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和父母一說話就煩躁

和父母一說話就煩躁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父母說話易怒煩躁可能是精神壓力過大引起的,比如學習工作壓力比較大,會導致脾氣比較暴躁,也可能是焦慮症、抑鬱症導致的。

和父母一說話就煩躁1

一般情況下,一跟媽媽說話就特別煩躁可能是精神壓力大、焦慮症、躁狂抑鬱症等原因引起的,具體內容如下:

1.精神壓力大:如果患者平時學習、工作的'壓力較大,可能會對患者的精神與心理造成比較大的負擔,從而使患者比較暴躁,這種不良情緒可能會在和媽媽對話時加重。患者應注意調整情緒,要適當地放鬆身心,可以通過運動來釋放內心的壓力。

和父母一說話就煩躁
  

2.焦慮症:如果患者長期緊張、不安,可能會患有焦慮症,多有耐心下降、焦躁煩悶等情況,可能會在跟媽媽交流時覺得心煩。患者可以遵醫囑使用地西泮片、鹽酸多塞平片、鹽酸阿米替林片等藥物,以調整心態。

3.躁狂抑鬱症:如果患者患有躁狂抑鬱症,躁狂、抑鬱的狀態可能會交替出現。由於受到躁狂發作的影響,患者可能會出現易怒、充滿敵意等症狀,可能會因爲與媽媽說話而感到煩躁。患者應及時就診,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卡馬西平片、鹽酸氯丙嗪片、氫溴酸西肽普蘭膠囊等藥物。

和父母一說話就煩躁2

跟父母說話易怒煩躁可不好,一定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那個是爸爸媽媽,一定是爲了你好的,不管什麼方式方法錯誤,也要好好的溝通一下,交流一下,心平氣和的去溝通

無非是兩方面:

一是提高理解別人的能力,

二是增加別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一個提高溝通能力的一般程序。

一般步驟開列溝通情境和溝通對象清單。這一步非常簡單:閉上眼睛想一想,你都在哪些情境中與人溝通,比如學校、家庭、工作單位、聚會以及日常的各種與人打交道的情境;再想一想,你都需要與哪些人溝通,比如朋友、父母、同學、配偶、親戚、領導、鄰居、陌生人等等。

開列清單的目的`是使自己清楚自己的溝通範圍和對象,理性的分析對方的想法和應對措施,以便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

如此做到之後,既然已經全面、客觀的分析了事情,用一種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相信你慢慢會心平氣和與人溝通了。

和父母一說話就煩躁 第2張
  

跟父母說話很煩躁

有個哲學家叫黑格爾,他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人生和父母相處有三個階段:正、反、和”,小時候對父母是仰望的信任的所以是正的階段,隨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覺得父母不是無所不能的了,覺得自己越來越厲害了,就到了反的階段,等自己成熟了在社會上也歷練了幾年了,能理解並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和不容易了,就又重新接受父母了,這是和的階段。

估計你現在就是在反的階段,這是正常的,但你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太傷人傷己。

跟父母說話易怒煩躁

想想自己最親的人,他們把最好的都給了你,人要懂得感恩,你如果懂得換位思考替他們排憂解難,你爸媽心裏也會很欣慰,也不會過多去幹涉你的事情。

和父母一說話就煩躁3

一聽媽媽說話就煩躁這種情況與疾病無關,大多數情況下屬於心理層面的問題。可能與情緒管理、性格特徵、父母關係有關。

1、情緒管理:可能由於自我情緒管理不良,遇到問題容易用發脾氣解決問題,媽媽說話常圍繞自己的煩心事兒,容易被激怒。

2、性格特徵:在成長過程中,父母過於強勢,或孩子對父母過於順從、妥協或配合,子女容易感受到不被尊重,表面上不知道如何表達出來,但心理層面上非常不服氣,孩子到了青春期,媽媽再嘮叨,就會形成一聽媽媽說話就煩躁的現象。

3、父母關係:若父母無法體會子女的感受,無法產生共情,使得長期與媽媽關係緊張,導致子女容易出現不耐煩,拒絕溝通,甚至煩躁等狀況。

父母怎麼說話孩子纔會聽呢?

1.問責不如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家長在發現孩子看電視或者不吃飯的.時候,都會說“你怎麼又看電視?”,“你到底吃不吃飯?”。

這樣帶有批評的語氣和話語,很難讓孩子有清晰的思路和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問題,更多是想着逃離。

孩子犯錯誤,應該好好和他交流,如果一直批評他的話,會讓孩子害怕,不敢和父母說自己的心裏話。

所以可以這樣說,“你是現在關電視,還是過五分鐘關?”,“你是自己盛飯還是我給你盛?”。

孩子一般都是吃軟不吃硬的,你越是強勢他越是不聽,給他多一個選擇,有利於引導孩子做出父母期望的行爲。

和父母一說話就煩躁 第3張
  

2.給出具體確切的行爲指令

“你就知道玩手機,就不知道打掃一下衛生嗎?媽媽上班很累,不能體諒一下媽媽嗎?”

很多時候父母這樣說都是無用功,這些語言其實都被孩子自動過濾掉了,甚至還會引起孩子的厭煩、逆反。

有的時候孩子做不到家長的要求,是因爲不知道做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做,這時候家長就要給孩子具體確切的指令,比如說“你是個大孩子啦,可以嘗試每週把自己房間收拾一下”。

或者說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在孩子面前做一遍示範,告訴他怎麼做,教孩子整理房間的方法,勝過嘮叨一萬遍。

3、寄予希望比命令更有效

家長總是以命令的口吻去教育孩子,比如說“去把碗筷收拾了。”,“把垃圾倒了。”

這樣的語氣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你要我往東,我偏要往西。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