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什麼原因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什麼原因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什麼原因,相較於線下購物,消費者在網絡購物時會更加衝動,這已成爲消費市場的常識。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什麼原因.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什麼原因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什麼原因1

現在各種消費節盛行。除了“6·18”“雙11”這兩個純粹的購物節外,剛剛過去的9月9日也被包裝成了大促節日。即便是我這樣幾乎只買書的人,也早就發現了商家的營銷“苦心”。

“買買買”算是一個新型詞,它突破了漢語常見的構詞法,卻也正好表達了商品社會的典型特徵。一個“買”是需求,兩個“買”是虛榮,到了三個“買”,就可能是一種病症。一些人會爲了買而買,把購買行爲本身視爲一種樂趣。有時,一件衣服買來從來不穿,或者乾脆忘記,但是至少在買的那一刻是開心的。

在豆瓣上有一個“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目前成員已經超過27萬人。在各個購物App和社交媒體,到處是鼓勵人們“買買買”的聲音,而這個小組的核心議題則是爲什麼不買一件東西。實際上,沒有多少商品經得起這樣的審視。

我小的時候,每年大概只在過年的時候會買一次新衣服。那樣的購買不但盛大到有儀式感,也確實是生活的必需。那還是匱乏時代的尾巴,父母會謹慎地對待每一分錢。給老大穿的衣服,最好老二還能繼續穿。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標準來對待當下的生活,則可以做到10年內都不買衣服,因爲衣櫃裏的衣服都完好無損。

如今,人們已經過了只買必需品的時代,商家要不斷創造“買的理由”。事實上,消費主義時代的特徵不是創造產品,而是創造需求。一些商家還會爲購買這一行爲賦予精神內涵:你購買的時候不但是在“減壓”(心理需求),也是在“成爲更好的自己”(精神需求)。

“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就是對這種趨勢發出詰問和反思。他們並不是主張大家“勤儉節約”“拒絕購買”,而是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購買行爲,發現哪些東西是“過度的慾望”,哪些是“智商稅”,從而讓參加討論的人能夠冷靜下來,避開“雷區”。

他們不是反商品經濟的,相反,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過去是“買買買”的愛好者。小組中,有成員曬出自己過去一年花掉50萬元的賬單,也有成員有比較高的收入,但是一直存不下錢。更常見的,則是那種因爲購買而產生的焦慮情緒,比如深夜不購物就很難入睡。類似情況,已經影響到了身心健康。

這樣看來,“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其實是通過討論來達到一種“自我療愈”的效果,讓自己從“買買買”的焦慮中解脫出來,從對商品無限的慾望中脫離,從而獲得某種面對商品的“主體性”。

購買行爲可以解壓,但是那種緩解是臨時的、轉瞬即逝的,就如同抽菸一樣,瞬間的快感之後可能是對自我的損傷,而“逆行者”這種通過思考、討論和謹慎的行動來達成的“療愈”,則是更有價值的“治療”。這種行爲,追求的是人的主體性和對生活的控制感:人是商品的主人,而不是相反。

蘇格拉底那句名言“未經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用在這裏再恰當不過。生活中,我們未必需要真的“斷舍離”,或者去追求一種家徒四壁的“新貧窮”。但是,懂得對自己的購買行爲進行反思,仍然是有價值的。這種反省,本身就是一種有品質的精神生活。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什麼原因2

“這麼多年了,我也着實不是很理解爲什麼付尾款要在半夜,是怕白天人清醒了嗎?”今年“雙11”第一波付尾款後,有網友如此發問。

相較於線下購物,消費者在網絡購物時會更加衝動,這已成爲消費市場的常識。而在“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的分享中,可以窺見消費市場更多“套路”。

