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父母要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

父母要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要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父母是要有耐心的,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孩子解釋不能馬上打斷他,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好的,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父母要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的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父母要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1

場景一:要兩個蘋果都咬一口的亮亮

一位母親問她5歲的兒子亮亮:“如果媽媽和你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帶水,而你的小書包裏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呢?”亮亮歪着腦袋想了一會兒,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可想而知,那位母親有多麼的失望。她本想對孩子訓斥一番,然後再教孩子怎樣做,可就在話即將說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變了主意。母親摸摸兒子的小臉,溫柔地問:“能告訴媽媽,你爲什麼要這樣做嗎?”兒子眨眨眼睛,一臉的童真:“因爲因爲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霎時,母親的眼裏閃動着淚花。專家點擊:

7歲之前的兒童,其抽象思維仍在發展中,對邏輯的理解仍存有膚淺性,大部分時候,很難將邏輯關係靈活運用。因此,兒童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時候,通常會從他(她)覺得最令人興奮的地方說起,而不是遵循時間順序、前因後果的邏輯來說。有的時候,這種說話方式難免讓父母心裏一緊。有些急性子的父母便會着急詢問,語氣嚴厲,甚至根本不問清楚事情原委,劈頭蓋臉先教訓孩子一通,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在本故事中,我們都爲那位母親慶幸,因爲她對兒子的寬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兒子的愛。我們也爲男孩慶幸,他純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爲母親給了他把話說完的機會。

父母要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

場景二:再也不想去幼兒園的明明

下班回家,明明就衝媽媽大聲地叫:“我恨小王老師,我再也不去幼兒園了!”當時,媽媽真想衝口而出:“沒那回事,老師總是爲你好,幼兒園怎麼可以不去呢?”但媽媽還是按捺住了激動,心裏默數了幾個阿拉伯數字後,以輕描淡寫的口吻說了句:“哦,是嗎?”靜靜地洗耳恭聽他的下文了。過了一會兒,剛纔還怒氣衝衝的明明,靠近媽媽,說:“媽媽,今天我犯錯誤了,和小朋友搶玩具了,被小王老師批評,真是羞。”聽了他的話,媽媽才舒了一口氣。

專家點擊:

其實孩子是不需要媽媽的任何言語的,他需要的只是一個傾聽者,發泄內心的不平衡。慶幸這個媽媽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給了孩子把話說完,發泄不滿的機會。如果媽媽急性子,聽孩子說半句就教訓一通,這往往有點小題大做,而且會在孩子心中形成“喜怒無常”的形象,也會極大的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因爲,此時情緒化的想法只是小孩子發泄自己憤怒情緒的一種方式。如果父母不讓孩子說這樣的話,久而久之,孩子憤怒的情緒無處發泄,在家中會顯得很聽話,實則心中有鬱悶之氣,還會怪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和自己“一條戰線”。這樣下去,首先影響的就是孩子的性格,孩子會逐漸的變得孤傲,其次便是親子關係的疏遠。

場景三:感謝媽媽沒有責罵的阿力

阿力在幼兒園跟另一位小男孩搶玩具,被老師罰站了。回到家,他一股腦地向媽媽說起了這件事。恰巧媽媽那天嗓子疼得厲害,根本說不出話來。本來她覺得孩子做得不對,想插嘴批評兒子,可自己正在病中,所以只張了張嘴,沒批評成。第二天,阿力從幼兒園回到家,撲到媽媽懷裏高興地說:“媽媽,昨天您那麼理解我,沒有罵我,太謝謝了。仔細想想,我跟小朋友搶玩具是不太對的,今天我已經向他道歉了。要是您昨天罵我一頓,我可能會越想越委屈。媽媽您真好!”

