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幼小銜接意義在於幼兒更好適應

幼小銜接意義在於幼兒更好適應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幼小銜接意義在於幼兒更好適應,衆所周知幼兒園與小學的教學模式是大不相同的,老師和家長要儘可能把這份差距縮到最小,這樣才能讓孩子儘快擺脫在幼兒園時期的依賴性,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下面具體看看幼小銜接意義在於幼兒更好適應。

幼小銜接意義在於幼兒更好適應1

幼兒園大班開設幼小銜接課程的重要性

原國家教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在1990年至1994年的調查研究表明,40%的兒童進行小學後不適應,學習狀況具體表現爲,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走神、溜號; 寫作業需要督促,拖拖拉拉、馬馬虎虎; 不喜歡閱讀,沒有每天讀書的習慣;

不愛背課文、背單詞,記憶力差; 缺乏自信,沒有成就感;很多學生不愛學習、不會學習、被動學習,上過幼小銜接的孩子有很好的時間觀念,孩子的獨立性很強、溝通能力很強,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沒上過幼小銜接的孩子,時間觀念、獨立性、好習慣很難在第一時間就養成,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培養,而且孩子對老師的輸出理解較困難,同時自己輸入知識較困難。因此開設幼小銜接課程至關重要。

幼兒園如何做好大班幼兒的入學準備工作

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第一、培養幼兒規則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培養幼兒理解每個活動的規則,幫助幼兒掌握執行規則的能力,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發現規則,及沒有規則帶來的後果(破壞圖書等)。在成人提醒下,能遵守班級常規,注意自己的行動不影響集體;學會傾聽、不亂插嘴;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惜,不亂翻別人的東西;自覺遵守公共秩序。

幼小銜接意義在於幼兒更好適應

第二、培養幼兒的責任感

老師要讓幼兒認識任務的含義,意識到老師或成人信任你,纔給你佈置任務,培養幼兒樂意接受任務的意識,並且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學習並掌握完成任務的本領。

第三,培養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進一步加強幼兒獨立生活能力和勞動習慣的訓練。小學生課間和課餘時間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這就要求他們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所以,在大班我特別注意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增強幼兒的獨立意識,讓幼兒學會自理、自立逐漸脫離成人的直接照顧。要給幼兒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獨立完成老師佈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同時,特別要注意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和勞動觀念。請家長配合幼兒園的目標要求,培養幼兒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掃她、揀菜等。提高自理能力,要求幼兒會正確的穿衣、褲、鞋,會保管自己的學習用品,懂得自我保護。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來強化幼兒的自理能力。

第四、培養幼兒大膽與人交往的能力

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應從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學會謙虛、有禮貌,不大聲喧譁,不與小夥伴搶玩具等等。這些事情看起來很小,但卻有利於創造友好合作的氛圍,有利於增強孩子們的交往能力。家長們也應多讓自己的孩子與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多帶孩子走出家門,廣泛結交夥伴,讓孩子成爲一個樂於交往和善於交往的人。

第五、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園是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好場所。我們應該主動從幼兒學習生活的細節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難題時怎麼辦?如何收拾玩具及學習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時,讓孩子學會準確表達自己的意見,能夠妥善她解決同伴之間的矛盾。在活動中,特別是自由活動,嘗試着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間題。

第六、進行安全意識教育,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離開幼兒園,走進小學,孩子更多面對的是複雜的社會大環境,會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老師就更應該教孩子很好地保護自己,例如告訴孩子,不隨便與陌生人說話,遇到困難如何求助等等。另外,還要教育他們懂得和遵守交通規則,注意自身安全。

第七、加強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爲了消除幼兒入學後對環境的陌生感,幼兒老師可以對教學做相應的調整。可以適當減少孩子活動、遊戲的時間,也可以讓孩子與小學生交流,觀察他們做作業的情況,從而激發孩子愛上小學的強烈願望。這樣,從思想、習惜和認識技能上逐步過渡,孩子入學後,就比較容易適應學校環境。

幼小銜接意義在於幼兒更好適應2

幼小銜接的目的與意義

1、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熱愛和嚮往

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態度、看法、情緒狀態等,與其入學後的適應能力關係很大。因此,幼兒園階段應注意培養幼兒願意上學,對小學的'生活懷着興趣和嚮往,爲做一個小學生感到自豪的積極態度,並讓幼兒有機會獲得對小學生活的積極情感體驗。

2、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適應*

幼兒入學後,是否適應小學的新環境,適應新的人際關係,對其身心健康影響很大。有一種認識是,幼兒只要提前認一些字,學一點拼音、算術等就沒有問題了,這是十分片面的。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特別是主動*、**、人際交往能力等,不僅關係着幼兒入學後的生活質量,也關係着他們在小學的學習質量,是幼小銜接的重要內容。

