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患者角色所具有的特徵包括

患者角色所具有的特徵包括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患者角色所具有的特徵包括,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醫生天天都是會接觸到我們的患者的,很多時候我們的患者角色所包括的特點也是有很多種,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了解一下患者角色所具有的特徵包括。

患者角色所具有的特徵包括1

病人角色的特徵有:脫離或減輕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角色;對於陷入疾病狀態沒有責任,有權力接受幫助;有尋求治療和恢復健康的義務;有配合醫療、護理的義務。

醫護人員每天接診大量患者,特別是公立醫院接診量大,在面對患者時,應該時刻重視與患者的溝通,患者在醫事方面是業餘的,甚至在交流中提出很多業餘的問題,甚至挑戰到醫生的專業知識

患者是有社會關係的`。如果缺乏患者配合,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所產生的醫患矛盾,和負面口碑傳播,特別是對民營醫院、診所、乃至醫生個人,是非常得不償失的。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ParsonsT)在其所著《社會制度》一書將病人角色的特點概括爲四個方面:1、病人可以從常態時擔負的社會角色中解脫出來:即不能期望病人做正常工作,或履行他們做父母、丈夫或妻子的指責。

患者角色的適應不良大致有5種類型。

患者角色所具有的特徵包括
  

1.角色行爲缺如-- 即患者未能進入角色。雖然醫生診斷爲有病,但本人否認自己有病,根本沒有或不願意識到自己是患者。

2.角色衝突同--- 一個體常常承擔着多種社會角色。當患病並需要從其他角色轉化爲患者角色時,患者一時難以實現角色適應。

3.角色行爲減退--- 已進入角色的患者,由於更強烈的情感需要,不顧病情而從事力所不及的活動,表現出對病、傷的考慮不充分或不夠重視,而影響到疾病的治療。

4.角色行爲強化--- 由於依賴性加強和自信心減弱,患者對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對承擔原來的社會角色恐慌不安,安心於已適應的患者角色現狀。或者自覺病情嚴重程度超過實際情況。小病大養。

5.角色行爲異常--- 患者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觀、失望等不良心境的影響導致行爲異常,如對醫務人員的攻擊性言行,病態固執、抑鬱、厭世、以至自殺等。

患者角色所具有的特徵包括2

(1)患病的人可免除正常的社會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即患者可從其正常時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中解脫出來;

(2)患者對其陷入疾病狀態是沒有責任的,他們有權利接受幫助;

(3)患者有治好病的義務,有責任恢復健康;

(4)患者應主動尋求專門技術的幫助,通常是醫護人員的幫助,並應在試圖恢復健康的過程中與醫護合作。

一、患者角色的'概念與特徵

(一)患者角色的概念

患者角色(Sick role)又稱患者身份,指被醫生和社會確認的患病者應具有的心理活動和行爲模式。當一個人患病後,便會受到不同的對待,人們期待他有與患者身份相應的心理和行爲,

即擔負起“患者角色”。任何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承擔患者角色的可能,當一個人患有某種疾病肘,他就由原來的角色(教師、學生、工人等)進入患者角色,他的行爲模式或社會對他的期望也就起了相應的變化。

(二)患者角色基本特徵

1.社會角色退化

患者角色被確認後,其原有的社會角色就部分或全部被患者角色所代替,也意味着原本承擔的社會及家庭責任和義務被減少或免除,患者可獲得病假休息和住院治療的權利。

此時患者角色在個體的全部社會角色中佔了主導優勢,甚至取代了其他一切社會角色。

患者角色所具有的特徵包括 第2張
  

2.求助願望增強

處於疾病狀態的人,爲減少病痛驅除病患,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雖然有些患者病前自身能力很強或社會地位顯赫,但這時也會主動尋求他人幫助,主動尋醫或請他人幫助就醫。

3.自制能力下降

社會期望每個社會成員健康,因此當人患病後即被人們當成弱者加以保護,給予同情及關注。而患者自己也因爲疾病,出現心身失衡、情緒多變、意志力減弱,同時自我調節能力、適應能力、控制能力下降等現象,需要給與關注。

4.康復願望強烈

渴望儘快康復是一般患者的正常心理。幾乎所有的患者都不願面對疾病帶來的損害,因此每位患者都會根據自己對疾病的認識,選擇自己認爲最佳的康復方式,積極接受診療、治療和護理,爭取早日康復。

5.醫患合作加強

積極主動地與醫務工作者、親友和其他人親密合作,儘快恢復健康是患者的應有行爲,亦是患者擺脫困境應有的良好人際氛圍,護理人員應予以充分理解和支持。

患者角色所具有的特徵包括3

病人角色的個體特徵

每一個病人並不是上述特徵的均分體,一些具體病人身上還表現有個性特徵。輕微感冒的病人是否遵從醫生或親屬勸告是沒有很大關係的;臨終的病人是談不上使工作能力喪失或減小的;輕病、慢性病等不一定能也不一定不應該解除其日常的社會責任。

一個有意違反操作規程、有意違反交通規則因引起創傷的病人,不能不對其自身導致傷殘的行爲負責;一個人想治療其疾病,但客觀上受到種種條件限制,如社會經濟狀況,醫療發展水平等,都有可能使某些病人無法履行康復的義務。

擴展資料

病人一般心理變化與心理需求

從身心一元論的角度看,人的身體(生理)功能同心理功能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一方面,心理功能的改變可以導致或伴發身體功能的變化,包括“心身反應”、“心身障礙”和“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身體的'損傷或疾病也可直接或間接造成人的心理上的變化,其中某些可稱作“身心反應”或“身心障礙”。

(一)心理變化:

1、情緒變化

2、情緒反應

患者角色所具有的特徵包括 第3張
  

3、認知功能和意志的變化

4、人格的變化

(二)心理需求

1、病時生存的需要

2、病時刺激的需要

3、病時安全的需要

4、病時歸屬的需要

5、病時尊重和自尊的需要

6、病時自我實現的需要

7、病人求醫動機滿足的需要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