崑劇、評劇、河北梆子並稱爲中國五大地方戲曲。

清末民初時,成都已成爲中國南方的戲劇中心,在全國有着廣泛的影響。川劇作爲一個地方劇種,它深深植根於四川土壤中,吸取了川東北劇種的特點和優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演特色。它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形成了獨特的“麻辣味”風格。

在20世紀50年代,川劇被國務院列爲“民族文化遺產”之一。改革開放後,川劇藝術得到了繁榮發展。2006年5月20日,川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起源與發展

川劇起源於唐代,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四川爲中心,遍及全國。最初只有“十大老生”和“十大花臉”兩個行當,後來又增加了小生、丑角、武生和小丑等行當。清代中葉以後,又吸收了許多戲曲的表現手法,形成了川劇的主要流派。

川劇的發展過程中,先後產生了一些重要的人物和劇目。如著名的川劇表演藝術家王朝政先生,他以表演細膩、唱唸完美、颱風獨特而著稱,他塑造的《小放牛》《金鎖記》等劇目深受觀衆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川劇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川劇在表演藝術上不斷推陳出新,吸收了多種藝術門類的長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表演特色

川劇在表演上有兩個特點:一是說唱結合,以說爲主;二是表演細膩,以唱爲主。其表演注重表現人物性格,講究刻畫人物形象,注意表演程式和身段技巧。川劇的藝術特點是唱、做、念、打、舞融爲一體。舞臺美術也有獨特的風格,舞臺佈置主要是體現舞臺空間的藝術效果。

川劇演出中,隨着劇情的轉折,人物內心世界的變化,臉譜也需相應發生變化。如何在一齣戲裏讓臉譜發生變化,川劇藝人創造發明了變臉、扯臉和擦暴眼的特技。這些特技都是在舞臺演出現場,在不能被觀衆察覺的前提下使用的,以達到人物臉譜瞬間變化的強烈演出效果。

川劇的發展歷史
  

三、代表劇目

川劇的代表曲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

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爲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目。 1949年後,經過整理,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川劇劇目,如《柳蔭記》、《玉簪記》、《綵樓記》等。

川劇傳統劇目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過整理改編,演出了一大批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如:《雙槍陸文龍》《春草闖堂》《江姐》等。改編了傳統劇目中的一部分優秀摺子戲,如:《文昭關》《黃鶴樓》《春草闖堂》《殺狗勸妻》等。此外,還排演了許多新創劇目,如《打漁殺家》《秋江》等。

四、傳承與保護

川劇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需要組織力量進行深入細緻的普查,摸清川劇的基本情況,建立一套完整的檔案。特別是要摸清專業劇團和業餘劇團的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對川劇藝術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整理、挖掘,爲川劇藝術的搶救、保護和利用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據。

除此之外,應積極探索川劇藝術在新形勢下發展的新途徑,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和數字化採集。要對現有川劇劇目進行整理和數字化存儲,並通過計算機模擬技術、三維技術等現代化手段,在虛擬現實中再現這些劇目,從而爲觀衆提供一個更好、更全面的觀賞空間。

川劇的發展歷史2

一、川劇的起源

川劇起源於明代的四川地區,它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萬曆年間。當時,四川地區的戲曲藝術受到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演出形式以說唱爲主,曲調流暢、節奏明快,廣受觀衆歡迎。後來,這種戲曲藝術與當地的民間藝術相結合,逐漸演變成了川劇。

在清朝時期,川劇得到了更大的發展。這主要是因爲四川地區成爲了清朝的一個重要軍事和文化中心,政治和經濟的繁榮使得文化活動得到了更大的推動和發展。同時,清朝政府對戲曲藝術也非常重視,爲其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護。因此,在這一時期,川劇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和發展。

二、川劇的發展

1、傳承和發展

川劇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和融合了當地的民間藝術和其他戲曲藝術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表演方式。在川劇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著名的戲曲家和表演家爲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通過改革、創新和提高表演水平,使得川劇得以不斷髮展和繁榮。

2、影響和傳播

川劇不僅在四川地區得到了廣泛傳播和發展,還逐漸走向全國,並在海外華人社區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接受。尤其是在20世紀初期,隨着電影、廣播和電視的出現,川劇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和普及。

三、川劇的表演形式

1、旦角:旦角是川劇中的女性表演角色,通常需要穿着華麗的戲服和頭飾。旦角的表演方式以婀娜多姿、柔美靈動、婉轉悠揚爲主,多表現女性的細膩情感和內心世界。其中比較著名的旦角角色有《白蛇傳》中的白素貞、《西廂記》中的紫鵑等。

2、生角:生角是川劇中的男性表演角色,通常需要表現男性的英勇和果敢。生角的表演方式以動作矯健、聲音洪亮、行雲流水爲主,多表現男性的豪放和義氣。其中比較著名的生角角色有《投名狀》中的岳飛、《長阪坡》中的趙子龍等。

3、丑角:丑角是川劇中的喜劇角色,通常需要穿着滑稽的戲服和頭飾。丑角的表演方式以幽默詼諧、口技變幻、扮相奇特爲主,多表現人生百態和社會現實。其中比較著名的丑角角色有《牡丹亭》中的張生、《紅燈記》中的張萬年等。

