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文 > 七夕節的傳統風俗

七夕節的傳統風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七夕節的傳統風俗,比較流傳的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蘭夜鬥巧,種生求子等等,下面來看看七夕節的傳統風俗。

七夕節的傳統風俗1

一,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

在山東濟南一帶,人們陳列瓜果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意味着乞巧成功了。或者捉一隻蜘蛛,放在盒子裏,第二天打開盒子,如果蜘蛛已經結網,就稱爲得巧。

曹縣、平原等地區有吃乞巧飯乞巧的風俗,也非常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湊集糧食蔬菜包餃子,把一個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裏,然後大家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銅錢的有福,吃到針的心靈手巧,吃到紅棗的很早就能找到如意郎君。

福建一帶的姑娘還有一種活動叫“賽巧”,大家比賽看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做得快,快的`就叫得巧,慢的就叫“輸巧”,輸的一方就要把事先準備好的禮物獎勵給得巧者。

二,拜織女。

七夕節的夜晚,少女、少婦們“拜織女”。少女、少婦們把自己的親朋好友聚集起來,一起祭拜織女。人們在月光下襬上桌子,擺上供品,少女、少婦們齋戒一天

沐浴完畢,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禮拜,禮拜完畢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面吃着瓜子、花生,一面向着織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比如長得越來越漂亮、找個如意郎君、早生貴子、丈夫將來有出息等等,一般到了半夜時分纔會散場。

三,吃巧果。

浙江杭州、溫州、寧波一帶,在七夕節這一天,人們用麪粉製作成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裏烹炸後稱爲“巧果”。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裏擺上桌子,擺上巧果、水果等食品,親友們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着美麗的夜色,一邊吃着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親友都能夠變得靈巧起來。

七夕節的傳統風俗
  

四,青苗會。

七夕節期間,傳說烏魯木齊部分地區,每年都要舉辦爲期十天的“青苗會”。“青苗會”是是淳樸善良的農民舉辦的一種祈禱活動,期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這種活動非常具有民俗文化底蘊,到了七月七這一天,四面八方、各村各莊的農民都會放下手中的活計,潮水般的涌向“青苗會”舉辦地,就跟過大年似的,各種小商小販、各 種節目表演,應有盡有,熱鬧非凡。

五,七夕夜聽悄悄話。

傳說每年到七月七日的夜晚,就會有很多少女偷偷躲到葡萄架下或者瓜棚下,靜靜地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如果哪位少女能夠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那她將來就會贏得忠貞不渝的純真愛情。

六,送巧人:希望孩子心靈手巧。

在七夕節這一天,浙江台州地區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種織女形象的酥糖,然後在頭上、腳上染上各種顏色,俗稱“巧人”、“巧酥”,商販出售時,就稱“送巧人”。在這一天,長輩們都要給孩子們購買“巧人”,希望她們能夠像織女一般心靈手巧。

七,拜魁星。

七夕節這天,女的拜織女,男的則拜魁星。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爺的生日。魁星爺就是魁鬥星,民間認爲魁星爺是主管文事的,考試都貴他管

所以很多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就會在七夕節這天祭拜魁星爺,祈求他保佑自己能夠考試順利、金榜題名。有個大家都熟悉的成語叫“一舉奪魁”,也是由此而來。

七夕節的傳統風俗2

一、七夕的起源

七夕節起源於牛郎織女神話。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對牛郎星、織女星的記載。東漢時,傳說天帝爲媒,讓牛郎與織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銀簪劃河爲界,規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鵲橋同織女相會,民間據此傳說形成了七夕節,並且一直保留下來。

二、七夕的別稱

雙七:此月、此日皆爲七,故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爲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爲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爲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爲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爲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三、七夕的發展

唐朝王建有詩“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玄宗與妃子們每逢七夕在宮中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歡聲笑語,好不熱鬧。唐朝的七夕節不僅普及,且極具魅力,影響天下的文人學士紛紛吟詠七夕。

宋元時期,七夕乞巧已相當隆重,京城中設有專門賣乞巧節物品的市場,稱爲“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開始置辦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輛填塞道路、人流如潮。

至今,七夕節又被冠之以“情人節”的名義更加受到青年男女的歡迎。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的傳統風俗 第2張
  

四、七夕的習俗

(一)穿針乞巧

民間每逢七夕,婦女都要做對月穿針線等遊戲,向織女乞求智巧,稱“乞巧”。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爲“得 ”。

(二)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民間謂“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在這一天會祭拜魁星,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試順利。

(三)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是將蜘蛛裝於盒內或用碗覆蓋,並根據一定的標準來判斷是否乞得巧來,如有以是否結網爲標準的,若結網就得巧;

有以所結網絲多寡爲標準的,網結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網結得是否有條理爲標準的,有條理則謂得巧;還有以蛛絲是否穿針爲標準的,若蛛絲穿過針孔即爲得巧。經過占驗,得巧者無不歡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賀;未能得巧者,往往沮喪嘆息,甚至啜泣痛哭。

(四)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

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明劉侗、於弈正《帝京景物略》卷二)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