專家點擊:

本場景中的媽媽可謂是“歪打正着”,因爲嗓子疼不能說話而沒有責罵犯錯的孩子,而孩子卻以爲是媽媽理解他,從而對媽媽的理解心生感激,對媽媽表示感謝,這個媽媽如果有心,想必她以後會更多的理解孩子。

對家長來說,愛護自己的孩子,也要對孩子犯錯誤表示理解。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低,對社會規範的遵守也不是很到位。如果父母對孩子表示理解的同時進行教育,便會事半功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說服的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站在對立面上的說服既會激發對方的逆反情緒,說服的內容也很難得到對方的認同。而在同一角度上的說服則會讓對方感覺自己被他人接受並認同,因此,更容易接受對方的說服觀點。

場景四:撒謊的歡歡

媽媽和玎玎在奶奶家吃飯,玎玎盯着幹炸帶魚,伸手夾過一大塊,不料,失手將它弄丟在地上。媽媽責備道:“你這孩子怎麼毛手毛腳的呢?”玎玎說:“地上的帶魚不是我弄的”媽媽頓時火冒三丈,大聲說:“丟塊帶魚又不是大不了的事,你當那麼多人面還撒謊?!”那頓飯吃得寡淡無味,不歡而散。?

幾天後,玎玎問媽媽要錢買玩具小汽車,媽媽說上星期纔買的新汽車,怎麼就給丟了呢?玎玎不再辯解,說那就不買吧。後來媽媽才知道,有一個小朋友家境困難,他把玩具車送那個小孩了。媽媽問:“兒子,你做的那是好事,怎麼不告訴媽媽呢?鬧得我誤會你”

“媽媽,你容我解釋了嗎?每次我話沒說完你就把我臭罵一通。就像上次在奶奶家,我丟了帶魚挺沒面子,就想幽默一下,說是帶魚自己跑到地上去了。”專家點擊:

不僅成人知道保護自己的“面子”,小孩子也有“面子”呦!很多家長認爲孩子小,不知“自尊”爲何物。其實小孩子在建立自我認同的同時,自尊心也建立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對孩子既要理解,也要照顧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家長當衆批評孩子,甚至打罵孩子,讓孩子感到丟了人,不僅家長的教育很難奏效,而且容易遭到孩子的牴觸。本故事中,媽媽在衆人面前不分青紅皁白對孩子責罵,孩子當時沒有說什麼,是壓抑了自己的情感,所以再次面對媽媽的詢問時,孩子選擇了隱忍而不願和媽媽爭辯,這對孩子的個性成長及其不利。如果媽媽讓孩子把話說完,大家在孩子的幽默中一笑,吃飯的氣氛還是其樂融融,孩子也覺得的得到了大人的尊重。請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

孩子雖小,但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她)有表達自己的權利,更有被理解、被尊重的權利。從孩子1歲左右開始說話時,父母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不僅能夠鼓勵孩子學習說話,鍛鍊他(她)的語言能力,開發孩子的言語智商,也是父母充分信任孩子的表現。學會控制情緒,耐心聽孩子講話

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向孩子妥協”的過程。處處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認知水平,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理解孩子犯的錯誤;尊重孩子,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做事的動機是有他(她)的道理的。當感覺自己急於下判斷或者要發火時,再耐心的聽一句,聽孩子講清原委。

疑問句詢問而避免使用反問句

聽孩子講話時,如果有疑問,請直接用疑問句詢問孩子,而不要使用反問句。疑問句是就事論事的詢問,反問句則帶有一定的質疑情緒,會把孩子置於對立面而讓孩子產生不被信任感。

多多鼓勵孩子的語言表達

對於剛剛學會講話的孩子來說,雖然他(她)們說話的內容很幼稚,而且經常在“編瞎話”。父母也要多聽孩子說話,不要急於告訴孩子那是錯的,而打斷孩子講話。3歲以前的幼兒,用“講故事”的方式表明自己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識。此時,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用言語表達,開發孩子的言語智商。對於孩子幼年時期的“錯誤認識”,那是幼兒的思維特點,父母則應適時引導而不過度干涉。事實上,父母多陪伴孩子,耐心的傾聽孩子的想法,不僅對幼年的孩子重要,對童年期的孩子同樣重要。這樣不僅有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也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重要步驟。

