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民俗有哪些基本特點

民俗有哪些基本特點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下面來看看民俗有哪些基本特點。

民俗有哪些基本特點

1、民俗文化活動的集體性:任何一種民俗無疑都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被稱爲民俗文化。民俗伴隨着人類羣體的出現。因此,民俗可以促進社會和諧,增強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

2、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民俗是後天習得的知識,需要世代傳承,具有時間傳承的連續性,民俗是時間的連續體。它是一個地方長期人文積澱的客觀反映,是地方文化的象徵,是古代文化的傳承。因此,傳承民俗文化是古代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延續,也是一種文化信仰。

3、民間文化活動的地方性:民間文化活動的傳承是代代相傳的。除了中國文化的偉大傳統,如春節活動,它還具有民族特色。每個地方根據自己的特殊環境,形成了爲地方服務的小文化傳統。同樣的民俗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時代和地區會有自己的特點。

4、民俗文化活動的變異性:由於其傳承的特殊性,民俗文化具有相對穩定的特徵,在日常生活中從一個人傳承到另一個人,代代相傳。然而,民俗作爲一種基本文化,在傳承和傳播過程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它隨着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形成與穩定性相關的變異性特徵。變異性是中國民俗的明顯特徵之一。

5、豐富的民間文化活動:中國在獨立之初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形成了今天56個民族共存的國家。同樣的一種民俗,隨着中國各民族的不斷融合,已經被中國文化體系所接受,但都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活動。

6、民間文化活動的實用性:開展民間文化活動只有一個活動,那就是服務人民生活需要。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最本質的特徵。民俗文化爲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人們依靠民俗進行生產、繁衍,尋求精神幸福。

中國的風俗特點

小年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

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爲二十五日舉行祭竈。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竈。除此之外,還有吃竈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祭竈

祭竈,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爲“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

被作爲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龕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竈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爲“竈王奶奶”。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竈與過年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爲,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竈王爺便帶着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

一同來到人間。竈王爺被認爲是爲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竈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爲“接神”,對竈王爺來說叫做“接竈”。接竈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竈燈,在竈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爲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竈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寫春聯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爲敬仰和祈福之言。

常見的神聯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

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米麪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吃竈糖

竈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爲長條型的糖棍稱爲“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爲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

民族風俗習慣的特點

穩定性。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定社會條件下和社會生產條件的產物,因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民族風俗習慣的變遷往往落後於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發展變化。

羣衆性和社會性。民族風俗習慣世代相傳,滲透到該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因此具有廣泛的羣衆性和深刻的社會性。

民族性和敏感性。風俗習慣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和文化傳統、心理素質和感情世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體現着民族性;就是因爲這種民族性,對待民族風俗習慣問題往往被看做是對待這個民族的問題、民族風俗習慣問題具有敏感性,需要慎重對待。

地域性。民族風俗習慣是各民族居住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等條件的一種反映。各民族居住地區不同,有差異,因而各民族風俗習慣必然具有地域性。

由來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範——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屬性

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隨意的、臨時的、即興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這就是民俗具有傳承性、廣泛性、穩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動在此時此地發生,其活動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諸實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動方式超越了情境,成爲多人多次同樣實施的內容,它纔可能是人人相傳、代代相傳的民俗。另外,民俗又具有變異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沒有一個文本,主要靠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途徑在人際和代際之間傳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它也不可能毫髮不爽地被重複,在千變萬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動主體必定要進行適當的調適,民俗也就隨即發生了變化。這種差異表現爲個人的,也表現爲羣體的,包括職業羣體的、地區羣體的、階級羣體的,這就出現了民俗的行業性、地區性、階級性。如果把時間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個時代對以前的民俗都會有所繼承,有所改變,有所創新。這種時段之間的變化就是民俗的時代性。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