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父母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父母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想要讓孩子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家長首先要做到“寵而不溺”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裏的寶貝,孩子能自己穿衣服,家長就不要幫忙,能自己吃飯,家長就不要去喂。父母怎樣才能不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呢。

父母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1

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表明,凡一生成就卓著者,從小就具備了與同齡孩子不同的獨立性。這包括他們認識事物的角度、自理生活的方式、性格特徵、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面對突發事件時的個人反應等等。人們也許會說,這一切只能對成人而言,把它應用於孩子身上則爲時過早。

理由是,孩子們尚未脫離父母的懷抱,做父母的職責就是保護他們。因此,在相當-gB分大人眼裏,孩子是弱小無助的,你不可能要求他們做這樣那樣的事情。在這些家庭裏生活的孩子甚至到了四五歲時,還被父母抱在懷裏。

不能否認孩子對父母懷抱有依賴,但也正是因爲如此,才需要他們感受父母愛的另一種方式——讓他們儘早學會爬和走路。許多孩子在母親懷抱裏待的時間過長,以至於十幾歲時還什麼事都做不來,每遇到困難就求助於父母。有一個高中快畢業的孩子,成績不錯,對人也很有禮貌,從外表看是個獨立性很強的孩子。

父母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有一天爸爸到外地出差,媽媽生重病臥牀不起,這孩子一下亂了方寸,不知道如何是好。家裏冰箱中堆滿了食品,可孩子就是不知道怎麼去做,他整日守在母親身邊長吁短嘆。後來孩子發現筐裏還有幾片白薯,在媽媽竭盡全力的指導下,好歹煮了一鍋。母親一邊啃着白薯,一邊流着;目說:“孩子,你以後可怎麼辦呀?”

類似這種情形,在如今許多獨生子女家庭已是司空見慣。

實際上,當孩子從食母乳過度到吃固體食物、從母親懷裏下到地上蹣跚學步、從咿呀學語到能用簡單語言表達感情……都顯示了孩子是在向“獨立”方向邁出他們不可缺少的步子。

而許多父母卻生怕虧待了孩子,孩子出生以後,便終日不離懷抱,親着、拍着、哼唱着:孩子下地時,便把兩手張開着,像佑護小雞似的不離左右;稍大一點,不是騎在爸爸脖子上就是抱在媽媽懷裏。孩子表面上好像很強壯,內心卻特別虛弱,每每遇到生活中的什麼小麻煩便會手足無措。

國外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做法頗值得借鑑。

在美國,孩子一出生就已擁有自己的小世界:一個成人的房間。在嬰兒期,他們的天地是牀而非母親的懷抱;孩子出世以後就單獨睡,不跟父母擠在一起:當孩子能夠自己捧着奶瓶時,就由母親灌好奶,讓孩子自己抱着去喝:

在孩子能夠抓起勺子時,就不再給孩子餵飯:孩子需要方便時,把他放在坐盂上,無需再忙前忙後:給孩子洗過澡後,讓他自己在圍欄的牀上玩耍;孩子走路幾乎都是在學步車裏學會的,不用父母把着身體往前走;當孩子摔倒後,父母也很少上前抱起來,而是儘量讓孩子學會自己爬起來……

父母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第2張

美國人對孩子普遍灌輸這樣的理論:財富要靠自己的雙手去掙,不能依賴他人;財富來自於一個人的獨立、智慧、堅強和勤勞,而非來自於父母的錢袋。孩子懂事後,更不願依賴父母,在他們看來,獨立與否,是一個有關個人榮譽的大事。

曾任美國勞工部部長的趙小蘭的家庭,從小就注重培養她的獨立性。趙小蘭的父親生性好客,每有客人來,父親就把幾個孩子叫出來分配他們做招待工作。孩子們爲客人捧茶、遞毛巾,就像真正的服務員一樣。父親說:“這樣可以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和處世經驗。”孩子們從小就學會了自己洗衣服,整理房間。父親還率領幾個孩子把門前長達三十七公尺的車道鋪上柏油。這對幼小孩子而言,確實不容易。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包括讓他們學會多種技能,這是做父母的重要責任。而在有些家庭的父母那裏卻是爲孩子包辦一切。這樣會在孩子心中形成“生活中的所有事情皆由父母安排好了”的印象,他們所能做的只是當個聽話的孩予,不給父母招災惹禍,而那些做父母的也這麼認爲。

