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當歸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當歸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想知道當歸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是什麼嗎?當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中藥,很多家裏經常會煲一些當歸湯來喝,那麼當歸到底有什麼功效呢?下面小編整理了關於當歸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當歸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當歸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1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部分功效:調經、止痛、補血、活血、潤腸、通便。

部分作用:適用於月經不調、血虛萎黃、經閉痛經、虛寒腹痛、眩暈心悸、風溼痹痛、腸燥便祕。

使用禁忌:溼阻中滿人羣謹慎服用當歸;大便溏泄人羣謹慎服用當歸;產後胎前亦不得服用當歸。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

1當歸治未婚女子月水不通。

當歸有治未婚女子月水不通的作用,可以用一兩當歸、半兩乾漆、半兩芎藭這三味中藥搗羅爲細末,加入蜂蜜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用溫酒服下二十丸。

2當歸治血崩。

當歸有治血崩的作用,可以用一兩當歸,二兩炒赤的龍骨、三錢香炒附子、五錢棕毛灰這四味中藥一起研磨成爲細末,在空心服的情況下用米飲調下三四錢。

3當歸治大便不通。

當歸治大便不通的作用,可以用適量當歸與白芷等分一起研磨成爲細粉末,每服用米湯服下二錢。4當歸治心痛,胃脘痛,腹痛喜按。

當歸治心痛胃脘痛的作用,可以用9克當歸、4、5克肉桂、30克黃芪這三味中藥混合後用水煎藥溫服。

當歸副作用、禁忌、注意事項

在使用當歸時,可以單獨使用當歸,也可以搭配乾漆、芍藥、芎藭、龍骨、附子、白芷、肉桂、黃芪、紅花等中藥來使用,溼阻中滿人羣謹慎服用當歸;大便溏泄人羣謹慎服用當歸;產後胎前亦不得服用當歸。

當歸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2

當歸的選購

當歸根略呈圓柱形,下部有支根3至5條或更多,長1、5至2、5釐米,表面棕黃色至棕褐色,具縱皺紋及橫長皮也。根頭(歸頭)直徑1、5至4釐米,具環紋,主根(歸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歸尾)直徑0、3至1釐米,上粗下細,多扭曲。質柔韌,斷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形成層環黃棕色,皮部有多數棕色油點及裂隙,木部射線細密,有濃郁香氣,味甜,微苦,有麻舌感。以主根粗長、枝根少,滑潤,斷面黃白色,香氣濃郁者爲佳。

當歸的存儲

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蛀。

當歸的食用方法

1、主要以輔療形式添加到粥,湯中。

2、一般生用,爲加強活血則酒炒用。又通常補血宜當歸身,破血宜當歸尾,止血宜當歸炭,酒制可增活力之力;和血(補血活血)用全當歸。

3、心肝血虛而見面色萎黃、脣爪無華、頭暈目眩、心悸肢麻者,可與熟地、白芍、川芎配伍 ,則補血之力更強。?

4、月經不調,屬肝鬱氣滯,經來先後無定期者,可與柴胡、白芍、白朮等同用。?

5、年老體弱、產後、久病血虛腸燥便祕者可與火麻仁、枳殼、生地配伍。

當歸的別名:

秦歸、雲歸、西當歸、岷當歸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

甘、辛,溫。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祕、風溼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

當歸的營養價值:

當歸有抗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作用,並能促進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的生成;中藥當歸有抗心肌缺血和擴張血管作用,中藥當歸還有鎮靜、鎮痛、抗炎、抗缺氧、抗輻射損傷及抑制某些腫瘤株生長和體外抗菌作用等。

當歸的適用人羣:

宜:婦女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或產後出血過多,惡露不下,腹脹疼痛者宜食;血虛體弱,氣血不足,頭痛頭暈者宜食;老年腸燥便祕者宜食。

忌:慢性腹瀉,大便溏薄者忌食。

當歸功效

當歸歸肝、心、脾和大腸經,通過長期的臨牀觀察,中醫早已明確其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主要功能。正如清代《本草經百種錄》所說:“當歸爲血家必用之藥……實爲養血之要品。”若分用,當歸身長於補血、潤腸,當歸尾長於活血止痛。

現代研究對當歸有了新的認識。它含有揮發油、有機酸、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種物質,能顯著促進機體造血功能,升高紅細胞、白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血栓,調節血脂;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擴張血管,降低血壓;調節子宮平滑肌。還能增強免疫、抗炎、保肝、抗輻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

功能主治

1、甘溫質潤,爲補血要藥、用於心肝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心悸等、如四物湯、若氣血兩虛者,如當歸補血湯,人蔘養營湯等、

2、既能補血,活血,又能調經,爲婦科要藥、用於血虛或血虛而兼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症、

3、補血活血,又兼能散寒止痛,用於血虛,血滯而兼有寒凝,以及跌打損傷,風溼痹阻的疼痛證、現代用於冠心病心絞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亦取得一定療效、

4、既能活血消腫止痛,又能補血生肌,故亦爲外科癰疽瘡瘍所常用、

5、養血潤腸通便功效用於血虛腸燥便祕、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