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這些心理陷阱葬送職場生涯

這些心理陷阱葬送職場生涯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些心理陷阱葬送職場生涯,工作態度積極負責就是潛在的晉升趨勢,職場的生活從不輕鬆,提升自己的能力纔是頭等大事,面試的時候也要注意一些細節,學會這些心理陷阱,避免葬送職場生涯,職場達人非你莫屬!

這些心理陷阱葬送職場生涯

這些心理陷阱葬送職場生涯1

這些心理陷阱葬送你的職場生涯

職場中的一些心理問題也許會葬送你的職業生涯,在預防與克服中我們需要跨越這種情況的發生,一起來看看吧!

專制

他們或者言行強硬,毫不留情,就像一臺推土機,凡阻擋去路者,一律剷平。因爲橫衝直撞,攻擊性過強,不懂得繞道的技巧,結果可能傷害到自己的職業生涯。

壓抑

然後他們會覺得自己失去了職業生涯的方向。“我走的路到底對不對?”覺得自己的角色可有可無,跟不上別人,也沒有歸屬感。他們的另一個極端表現就是無條件迴避問題。他們身爲主管,本來應當爲部屬據理力爭,爲了迴避衝突,可能被部屬或其他部門看扁。爲了維持和平,他們壓抑感情,結果他們嚴重缺乏面對衝突、解決衝突的能力。到最後,這種解決衝突的無能表現,甚至威脅到婚姻、親子、手足與友誼關係。

非黑即白

這種人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他們相信,一切事物都應該像有標準答案的考試一樣,客觀地評定優劣。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在捍衛信念、堅持原則。但是,這些原則,別人可能完全不在意。結果,這種人總是孤軍奮戰,常打敗仗。僵化還表現在完全不瞭解人性,很難了解恐懼、愛、憤怒、貪婪及憐憫等情緒。

狂妄

他們不切實際,找工作時,不是龍頭企業就免談,否則就自立門戶。進入大企業工作,他們大多自告奮勇,要求負責超過自己能力的工作。結果任務未完成,仍不會停止揮棒,反而想用更高的功績來彌補之前的承諾,結果成了常敗將軍。

不懂裝懂

工作中他們甚至會不懂裝懂,嘴上喜歡說的話是:“這些工作真無聊。”但他們內心的真正感覺是:“我做不好任何工作。”他們希望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但是他們又不喜歡學習、求助或徵詢意見,因爲這樣會被人以爲他們“不勝任”,所以他們只好裝懂。

完美主義

這種人也喜歡出風頭,在穩定的社會或企業中,他們總是很快表明立場,生怕沒有人注意他。其實是爲了掩蓋內心的虛弱。這樣的人總要求自己處處做英雄,也嚴格要求別人達到他的水準。在工作上,他們要求自己與部屬“更多、更快、更好”。結果,部屬被拖得精疲力竭,紛紛“跳船求生”,留下來的人則更累。

機械

這種人的僵化還表現在完全不瞭解人性,很難了解恐懼、愛、憤怒、貪婪及憐憫等情緒。他們在通電話時,通常連招呼都不打,直接切入正題,缺乏將心比心的能力,他們想把情緒因素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

逃避

這種人雖然聰明、有歷練,但是一旦被提拔,反而毫無自信,覺得自己不勝任。他們的核心信念是“我不夠好”,尤其是出現挫折和挑戰的時候,他們這種自我破壞與自我限制的負面想法佔了上風。

悲觀

他們可能會成爲典型的悲觀論者,開始杞人憂天。採取行動之前,他會想像一切負面的結果,感到焦慮不安。這種人擔任主管,會遇事拖延,按兵不動。因爲太在意羞愧感,甚至擔心部屬會有意見,讓他難堪。

這些心理陷阱葬送職場生涯2

陷阱一:“做自己喜歡的.”

