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民俗的分類和特點

民俗的分類和特點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俗的分類和特點,自然狀態的民俗豐富多彩,千頭萬緒,民俗文化主要分爲非遺民俗文化和活態民俗文化,指的是瀕臨消失或即將發生根本改變的民俗文化。接下來一起看看民俗的分類和特點。

民俗的分類和特點1

1、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工商業民俗(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2、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庭、家族、村落、社區、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3)人生禮俗(誕生、成年、婚姻、做壽、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民俗的分類和特點
  

3、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遊戲、競技、社火、戲曲、民間音樂和舞蹈等娛樂方面;神話、傳說、故事、諺語、打油詩、歌謠等大衆創造的口頭文學)

(2)信仰民俗(諸神崇拜、巫術、信仰、禁忌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3)觀念民俗(風尚、禮儀等約定俗成的道德與社會規範)

民俗文化知識【民俗的四大特性】

1、社會性和集體性

2、類型性和模式性

3、穩定性和變異性

4、傳承性和播布性

這四者之間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民俗的分類和特點2

民俗文化知識【“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文化”的關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宣言》中提及:“口頭及非物質遺產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爲依據、由某一羣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並被認爲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爲其文化和社會認同感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它方式口頭相傳。

它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遊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築藝術及其它藝術。除此之外,還包括傳統形式的聯絡和信息”。

很明顯,這一定義包含了民間傳承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一切民間文化或民俗文化,這樣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是完全可以互相置換,是一回事,二者換湯不換藥。

民俗文化知識【中國民俗文化的四大特點】

1、原始信仰長期留存

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術、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習俗不但在人們的信仰活動中集中地表現出來,而且貫穿於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

民俗的分類和特點 第2張
  

2、宗法觀念影響深遠

中國的親屬稱謂系統十分繁複精細,它不僅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一樣,縱向地區分上下輩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長幼等同輩橫向方面,也有極其嚴格細微的'規定。這種以血緣紐帶維繫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遺存和變種的長期保留,對民間風俗產生了永久的、重大的影響。

3、民族和地區間存在明顯差別

各民族間因爲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狀況和文化特點的不同,必然會在各方面存在重大差別。而同一民族也常因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文化傳襲等不同而在民俗上產生地區間的明顯差別。

4、既一以貫之又不斷變遷

中國民俗的傳承既保持着固有的傳統,顯示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又時時變動,表現出顯著的時代特徵。從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看,隨着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的衣、食、住、行、運輸、貿易等,也不斷地從矇昧向文明發展。

從精神生活看,中國的宗教信仰在原始信仰、習俗長期延續的同時,還相繼產生了道教,傳入了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而歲時節日、遊藝競技等方面,也因歷史變革和外來文化的傳入而發生許多變化。

民俗文化知識【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

1、春節:於陰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其主要節日活動有:操辦年貨、伏、做新衣、撣塵、祭竈、祭祖、吃團圓飯、守歲、貼春聯、掛年畫等;節日期間人們還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餃子、吃元宵、舞獅、扭秧歌、玩花燈等。

2、清明節:於陰曆三月間,即陽曆四月五日前後;主要節日活動有:主要有掃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風箏、盪鞦韆等。

3、端午節:於陰曆五月初五;主要有賽龍舟、吃糉子、掛鐘馗像、掛香袋、飲雄黃酒、插菖蒲、採藥等活動。

4、中秋節:於陰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及舞龍燈等活動。

民俗的分類和特點3

民俗屬性

1、民俗的根本屬性是模式化、類型性,並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屬性。

模式化是一定範圍內共同的,這就是民俗的集體性:民俗是羣體共同創造或接受並共同遵循的。

模式化通常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這就是民俗具有傳承性、廣泛性、穩定性的前提:當活動方式超越了情境,成爲多人多次同樣實施的內容,有可能成爲人人相傳、代代相傳的民俗。

2、民俗又具有變異性。

民俗是生活文化,沒有一個文本權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途徑在人際和代際之間傳承,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活動主體必定進行適當的調適,民俗也就隨即發生變化。

這種差異表現爲個人的,也表現爲羣體的,包括職業羣體的、地區羣體的、階級羣體的,這就出現了民俗的行業性、地區性、階級性。如果把時間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個時代對以前的民俗都會有所繼承,有所改變,有所創新,也就具有了時代性

民俗分類

1、生產勞動民俗:

勞動生產民俗是在各種物質生產活動中產生和遵循的'民俗。這類民俗伴隨着物質生產的進行,多方面地反映着人們的民俗觀念,在歷史上對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有一定的作用。

我國的勞動生產民俗方面比較廣泛,大體分爲農業民俗、牧業民俗、漁業民俗、林業民俗、養殖民俗、手工業民俗、服務業民俗、江湖習俗等。

民俗的分類和特點 第3張
  

2、日常生活民俗:

生活民俗包括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與行旅民俗。它最先是以滿足生理需要爲目的的,隨着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的分工的複雜化,等級身份的嚴格化、生產條件的差異、人生儀禮的繁複,重大歷史事件的作用,以及宗教信仰、審美觀點、政治觀念、社會心理的差異等。

各民族生活民俗也日趨多樣化、複雜化,它所滿足得已不僅是勝利的需要,同時也包含安全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更高層次的需要。

3、社會組織民俗:

社會組織通常是指一定的社會單元,這種社會單元往往是爲了達到特定目標而建立,例如軍隊、企業等。但是,我們現在所指的社會組織民俗卻是中國傳統社會中,民間各種形成穩定關係的人們共同體,例如家族、行會或某些結社組織如白蓮教、義和拳等。

這些社會組織都具備一定的組織化水平,而他們的組織主要是靠羣體內形成的一系列約定俗成的東西發揮作用。在傳統社會中社會組織民俗主要存在三種形式:血緣組織民俗、地緣組織民俗、會社組織民俗。

4、歲時節日民俗

歲時節日,主要是指天時、物侯的週期性轉換相適應,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節日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歷史。

在這期間,形成的節日民俗不僅記載着我們祖先對自然運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也顯現出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水平,同時,也反映了我國民衆那種張馳有度、應時而作的自然生活節律。

我國的歲時節日民俗有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所以我們爲了便於介紹,按照節日的歲時性生活節律分類描述:春季節日民俗、夏季節日民俗、秋季節日民俗、冬季節日民俗。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