四、川劇的重要曲目

1、《二進宮》:《二進宮》是川劇中的一部經典劇目,講述了明朝皇帝朱厚照愛上了民間女子柳氏,並將其帶入宮中的故事。該劇曲調流暢、節奏明快、情節跌宕起伏,被譽爲川劇的“國粹”。

2、《霸王別姬》:《霸王別姬》是川劇中的一部經典劇目,講述了秦始皇的大將蒙毅爲了保衛秦國,與其愛人虞姬的離合悲歡的故事。該劇曲調悠揚、情感深刻、演員的表演技巧高超,被譽爲川劇中的珍品。

3、《紅燈記》:《紅燈記》是川劇中的一部經典劇目,講述了清朝末年一個風雲際會的歷史時期,以及革命志士與反動派之間的鬥爭故事。該劇曲調婉轉悠揚、節奏變化多端、表演方式靈活多樣。

4、《玉堂春》:《玉堂春》是川劇中的一部經典劇目,講述了唐朝時期一位宮女秦香蓮的悲歡離合故事。該劇曲調婉轉悠揚、情感深刻、演員的表演技巧高超,被譽爲川劇中的佳作之一。

5、《白蛇傳》:《白蛇傳》是川劇中的一部經典劇目,講述了白娘子和許仙的愛情故事。該劇曲調婉轉悠揚、情感深刻、表現出了女性的細膩情感和內心世界。

川劇的發展歷史 第2張
  

五、川劇的藝術特點

1、精彩的表演技巧

川劇的表演技巧獨具特色,尤其是在臉譜、身段和音樂方面表現出色。演員在表演過程中,會通過不同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來表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使得觀衆更易於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內心世界。

2、精美的服裝和化妝

川劇的服裝和化妝都非常精美,既能夠表現角色的性格特點,又能夠彰顯演員的`個性風格。演員在表演前會進行精心的化妝和打扮,以突出角色的特色和氣質。

3、豐富的曲調和音樂表現

川劇曲調多樣,有的悠揚的如《琵琶記》,有的豪放磅礴如《三岔口》,還有的婉轉悠揚如《玉堂春》等等,不同的曲調能夠更好地表現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使得觀衆更易於理解和感受劇情。

4、獨特的說唱藝術

川劇中有一種獨特的表演方式叫作“唸白”,即演員通過唱、念、做、打等手段來表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這種說唱藝術既有自己的節奏和韻律,又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使得角色更加生動、形象。

5、強烈的地方文化色彩

川劇是四川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融合了川漢文化、巴蜀文化、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在川劇中,演員常常使用川話和川腔,使得觀衆更加容易地感受到四川文化的獨特魅力。

6、高度的表現力和藝術價值

川劇作爲中國戲曲的重要門類之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表現力。川劇不僅在中國廣受歡迎,也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欣賞。其表現形式、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總之,川劇是中國戲曲文化的珍貴遺產,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歷史淵源,成爲了中國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着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川劇也在不斷地創新和發展,展現出了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川劇的發展歷史3

一方水土一方人,巴山蜀水深厚的文脈培植孕育了歷史悠久、風格典雅的川劇藝術。唐朝有“蜀戲冠天下”的俗語,現代川劇的始祖是清代的“川戲”。

川劇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聲腔優雅婉轉,表演細膩精妙,絕活難險奇巧,在我國傳統戲曲百花園中獨樹一幟。2006年,川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悠久 藝精技絕

川劇絕活“滾燈”劇照

清乾隆、嘉慶年間,每當節慶之際,四川各地鄉鎮、村落、碼頭的廟堂都會搭臺演戲,以戲劇演出作爲慶祝活動之一,久而久之,川劇在蜀中漸成氣候,時稱“川戲”。

清代,各地移民入川,會館林立,爲蜀地文化帶來了衆多新的外來元素,南北聲腔、各色劇種在四川各地傳播流行。這些劇種在長期的發展中,與四川方言土語、民風民俗、民間音樂、舞蹈、說唱曲藝、民歌小調的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聲腔藝術,促進了川劇的發展。

川劇起源於民間,成長在茶園酒肆,帶有與生俱來的鄉土風情和市井氣息,最能表達四川人幽默樂觀的天性和自嘲調侃的風格。川劇聲腔豐富,由崑腔、高腔、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5種聲腔組成。

川劇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有許多創造,充分體現了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川劇劇目衆多,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之說。

著名的傳統劇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江湖十八本”,還有被川劇界稱爲“四大本頭”的《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

1913年的川劇演出廣告

20世紀初,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四川各地的戲班不斷涌入大城市,爲擴大影響,加強演員陣容,爭取更多觀衆,逐漸形成各種聲腔同臺演出的經營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各戲班藝人爲提高表演水平,提高競爭能力,在藝術上紛紛相互吸收,彼此借鑑,才藝出衆的藝人講究“高昆胡彈不擋,文武唱做皆能”。

