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挫折教育你是否適度

挫折教育你是否適度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挫折教育你是否適度,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爲家長絕對不能忽視,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主動解決問題,提升孩子的抗壓能力絕不能通過體罰的方式,家長們和孩子都不能忽視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問題。那麼挫折教育你是否適度嗎?和我瞭解下吧。

挫折教育你是否適度

挫折教育你是否適度1

1、“玻璃心患者”通常有一顆特別敏感的心,抗挫折能力低,遇到困難的時候更容易產生失敗感和無助感。而這種“玻璃心”養成往往和孩子童年時期的挫折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2、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所謂挫折,是指人在從事有目的活動時,遇到障礙或干擾,導致無法實現動機和無法滿足需要的情緒狀態,包括學習挫折、交際挫折和情感挫折等幾個方面。

3、現在,孩子基本都是全家的心頭肉,家人們都圍着孩子轉,處處充當“保護傘”,他做了什麼事都是“真好啊,太棒了”“真厲害”。所以很多孩子從小的生活都是順風順水,也提高不了他們的挫折承受能力。

4、當孩子獨自走入社會,需要獨當一面時往往會產生各種不適應,表現最明顯的是:任何小事情都可以成爲他的挫折。但是,畢竟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都會經歷挫折,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5、鍛造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後,工匠會快速將其浸入冷水中,進行冷卻處理,這樣工件的性能會更好。這個道理運用到生活中,被心理學家稱爲“淬火效應”。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淬火”,也就是要經歷一點挫折,正如英國兒童心理專家卡特邦奇所說:“過於幸福的童年,常常會造成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打擊的孩子,長大後會因爲不適應環境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

6、我們大都明白這個道理,認爲要讓孩子經歷挫折。但是很多人對挫折教育有一個誤解,認爲挫折教育就是爲孩子人爲地製造挫折,然後讓他習慣挫折。這種認識也是不對的,如果運用不當,對孩子的傷害可能比嬌生慣養更嚴重。

7、挫折有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增強孩子的心靈力量,但另一方面,運用不當也很容易導致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甚至自信心受到上號,出現“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家長特別需要掌握這點,千萬別出現矯枉過正的現象。

挫折教育你是否適度2

1、我們都知道,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而不遭遇任何挫折,甚至可以說我們就是在挫折中慢慢長大的。然而,有些人面對挫折時能夠愈挫愈勇,將挫折轉化爲前進的動力,而有些人卻在挫折面前慢慢沉淪,最終被挫折所擊倒,在這背後,其實隱藏着重要的家庭教育的根源。

2、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所謂挫折,是指人在從事有目的活動時,遇到障礙或干擾,導致無法實現動機和無法滿足需要的情緒狀態,包括學習挫折、交際挫折和情感挫折等幾個方面。

3、在嬰兒時期,我們心理髮育和成長最重要的一步,恰恰就是由需要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挫折帶來的。在嬰兒最初的成長過程中,任何的需要大部分都能得到媽媽的立刻滿足,餓了馬上就有奶吃,尿尿了媽媽馬上給換尿布,不舒服了媽媽就會把自己抱起來,在這樣的環境中,嬰兒還無法分辨自己和他人,他的心理處在一個混沌的狀態。隨着孩子慢慢長大,因爲各種原因媽媽不能總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就立刻出現,於是孩子慢慢分清了媽媽是一個獨立於自己之外的人,而不是自己的一部分,從而逐漸認識了客觀世界,爲以後複雜心理過程的發育打下了基礎。對於母親而言,如果總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立刻出現,滿足他的需求,那麼孩子的這種分化過程就遲遲無法完成;同樣,如果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母親總也不出現,孩子的需要長期無法得到滿足,同樣會妨礙孩子心理的發育。可見,在孩子最初的成長過程中,恰到好處的耐挫教育就十分關鍵。

4、遺憾的是,隨着孩子的成長,家長和孩子面對的環境越來越複雜,要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尤其在上學之後,家長要保持一個平常心去對待孩子生活中的各種挫折變得更加困難。例如,父母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總也上不去,老師也跟自己反映孩子上課跟不上,而自己同事的孩子成績卻總是很好,面對這種情況父母通常都會變得很焦慮,甚至會把這種焦慮轉化成對孩子的壓力。而面對父母施加的壓力,耐挫力差的孩子成績就會變得更差,甚至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其實,除非先天的智力缺陷,絕大多數的學習困難都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關係。

5、1975年,美國心理學家賽裏格曼進行了一次實驗。他把一羣學生分成三組: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組是對照組,沒有任何噪音。噪音折磨進行一段時間之後,開始試驗的下一個階段:實驗是一種叫“手指穿梭箱”的裝置,當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時,就會聽到強烈的噪音,而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噪音。

6、 心理學家發現,在原來的試驗中聽過努力能夠使噪音停止的第二組,以及未聽噪音的對照組,在第二階段實驗中,都很快把手指移到了箱子的另一邊,從而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組,也就是說在第一階段無聊怎樣努力都無法使噪音停止的學生,手指卻仍然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音響下去,卻想不到嘗試把手指移到箱子另一邊。

7、塞裏格曼接着進行了實驗的第三階段:要求所有學生吧一堆無序的字母排列成字,比如ISOEN,DERRO,可以排成NOISE和ORDER。實驗結果表明,在前面的試驗中產生了無助感的第一組學生很難完成任務。這個實驗有力地證明了“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的存在,以及他對學習的影響:在經歷了某種證明自己無能的學習後,人在情感、認知和行爲上都會表現消極。

8、在生活中,有許多孩子經歷了挫折後,他們就開始找理由爲自己解脫:“我太年輕了”、“我書讀得太少”、“我經驗不足”或者“我的缺點太多”等。這說明,外在的挫折變成了他們內在的“習得性無助”。他們的沮喪和焦慮,往往以憤怒抗拒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變化造成的傷害,比挫折本身要大得多。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