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父母應重規則教育

父母應重規則教育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應重規則教育,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爲家長絕對不能忽視,成長的過程中有快樂也會有煩惱,同時,很多家長認爲孩子的能力越出衆越好,共同努力讓孩子的發展更上一層樓吧。爲大家分享父母應重規則教育。

父母應重規則教育1

夜幕將臨,我去街邊商店買些零食。十字路口,紅燈亮起,我站在路邊靜心等待時聽到了一對母子的對話:“媽媽,老師說紅燈亮時,不能橫穿馬路呀!”“交警不在。”順着母子倆的對話望過去,一位母親正推着自行車,孩子坐在車後座上,旁若無人地闖過紅燈,走到了馬路對面,遠去了。沒能聽到母子倆再說些什麼。片刻後綠燈亮了,而此時我心中的紅燈卻沒有熄滅。

交通有交通規則,遊戲有遊戲規則,人總要遵循不同的規則。剛纔那位孩子看上去大概只有六七歲,在學校裏,老師教育他要遵守“紅燈停,綠燈行”這一交通規則。他把老師的教導牢記在心,遇到“紅燈亮”時知道要停下來等待,可是那位母親的一句“交警不在”,就堂而皇之“吞噬”了交通規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舉止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此教育,試想孩子下次遇到“紅燈亮”時,還會自覺停下來嗎?廣而言之,規則意識在孩子今後的成長中將會被淡化。孩子不遵守規矩,怎能健康成長?

父母應重規則教育

哈佛大學曾經發生這樣一件事:一場意外的大火,燒燬了學校的圖書館,有很多古書被毀於一旦。一位學生曾私自把一本古書帶出圖書館,當他得意地把這本倖免於難的古書上繳給學校時,情理之中的表揚外,學校還是做出了將他開除學校的決定。哈佛的理念是,讓校規看守哈佛。

遵守規則,不需要時刻依賴有人監管,它需要轉化成個人內在的素養,那位母親的做法,給孩子留下錯誤的認識:規則,只是在特定的條件下遵守的。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中諸如道德、法律等的約束,都變成了一紙空文。然而在孩子的成長中,一旦失去規則的監守,那麼還會有什麼不可逾越的行爲呢?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應用規則來教育孩子,讓孩子自覺遵守規則,明白世事的孰是孰非,這樣,不僅有利於其健康成長,而且整個社會也會變得更加文明、高尚。如果規則是一滴水的話,那麼孩子收穫的將是整個海洋!

父母應重規則教育2

誤區一

1、家長不能以身作則

孩子最初的規則意識,往往來自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如果成人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遵守規則,而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家庭教育中規則的設立必然會失去意義。

2、案例一

媽媽在家裏給5歲的小華制訂了嚴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晚上8時準時睡覺,早上7時必須起牀。剛開始,小華能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可是每晚當小華睡覺的時候,客廳裏還隱隱約約傳來爸爸媽媽看電視的聲音;有好多次小華早上近8時醒來時,媽媽還在睡懶覺……

3、案例二

一天,小虎的媽媽帶小虎過人行道時,恰好遇到了紅燈。見兩邊沒有車,媽媽便一把拉住小虎的手直往前衝。小虎不解地問:“媽媽,你不是告訴我不能闖紅燈嗎?”媽媽卻不耐煩地說:“一會兒媽媽還有事,要趕時間,哪有時間浪費在這裏。”

4、分析與對策

在給孩子設立規則的同時,家長必須考慮自己能否做到。上述案例中的家長在給孩子進行規則教育時陷入了困境:要求孩子按時睡覺、起牀,自己卻看電視、睡懶覺;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則,自己卻隨意闖紅燈。家長自己都做不到,怎麼還有資格去要求孩子做到?很多家長在給孩子設立規則時言行不一致:即在要求孩子時,總是“依法行事”;而要求自己時,卻敷衍了事。這樣的家長即使硬給孩子設立了規則,也只會事倍功半,而且嚴重時還會使家長失去權威。

父母應重規則教育 第2張

誤區二

1、物質和“棍棒”塑造規則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制定規則時,總是隨心所欲。心情好時,用物質來誘導孩子;心情煩躁時,又以暴力相逼。這樣做,不僅不會使孩子養成正確的規則意識,反而會破壞親子關係。

2、案例三

明明的媽媽在爲4歲的明明設立規則時,經常變換方法。有時候喊明明吃飯,明明不聽,媽媽便用物質誘導:“乖寶寶,快來吃飯,吃飽了媽媽給你買變形金剛。”這下,明明高高興興地去吃飯了。可事後明明媽媽總以“叫你吃飯是爲了你好”爲由,經常不兌現諾言。有時,晚上到了睡覺時間,明明不願關掉精彩的動畫片,媽媽便以暴力相逼……

3、分析與對策

給孩子設立規則,應該讓孩子明確這是他應該遵守的,讓他從內心體驗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不要像明明的媽媽那樣,用“多變法”來哄孩子或威脅孩子。如果遇到類似情況,父母不妨採用“自然後果教育法”,讓孩子經過親身體驗,意識到自己的行爲將導致什麼樣的後果,並體驗到適度的痛苦和不快。當孩子被餓上一兩次後,想必下次叫他吃飯時,他肯定會乖乖地去吃了。如果孩子賴着看電視,家長以後在孩子要看電視前也不妨先給他打招呼,告訴他,看電視只能看多長時間;如果他不答應,就應該給予堅決拒絕,但也要態度溫和地給他講道理。

誤區三

1、“規則過度”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希望培養出讓他們省心、少惹麻煩事的'、像小大人一樣規規矩矩聽話的孩子。這種家長的控制慾很強,表面上承認尊重孩子的願望,但這種尊重往往只是因爲孩子的願望正好與他們的要求一致;如果孩子稍有不從,他們就會強迫孩子服從其管教。最後,導致孩子喪失了自主性、獨立性,遇事只會向他人求助。

2、案例四

6歲的小凱已經上小學一年級了。學校離小凱家不過400米,鄰居家的小朋友都是放了學大家結伴回家,可是小凱媽媽卻給小凱立下了嚴格的規定:媽媽不來接他,他就不能回家;週末不準小凱出去玩,即使學校裏組織春遊,他也不能參加……總之,小凱大部分的時間都被爸爸媽媽給安排好了,最後導致小凱沒有一個朋友,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首先要向爸爸媽媽彙報。

3、分析與對策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的成長環境比較自由,限制孩子自由的做法往往是由於擔心孩子的安全而進行過度的保護,擔心孩子日後的發展而給孩子設立種種規則所致。上述案例中的小凱家長設立過多的規則,剝奪了他的自由,限制了小凱自主性的發展,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沒有規則的自由是放任的,沒有自由的規則是不近情理的,這些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現。理想的狀態就是把握好規則與自由的張力,讓孩子在規則中自由成長,這樣的孩子纔會既守規則又有創新精神。

所以,在給孩子設立規則時要把握好度。一些通過孩子自己努力能做到的事情,如放學時和小朋友一起回家,家長就不要限制他,應給他充分的自主的空間;對於一些有利於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事,如孩子想參加集體活動,週末想和小朋友玩,家長就更不應剝奪孩子自由的權利;但對於一些違背道德規範方面的事,家長就要嚴格要求孩子。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