當孩子三四歲時就有了“不聽話”的表現,不願順隨父母的意見,而獨自尋找另外的途徑時,父母便認爲孩子是在與大人作對,長大了便不好管理。實際上,這正是孩子獨立意識的萌芽。

如果父母能夠因勢利導,給孩子適當的自由,就能使他們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當然,孩子也很可能由於經驗不足做不好事情,如果父母因爲孩子的“做不好”而不讓他做了,或者加以責備,就會損傷孩子的“獨立”萌芽。他們會因此消沉和退縮,眼瞧着父母一次又一次地“幫辦”,坐享其成,覺得這一切是很自然的,他們大可不必去做什麼,反正有人會給他們做好。

一些資料表明,中國獨生子女的幼兒期正無限制地延長。孩子們普遍意志不夠堅強,心理承受能力極弱,對外界反應過於敏感,膽怯和虛弱,遇到困難和挫折就退縮不前。因爲一點小事就過不了“坎”,走向輕生的道路。

心理學家認爲,做父母的不妨對孩子“粗放”一點,讓他們多些“磨鍊”:讓他們從小就體會到大人的難處,這使孩子提前進入了“生活”,對日後的發展不無好處。心理學家同時認爲,當孩子在實際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做父母的可以指導,但不能“幫辦”,儘管這在大人是舉手之勞,但對孩子卻絕無好處,他們會認爲這是你該做的事,既然不用我做,我還有什麼必要去做這種費神費力的事情?!

父母除了讓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生活事務,一些大人做的事情也可以讓他們參與,甚至讓他們負責某項工作。這不僅會提起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出色的獨立性,同時,對培養他們的榮譽感、責任心也大有益處。父母“下放權力”會使孩子們終身受益:

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將是孩子自己獨立面對世界,父母不可能時時處處爲孩子排憂解難。

從小懂得跌倒了自己爬起來的道理,長大以後纔有可能在失敗中奮起。

也許這一輩子做不出什麼傑出的成就,但有一點尚可值得自豪,你沒有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寄生蟲,你是一個自食其力者。

父母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2

壞習慣1、隨意亂髮脾氣

經常見到很多孩子要某樣玩具或吃某種零食,家長不給的話就大哭大鬧,耍脾氣,無奈之下,家長只能順從孩子。

有一就有二,慢慢的孩子就會習慣性認爲,只要自己耍耍脾氣,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得到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經常隨意亂髮脾氣。這樣的,長大後碰到問題,就不懂得控制情緒、調整心態了。

父母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第3張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習慣,家長一定要及時幫助孩子改正。對於原則性的問題,家長要堅定立場、說一不二,學會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壞習慣2、過於依賴父母

現在的父母對於孩子是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什麼事情都不捨得讓孩子做,只盼着孩子成績好就行。飯做好盛到孩子面前,孩子才吃;髒襪子放到週末才帶回家給媽媽洗。

家長什麼都給孩子做好,細緻周到的照顧,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孩子遇到困難,也會第一時間找家長,但是家長並不能成爲孩子一輩子的依賴。

所以,家長不妨“偷得浮生半日閒”,多指使指使孩子做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壞習慣3、離不開電子產品

經常看到家長帶着孩子聚會的時候,爲了有個安靜的空間,就讓孩子在一旁玩手機。孩子也是求之不得,玩得不亦樂乎。

很多孩子因爲玩手機,視力下降、成績下滑,變得孤僻、不喜歡和人相處。

父母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第4張

所以,不要讓孩子再沉迷於手機了,帶着孩子去散散步、曬曬太陽、看看書吧。別讓還在美好的童年裏只有手機。

壞習慣4、生活毫無規律

給孩子規定幾點起牀、幾點吃飯、幾點寫作業、幾點睡覺,不僅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有很大的好處,以後的生活、工作也會很井然有序。

壞習慣5、無視規則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很多父母以孩子還小爲藉口,對孩子不遵守規則的行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旅遊景點,亂扔垃圾、在餐館用餐時,不排隊、大喊大叫。

作爲家長,不僅要以身作則,同時要給孩子定好規矩。該遵守的要遵守,不能越界了。其實,遵守規則也是對自身的一種保護。新聞報道里,很多起交通事故就是因爲不遵守交通規則才釀成的慘案。

很多壞習慣不要以爲等孩子長大後就能改過來了,往往等到想改的時候,才發現晚了。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