有網友分享,某品牌面霜線下超市更便宜,“雙11”並非最低價。某品牌服飾標明30分鐘後恢復原價,但30分鐘過去還是促銷價。

有網友建議,不要爲了湊滿減去買一些不需要的東西。不要大規模囤牙膏、洗髮水、沐浴露,去年買的現在還沒用完。

還有網友表示,買了預售產品想退貨,竟然要等到早上八點才能退,有些速度快的商家都發貨了。

今年,中消協也發佈“雙11”六點注意事項,提醒消費者不可迷信“低價”、看清促銷規則、謹慎囤貨、保持冷靜、及時維權等。

中消協網站截圖

在“碎碎鐵”看來,通過製造焦慮,讓你覺得只有買了這件商品,自己就會變得更好的,都算消費市場的套路。“這些不僅僅是包包衣服口紅一類的產品,一些網上課程、培訓、健身都是這樣的套路。”

爲了抵抗消費市場的誘惑,“消費主義逆行者”的組員們想出了很多小妙招。比如有人用表格整理分析了家中199件衣服,總結出自己的購物模式、衣服的閒置率和原因,以及應對策略。

有喜歡種草的網友分享,取關賣衣服的博主微博,會喪失80%的購買慾。

還有網友從色彩心理學角度出發,把購物軟件主題變成綠色,就會毫無購買慾望,等等。

雙11近30萬年輕人對買買買說不是什麼原因3

在消費升級的大浪潮之下,我們買東西的初心不再是“實用性”了,商品的象徵性意義纔是很多衝動消費的內因。小到一支口紅,大到一輛車甚至一套房,購買行爲本身已經超越物品的實用價值,給人們帶來愉悅感和刺激感,人們買東西也不只出於實際需要,填補情緒空洞、維繫社交形象等誘因也在成爲下單付款的推手。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當大家總是感慨“生活艱辛”“人生艱難”,處於沮喪、抑鬱、焦慮等消極情緒時,都會試圖通過一些補償機制來讓生活變得更好。而隨着各類商家大肆宣傳“對自己好=買買買”的觀點,衝動型消費能短暫地改善我們沮喪的心情,讓我們的社會身份得到肯定。

現實卻告訴我們,如果衝動型購買行爲超過了自己現階段的經濟能力,那它帶來的.快樂很快就會被懊悔、自責等消極情緒替代,自己將再度陷入自我否定,由此產生惡性循環。

因此,當你狂熱地準備“買買買”,不如先冷靜下來想一想,自己最近的狀態是不是有點低沉,導致想要通過買買買來補償自己。買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才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喔~

雙11打折不買就是血虧?這種其實是很正常的“損失厭惡”心理。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卡尼曼與其合作者沃特斯基於1979年共同提出了“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對於同一件東西,人們在失去時感到的痛苦,比獲得時感到的快樂更多。

也正是由於損失厭惡,如果商品不打折,不購買對我們來說並沒有付出成本,因此心裏不會有什麼感覺;可一旦商品打折,不買就好像意味着損失。一雙原價1999元的球鞋,雙11賣1099元,不買會感覺直接虧了900塊。這種感覺會促使我們去買買買,以減少自己的“損失”。

而商家利用了這種損失厭惡,並且想方設法減少大家在付款時的痛苦。比如推出“分期付款”,將大額消費拆分成小額還款,因此,“失去的痛苦”少了,“不買就虧”的意識強了,買買買的衝動呼之欲出~消費者的心理被穩穩拿捏。

很多時候,奔着“打折不買就是虧”的心理買下來的東西總會在牆角吃灰,這是爲什麼呢?因爲這些東西往往不是我們自己想買的,而是商家希望我們買的。

尤其是,現在的“雙11”宣傳越來越早,就算早早堅定了“今年雙11什麼都不買!”的信念,但“雙11”的訊息也會通過各種廣告無孔不入洗腦般的擠進你的腦子,讓人無法置身事外。面對琳琅滿目的低價商品,從衆心理和購買慾,驅使我們迷失方向。

所以,小編建議大家提前列好“購物清單”,堅定執行購物計劃,做一個可以決定自己要買什麼的“理性人”。省錢箴言——“不買立省百分百”~送給大家!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