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重視孩子正在做的事就是愛孩子

重視孩子正在做的事就是愛孩子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7.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重視孩子正在做的事就是愛孩子,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孩子是最重要的,未來的好壞,取決於孩子現階段的成長,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能力是比較輕鬆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偏科”,爲大家分享重視孩子正在做的事就是愛孩子。

重視孩子正在做的事就是愛孩子1

“快點兒”、“好好地”等催促孩子的固定臺詞,是把孩子轉換成“被害者模式”的開關。孩子因爲父母而成爲被害者。

使用這些固定臺詞時,父母滿腦子都是讓孩子按照“計劃”來行動的念頭,沒有時間陪孩子的“現在”,將許多“必須做”的事插進來,把孩子捲入自己的時刻表中。

孩子也非常清楚“媽媽是想讓我換衣服”,但是那不是自己現在想做的事,所以態度就會不情不願,速度也是慢吞吞的。事情完全沒有進展。父母會越來越着急,又說出那些固定臺詞,使孩子加速進入“被逼着做的模式”。

重視孩子正在做的事就是愛孩子

實際上這樣的惡性循環只用數秒鐘就能切斷。方法就是父母暫且不要那麼拘泥於“計劃”,把“孩子自己的時間”還給孩子。

也許你會想“那樣的話會遲到的”,其實無須擔心。把孩子捲入“計劃”中時,我們做父母的其實是無意中先認定孩子“不會做”了。請試着閉上眼睛,在心中默唸“這個孩子能行”之後,把“孩子自己的時間”還給他,然後試着使用一些小招數來激起孩子的幹勁及好奇心。

能力得到認可的孩子,會歡欣雀躍地開始幹自己想做的事情,相比“被逼着做的模式”時速度會快很多。而且父母也會從惡性循環中解放出來,不再那麼急躁不安,心靈會有更多的空間。像裕香的媽媽一樣,在催促孩子的時候看到了自己沒有注意到的一面,並加以改進,也許意外的驚喜就會隨之而來呢!

大人和孩子對時間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於被計劃追着走的大人來說“現在”只是“按照計劃逆推上去的時間”,但是對孩子來說“現在”就是一切,年齡越小越不會被過去或將來左右,而只享受“現在”。

假如孩子回顧過去的成長曆程時,發現自己“當下”所做的事總是被否定,那麼會怎樣呢?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的記憶在孩子心中是抹也抹不掉的吧。重視孩子的“現在”,本身就是愛孩子的表現,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重視孩子正在做的事就是愛孩子2

第一個工具是 “無條件的愛”

做爲父母愛孩子是我們的天性,但是有意識的愛孩子,是培養孩子最重要的一種方法,當一個人被無條件的愛着的時候,他的自信心會大增!自己會尊重自己,進而尊重別人。在他的心靈中會感受到自我價值的產生,即自我價值開始萌芽。而無條件地愛孩子,是培養孩子安全感和勇氣的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個是 “鼓勵”

美國有個大教育家說過一句非常偏激的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勵還有什麼別的'方法!”我認爲這句話當中80%的成份是真理。教育孩子,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告訴你的孩子:“沒問題!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斷的鞏固。可是大多數家長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誰家孩子都比你強多!”這些家長彷彿是專門來爲孩子泄氣的。每位家長都應牢記:孩子的勇氣和自信是被鼓勵出來的,而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重視孩子正在做的事就是愛孩子 第2張

第三個工具是 “表揚”

表揚是孩子做對行爲、取得成績的時候,給他加油的核心方法。當孩子的一個行爲做對了,我們及時的表揚才能使孩子的行爲固定下來,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所以表揚是家長經常要做的行爲。孩子每天、每星期總會有優良的行爲,或者取得小的成績,比如用過東西放回原處,家長應及時的表揚,表揚會把行爲確定下來。表揚是孩子生命成長的陽光,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被表揚,意味事情做對了,被認可了,他的自我價值會上升,自信會增強。

第四個工具是 “確認”