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母想把孩子教育好,那是需要大智慧的。各位家長還是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存在困惑?我要給大家推薦由中華民族文化研究院珠海分院副院長、教授賴森強老師編寫的《孩子四輪學習法》,裏面就有如何教育孩子的全面方法,從孩子自身、老師同學、父母監督、家風建設四大板塊進行綜合改善!是一套系統的方法論!敬請關注我們微信公衆號:孩子四輪學習法聖賢

父母要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2

好父母要對孩子有耐心早教

我們在很多學校的牆上都可以看到一條愛迪生的格言,叫做 “成功等於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這個格言所強調的意思大家都耳熟能詳,也就是所有成功都是勤奮努力的結果,只要勤奮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而無數成功者的事蹟也在不斷地佐證着這句格言,以至很多不成功者往往要承受雙倍的痛苦,一方面是不成功的沮喪,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對自己還不夠努力的自責。

1%靈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我女兒讀初中時就對她媽媽說過“我爲什麼這麼努力了,成績還不能提高”這樣的話。讓人想不到的是愛迪生的這句格言,還有另一半,他說的是,“但是那1%的靈感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還要重要”,他不是和大家開玩笑嗎?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啊?

他強調的是人身上那個特質纔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具備這個特質,那麼你在這個可能 “不屬於”自己的領域,哪怕再勤奮,你能夠獲取的“榮耀”大概也極爲有限。

父母要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 第2張

這一點,真是最大的麻煩,也是我們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困惑所在。現實情況常常是,只要孩子的成績沒有達到父母、老師、學校、社會所要求的那個標準,你很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孩子不努力、不勤奮,就是孩子的努力還不夠到位,其實這樣的評價貌似很公正,實則忽視了個體差異,忽視了每一個人身上很要命的生命祕密。當然,有的時候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那個“1% 的靈感”它本身也是變動不居的,可能在某個階段,它是混沌一片的,而到了另一個階段,它則是靈光閃現,一下子豁然開朗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好像就是發現和等待的藝術。像華人世界最傑出的電影導演李安考大學考了三次,最後上的是家人並不滿意的藝專。而像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他的天分也並不表現在童年時的語言發展上。這樣的遲緩,不在狀態其實也不是什麼特例,也許每個人都有他的短處,都有他找不到感覺的領域,尤其在童年時因爲作爲父母你什麼都看不出來,你特別沒信心,因而他任何的短處,或者不適應學校,不適應學習之處,都成了父母最大的焦慮。

說起來,任何發展不平衡、任何的遲鈍之處,在今天非常整齊劃一的學校教育和評價體系中,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一種痛苦。我們總是太急了,我們太不願意給孩子等待的時間了。我們總是把自己的焦慮轉化成了孩子的焦慮。

有一次我到廣州一所學校講生命教育的問題。講完課,是學校的一位副校長上來做小結,那天她特別激動,流眼淚了,說是非常感激我。感激我什麼呢,因爲這一天下午她正在家裏和孩子作鬥爭呢。孩子背一首古詩,背了一個下午還不會,母親在邊上早就聽會了。我想這樣的事在生活中也是時有發生的,關鍵在於我們怎麼評價。一個孩子,他背了一個下午的古詩還背不下來,你首先不能說他不用功,甚至也不能急着說他不用心。他的不會一定有他的問題,就好像一個機器的螺絲可能沒擰緊,某一個小的竅門沒有被打開,某一個靈感的閃現點沒有被點亮——這一切要是他自己能知道,能改善就好了。可是問題恰恰在於這樣的“知道與改善”正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有時也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

對父母而言,不是生氣,不是責怪,更不是失望和惱怒。好父母就是有耐心的人,等待孩子思維的覺醒,鼓勵他的覺醒,相信他,無論遇到什麼情況,總是保持自己的信心,即使等不到孩子真的“覺醒”的那一刻,也不泄氣。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