如果篩選最糟糕的職場建議,“做你喜歡做的事”這條就算不排第一也會排前幾名。可是,這個建議其實很荒謬,成爲很多職場人發展道路上的陷阱。

心理學角度看,興趣是個極端個體化的東西。試想一下,如果某個人因爲自己喜歡某件事,就要求別人爲自己付一份報酬,是不是就不講道理了?因爲別人給不給報酬取決於你是否滿足了別人,而不取決於你是否滿足了自己的興趣。

很多職場人經常羨慕別人,“你看誰誰,一邊做着自己喜歡的事一邊賺着錢,多開心”,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職業上的發展,首先需要很多基本素質諸如細心、忍耐、勤奮、責任感等等,這些都是職場通用能力,無論做什麼工作,它們的要求都是相同的。但是很多職場人過於強調興趣,一直忘了培養最基本的職業素質,多年後“通用能力”上仍然不足。

有些職場人把自己一事無成的原因歸咎於缺乏興趣,於是接連不斷換工作。對這些朋友而言,“興趣”成爲職業困境的藉口,“喜歡”成爲職場道路上的陷阱。

從社會心理實踐的角度而言,擅長的事情並不等於你最感興趣的事,一個職業滿意與否取決於勝任能力和價值觀的匹配度。不要再依靠“我喜歡做什麼”來做選擇,改用“我適合做什麼事情、我能做什麼事情”來選擇,分析一下自己的長處、優勢到底在哪裏。

陷阱二:“朋友多了路好走”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然而這個原則在職場中卻需要謹慎把握。因爲不論從心理學還是社會學角度講,“朋友”這個概念都是很模糊的。

職場上同事之間本質是協作關係,是爲了一個相同的利益目標共同努力,但是在爲共同目標努力的同時,每個人又都有各自不同的小目標。

人際交往需要距離,心理學稱爲邊界,除去極少數情況下人與人邊界比較模糊外,正常的人與人之間心理邊界應該很清楚。邊界太近、太模糊往往是心理問題的表現。

有些社會經驗少、職場經歷淺的人,很希望在職場上交到知心朋友,這份心情可以理解,但深入分析一下,可能背後還有其他心理原因,比如人際依戀模式有問題、曾經的人際關係舊傷造成關愛飢渴等。

這種情況下如果把握不好,輕易交職場“朋友”,可能會給自己埋下“定時炸彈”,因爲你的缺點甚至“把柄”都已經交了出去。人際關係中很多不必要的傷害,往往來自自己過於天真。

任何人際關係都是有條件和邊界的,如果忽視這種邊界,一味用自己對友情的理解去套別人,就不能怪別人傷害你,而應怪自己的不成熟。因此,職場上更提倡“適度的心理距離”,彼此之間相互尊重,人格平等,工作上良好配合做雙贏的事,但不涉及各自隱私。

陷阱三:“補短板”

許多職場人慣性地對自己的不足耿耿於懷,幾乎全部心力、精力都放在克服弱點上,這構成職場道理上另一個心理誤區。

心理學認爲,一個人的弱點或者說缺點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於不同的參照系而言的,從一個角度看可能是缺點,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則可能是優勢,沒有絕對的標準。比如一個比較內向的人,不善於在大庭廣衆之下說話,但是比較敏銳,對周圍形勢的判斷往往比較準確。

很多人有這樣的誤識:發揮自己優勢的前提是先彌補自己的劣勢,其實是不對的。從心理適應的角度說,人到成年後,一個人大部分的精力,應該用於怎樣發揮優勢上,而非克服弱點。從另一個角度講,一個人總是喜歡把眼睛盯着缺點不足上,不百分百改好它們就不罷休、就心理彆扭難受,這本身就已是一種心理強迫傾向,是源於幼時不良心理經歷的病態表現。

從經濟學角度說,一個人花在彌補缺點、克服弱點所產生的效益,遠遠低於發揮優勢所產生的效益。比如內向的人,如果把時間和精力全部用在改變和克服說話木訥上,可能直到退休還在爲說話不如別人流利自如而自卑,不可能還有多餘心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無論人生還是職場,懂得發揮自己優勢都是值得的,如果只是拿着放大鏡趴在缺點、劣勢、弱點上盯着看,終生只能證明自己是個不行的人。反之,只要找到自己的最佳智能結合點,就可以取得應有成就。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