3、幫助幼兒做好入學前的學習準備

學習準備是着眼幼兒終身學習的需要,發展他們基本的學習素質,並在此過程中,幫助他們打下今後學習的基礎。

家長如何做好幼小銜接

1、鼓勵孩子上小學,激發他們的嚮往之情

其實一般來說6歲左右的孩子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具備了上小學的條件,他們內心對於小學是非常向往的,他們會羨慕帶着紅領巾揹着書包上學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書包,新的鉛筆盒,新的衣服,時時刻刻都流露出對小學的嚮往之情。

2、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和自理能力

我們都知道,在幼兒園裏面孩子過的是一種被照顧着的集體生活,幼兒園的老師整天都跟着,吃飯、穿衣服、繫鞋帶、上廁所,老師都會看護周到,及時給予幫助。但是進入小學後,則是相對*的生活,孩子必須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學會照顧自己,自己繫鞋帶、穿衣服、上廁所。這時候老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小學也有很多學生守則,學校規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學會集中注意力,學會自控能力。

幼小銜接意義在於幼兒更好適應 第2張

3、培養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

相對於幼兒園,小學生活更加*,自主和多變,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對於他順利、成功地展開新的校園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幼小銜接的習慣

1、養成課前準備的好習慣

告訴孩子,上課之前要打兩次鈴,第一次是預備鈴,聽到預備鈴,要趕緊進教室,把上課用的書、本子、筆拿好,並擺放整齊,不用的東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後,安安靜靜的坐着等老師來上課。第二次是上課鈴,打了上課鈴,老師就要給小朋友們上課了。上學前,家長可在家進行模擬表演。

2、養成正確的坐寫姿勢

正確的坐姿應該是:身子上半部坐直、頭部端正,目視前方,兩手隨意放在身體兩側,兩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訴他們,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翹腳架腿。因爲良好的坐姿有利於骨骼生長,有利於身體健康。

3、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要防止三種讀書現象。一是“唸經書”,就是眼睛看着別處,和尚唸經似的,有口無心;二是“看時書”,就是讀書時老是看時間,你讓我讀半小時,我就讀半小時,看看時間到了沒有;三是“數量書”,就是讀書的遍數爲標準,你讓我讀三遍,我就讀三遍,讀一遍數一遍。這三種讀書都是沒有質量的讀書。

幼小銜接意義在於幼兒更好適應3

幼兒園大班開設幼小銜接課程的必要性

隨着教育政策對於幼兒園去小學化的落實,“幼小銜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對於一些要正式上小學的孩子來說,很多家長也在擔心孩子從幼兒園突然轉變成爲小學這樣的上學模式,在學習上學不會,不適應亦或者是其他種種的問題。

事實上,很多幼兒園大班孩子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離開幼兒園,轉而進入各種“幼小銜接”班爲上小學做準備早已成爲一種常態,這是因爲,從幼兒園“小朋友”到小學的“小學生”,確實存在“斷層”,需要“銜接”。德國的哈克教授通過調查研究總結了幼小銜接階段兒童的六個斷層關係,這也間接說明了幼兒園大班開設幼小銜接課程是必要的。

幼小銜接階段兒童的六個“斷層”

1、主要關係人的斷層

孩子升入小學後,必須離開“第二個母親”角色的關係人——幼兒園教師,而去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教師,小學教師在生活照顧上的角色會逐漸減少,孩子在心理和生活上的依靠失去了,這使孩子感到有壓力和負擔。

2、學習方式的斷層

小學中分科目、常規課堂的學習方式,與幼兒園的遊戲爲主、自由探索的學習方式有較大區別,課堂時間的延長、知識化程度的加深和遊戲化程度的下降,孩子在行爲、心理和學習上都需要轉變和適應。

3、行爲規範的斷層

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爲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在小學不再會得到滿足或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後,是要求遵守學校章程的,不再似幼兒園的隨意和自由,可能會讓孩子束縛、限制的感覺。

幼小銜接意義在於幼兒更好適應 第3張

4、社會結構的斷層

孩子入小學後與幼兒園的小夥伴分離,進入一個新的人際圈,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併爲班級所認同。

5、期望水平的斷層

家長和教師都會對上了學的孩子給予了新的期望和壓力,在學業上的要求增加了,減少了孩子游戲、玩耍的時間,孩子需要在學習上付出更多努力,從而可能會感到壓力。

6、學習環境的斷層

幼兒園的自由、活潑、自發的學習環境轉換成爲分科學習、有作業、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狀態或產生學習障礙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