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簡述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趨勢

簡述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趨勢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簡述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趨勢,身心發展是家長都都關係的問題,兒童的身心發展一般都是從簡單到複雜,從具體到抽象,從被動到主動,從凌亂到體系。以下簡述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趨勢。

簡述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趨勢1

1、 從簡單到複雜

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只是非常簡單的反射活動,以後越來越複雜,這種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趨勢又表現在兩個方面。

(1) 從不齊全到齊全。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在出生的時候並非已經齊全,而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比如,頭幾個月孩子是不會認人的,1歲半以後纔開始真正掌握語言,逐漸出現思維和想象。各種心理過程出現和形成的次序,服從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規律。

(2) 從籠統到分化。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是簡單的,後來逐漸複雜和多樣化,例如:嬰兒的情緒最初只有籠統的喜怒之別,之後逐漸分化出愉快,喜愛,驚奇,厭惡等各種情緒。

2、 從具體到抽象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非常具體的,以後越來越抽象和概括化,兒童思維的發展過程就典型的反映了這一趨勢。幼兒對事物的理解怎麼具體形象化,比如他們認爲兒子總是小孩子,不理解“長鬍子的叔叔”怎麼會是兒子?成人典型的思維模式——抽象邏輯思維在學前末期開始萌芽,發展。

簡述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趨勢

3、 從被動到主動

兒童心理活動最初是被動的,主動性逐漸得到發展。主要表現在:

(1) 從無意到有意發展。新生兒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動,是對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應,完全是無意識的。隨着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開始出現自己能意識到,有明確目的的心理活動,然後發展到不僅意識到活動目的,還能意識到自己的心理活動的進行和過程。

(2) 從主要受生理制約發展到自己主動調節。隨着生理的成熟,兒童心理活動的主動性也在增長。比如:兩三歲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生理上的不成熟,隨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也在發展,四五歲的孩子在某些活動中,注意力集中,而某些活動中注意力容易分散,表現出個體的主動選擇和調節。

4、 從零亂到成體系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零散的,心理活動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繫。比如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都是心理活動沒有形成體系的表現。因爲不成體系,所以心理活動特別容易出現變化。隨着年齡的增長,心理活動逐漸有了系統性,有了穩定的傾向,出現每個人特有的個性。

簡述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趨勢2

學前兒童道德意識的發展

進入學前期以後,兒童逐漸產生了各種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羨慕、義務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誼感等等。

3歲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歲後,隨着兒童交往的發展,成人不斷對兒童的行爲提出要求,使他們逐漸掌握了各種行爲規範,道德感也逐漸發展起來。

學前初期兒童的道德感很膚淺、易變,往往是由成人的評價而引起;學前中期兒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會因爲自己在行動中遵守了老師的要求而產生快感,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爲是否符合道德標準。

中班兒童常向老師“告狀”,就是由道德感而激發的;學前晚期兒童的道德感進一步發展和複雜化,他們對好與壞、行爲的對與錯,有了比較穩定的認識。

移情是對他人情緒情感狀態的一種替代性的情感體驗,也就是,設身處地地體會別人的情感。學前兒童已具有較強的移情能力,會由他人的情緒狀態而引起自己與之相一致的情緒反應。可以置身於他人處境,設身處地地爲他人着想,接受他人的情緒情感。

在道德判斷方面,學前初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帶有很大的具體性、情緒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說是好的,或自己覺得有興趣的,就認爲是好的。反之,則是壞的。

簡述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趨勢 第2張

同時,他們在判斷行爲時,還不能把行爲的動機和結果結合起來,常常只看到行爲的結果,而注意行爲的動機,僅根據結果來判斷行爲;學前晚期兒童,開始注重行爲的動機、意圖。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亂扔打碎了一個盤子,小朋友B幫媽媽刷碗打碎了一打盤子。讓兒童來評價哪個小朋友好一些時,學前早期的兒童會說A好,因爲他只打碎了1個盤子;而學齡晚期的兒童會說B好,因爲他是在幫媽媽幹活。

成人對兒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兒童的道德意識水平。比如,告訴兒童不要玩某個玩具,對一組兒童說:“這個玩具很嬌氣,拿了很容易打破。”對另一組兒童則說比較抽象的道理,比如:“這個玩具是別的小朋友的。”對3歲的兒童第一種(具體道理)比較有效,而對5歲兒童第二種(強調所有權)比較有效。

由於學前兒童道德意識的發展,可以對他們進行有系統的道德品質教育。但是,由於他們的道德意識還是很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結合兒童道德發展的特點,避免空洞說教纔會有效果。

簡述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趨勢3

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人的個性的初步形成,是從學前期開始的。在學前兒童個性形成中,自我意識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從輕信成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的評價

學前初期兒童對自己或別人的評價往往只是成人評價的簡單再現,而且,對成人的評價,有一種不加考慮的輕信態度。例如,他們評價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是因爲“老師說我是(或不是)好孩子”。到學前晚期,開始出現獨立的評價,漸對成人的評價持有批判的態度。如果成人對兒童的評價不客觀、正確,兒童往往會提出疑問,申辯,甚至表示反感。

簡述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趨勢 第3張

二、從對外部行爲的評價到對內心品質的評價

學前初期兒童一般只能評價一些外部的行爲表現,還不能評價內心狀態和道德品質等。如他“爲什麼說你自己是好孩子?”4歲兒童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搶玩具”,而6歲的兒童則可以說到一些比較抽象、內在的品質特點,如“我聽話,遵守紀律”或“我謙讓,對小朋友友好。”

三、從比較籠統的評價到比較細緻的評價

學前初期兒童對自己的評價是比較簡單、籠統的,往往只根據某一、二個方面或局部進行自我評價,例如,“我會唱歌”,“我會畫畫”。學前晚期兒童的評價就比較細緻、比較全面些。如,他會說“我會唱歌,也會跳舞,可是就是畫畫不好”。

在整個學前期,甚至學前晚期,兒童對自己評價的能力還是較差的,成人的態度對兒童的評自我評價有着重大的影響。因此,成人對兒童的評價必須適當、客觀、公正,任何過高、過低或其它不恰當的評價都是有害的。例如,如果成人對兒童說:“你永遠也學不會”,“你總是不會安靜”,“你老是愛打人”等等,兒童就會認爲自己真的是毫無希望的人,變得沒有信心。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