這一時期,著名班社“三慶會”開啓了川劇藝術走向繁榮的新局面。1912年,康子林、楊素蘭、蕭開臣、李甲生等川劇藝人,聯合8個戲班的100多位演員和琴師、鼓師,組建了“三慶會”,成爲當時藝術水平最高的川劇表演團體。

三慶會將川劇由廣場藝術提升爲劇場藝術,並對劇本、表演進行了改革,在川劇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無技不成藝。川劇好看、引人,除了劇目豐富、唱腔優美之外,其表演絕活也是一大看點。很多人對川劇的第一印象是變臉、滾燈、吐火、鑽火圈等特技表演。

特技是川劇的一大特色,也是演員刻畫人物性格、表現劇中人喜怒哀樂的重要手段,其中,變臉和滾燈最爲有名。變臉是川劇的看家絕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及思想感情的變化,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

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在面對兇猛野獸的時候,爲了生存,在自己臉部勾畫出不同圖案,以此嚇跑野獸。川劇把變臉搬上舞臺,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爲一門獨特的藝術。

川劇的悲劇極有特色,喜劇獨樹一幟,凡是情感波折、內心激變之處,變臉皆有用武之地,它以其怪誕猙獰的面相變化表現出人物內心不可名狀的律動,作爲一種對人物內心非常獨特的表現手法,大大增加了川劇的表現力。

變臉有拭、揉、抹、吹、畫、戴、憋、扯等方法,變臉講究眼疾手快、不留痕跡,通過臉譜的快速變換給觀衆以新奇、驚喜、震撼、神祕的感覺。

滾燈也是川劇中久負盛名的獨門絕技,演員把點燃的油燈頂在頭上,做出翻跟斗、鑽板凳、頭上走燈、頭上吹燈、頂燈倒立等高難度動作,以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塑造人物形象。

川劇的發展歷史 第3張
  

百年梨園 古劇新生

1914年9月,四川軍事巡警廳關於悅來茶園上演新劇目的批覆。

川劇在近100多年的`發展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舞臺上,燈光下,一代代藝術大師挑簾出場,光彩奪目,動人心絃,用婉轉的歌喉和精彩的表演傳遞出川劇藝術的獨特韻味。

三慶會首任會長楊素蘭,藝術造詣精深,表演細膩,唱腔清脆,極富感情,除青衣、正旦外,還兼演其他旦行角色,《長生殿》《金釵鈿》《風箏誤》《離燕哀》都是他的拿手好戲。

觀衆稱他“歌喉婉轉,有穿雲裂帛之奇;舞袖翩翩,具迴風聚雪之妙”。此外,楊素蘭還積極從事傳統戲曲的改良。“小生泰斗”易徵祥是悅來茶園臺柱之一,他因會戲數目多,被稱爲川劇界的“活字典”,人送綽號“易萬本”。“川劇皇后”沈鐵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代表性傳承人,三次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將現代重慶川劇藝術文化推向新的高峯,

主演了《金子》《李亞仙》《灰闌記》《玉簪記》《柳蔭記》等優秀劇目,還將美聲唱法融入川劇表演中,開闢了古老劇種由傳統到現代的傳承之路,是當今川劇界的領軍人物。她曾出訪歐亞各國,把川劇藝術推向了世界。

1918年12月,四川省會警察廳頒發的《伶人許可證》。

想要看一場地道的川劇,必須得去地道的戲園子。成都市華興正街有一座具有百年曆史的川劇表演場所——悅來茶園。茶園始建於1909年,是一個在川劇史上有着特殊意義的“戲窩子”,也是川劇藝術起承轉合的“活化石”,至今仍然是演員和戲迷的樂園。

初創時期,悅來茶園是四川省內最豪華氣派的戲園,園內的大廳是堂廂,舞臺左右兩邊和樓上是包廂,有正座500席、偏座300席,在當時堪稱規模空前。

作家馬識途曾爲悅來茶園撰寫過一副對聯:喝蓋碗茶,擺龍門陣,能消愁解悶,得大解脫;看四川戲,演古今事,可明性淨心,見真世情。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是川劇的鼎盛時期。

那時,劇團遍佈全省每一個角落。在著名的錦江劇場,天天好戲連臺,有時甚至分早、中、晚三場,即使這樣,仍然一票難求。如遇名角掛牌,有人帶着鋪蓋通宵排隊才能買到第二天的戲票;演出時,連劇場過道里,也擠滿了人,臺上聲情並茂,臺下如癡如醉。

斗轉星移,曾幾何時,川劇也曾一度沉寂。很多老一輩川劇藝術家用自己的執着和癡迷默默地守望,讓川劇重新回到大衆的視線是他們最深切的期盼。

198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發出了“振興川劇”的號召,在“搶救、繼承、改革、發展”的方針下,川劇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振興川劇”口號提出至今,全省推出改編和新創劇目300餘個,一批優秀劇目先後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目、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大獎。

川劇姓川,因爲講四川話;川劇不姓川,因爲川劇包容。川劇是四川的戲、西南的戲,也是全國的戲、世界的戲。川劇的大美就在我們身邊,古老的川劇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