一個行爲是對的,還是錯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長要告訴孩子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裏不帶有任何表揚和批評,家長要客觀的幫孩子分清是非。實際上確認是家長幫孩子培養價值觀的一系列過程。所以,家長要知道孩子不會自動的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些都是學來的,是我們家長不斷灌輸的結果。比如去年美國雙子大廈被炸,我女兒的班級產生了爭論。她回家跟我講時說:“爸,要把我嚇死了!”我說:“怎麼了?”她說:“今天我們老師說讓同學們討論一下雙子大廈該不該炸?我們男生一齊喊‘該炸!’然後,老師說:‘我覺得也該炸!’我們班有個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爲不該炸!裏面有那麼多無辜的人,這是針對政府的行爲,他們不該被炸無辜的平民!’我們班男生一起喊:‘打倒***!’。我們老師不但不制止,還說‘我認爲美國太氣人了!應該炸!’”我問女兒:“你怎麼認爲的?” 她說:“太不應該炸了!老師不該這樣說呀!”我告訴她:“你是對的,恐懼分子是人類的敵人!傷害無辜的人,這是對生命的殘害!” 所以,我們家長要幫孩子分清是非善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第五個工具是 “理解”

有些家長來找我諮詢,對我說,孩子就是不跟我講話,最近他學習成績下降,在學校和老師作對,回來什麼也不和我說!我問什麼原因?他說不知道。如果你去投醫,醫生什麼都不問,就給你開藥,那他百分之百是個江湖郎中!一個孩子行爲上出現偏差可能有二十個原因,你想討祕方,藥不對症能治病嗎?很多人想讓我簡單的出祕方,我開玩笑地說“打”。有很多學校的“家長會”就是這樣給家長開祕方的!這麼武斷!拿人當玩笑一樣。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家長和孩子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我們必須建立一個牢不可破的觀念:孩子從一生下來,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樣平等的。你要把他當成和你一樣平等的人來對待!在能力上,要考慮到孩子是待培養的,是需要你不斷的培養的小動物。我們的很多家長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對待孩子,能力上卻苛求孩子什麼都會!家長要用“理解”這個工具走進孩子的心靈,不再批評、苛責。假如說你有工作上的煩惱,來找我談談,我什麼也不問,劈頭蓋臉的把你一頓數落,你肯定覺得董老師是不是有毛病,都沒搞清怎麼回事就罵我一頓。!可是我們很多家長對孩子卻是不問原由,開口就批。在“理解”這個問題上,家長要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對待,不帶任何的價值評判的,單純聽孩子說他有什麼理由。我請家長記住一句話:“任何一個人做任何一個行爲,在他自己看來都有絕對的理由!”孩子的行爲在他自己看來,總有他自己的理由,只不過這些理由在成年人看來是不對的!或說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搞不清楚他的理由是什麼,想改變他的缺點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能彼此傾聽對方的心聲,就無法搞清他行爲的原因。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通過“理解”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他可以和別人心靈相通,感覺自己有能力溝通,感受彼此有能量流動,這時親子關係就穩定了。

第六個工具是 “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們的錢,而是需要家長的人本身!我在大四時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兒子的信》,正是這本書引發了我對教育的思考,促使我開始對教育進行了這麼多年的研究。當時我只有20幾歲,只覺得有一句話很深刻,但深在哪裏並沒完全理解。這句話簡單得不得了:“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個人必須在人的環境下才能長成完整意義的人,也就是他需要別人的存在,對他確認、理解、鼓勵,最後他得以建立獨立的人格!孩子的出生後,他的成長處在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他就會孤獨、無助、沒有安全感,需要家長的陪伴。否則,他會漸漸產生恐懼感、對人生的無助感,也就沒有辦法成長。太多的家長因爲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錢打發孩子,其實大錯特錯。假設在此時此刻,讓孩子選擇給他100塊錢或父母用1小時來陪伴他,來了解他的生命,他可能會選擇100元錢。這是因爲,他自己不知道他真實的需要是什麼,他的潛意識裏更需要父母用1小時確認他的價值,伴隨他成長!我們既要把孩子在主體資格上當作平等的人來對待,又要在思維方法上考慮到他的人格是待發育的、能力是待培養的,所以還不能完全理解我們的意思。這也是兒科醫生難當的原因。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只是哭,不知道自己哪不舒服,醫生必須像獸醫對待小動物那樣去觀察、瞭解。孩子缺乏父母的愛,他自己並不清楚,更不會表達。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去體會、去陪伴孩子!通過陪伴來了解孩子,通過陪伴消除孩子的恐懼感。

第七個工具是 “批評”

這是應該非常小心慎用的工具。“批評”只有針對行爲本身才可能起作用。使用這個工具的前提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關愛、關係穩定!這樣批評纔有作用。如果家長和孩子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即使批評是正確的,是直指行爲的、不損害人格的,孩子依然不接受你的批評,這時批評只會起副作用。批評是非常專業的事情,沒有經過訓練,很少有人會把批評做對。因此最保險的辦法就是儘量不用批評。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