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各年齡段兒童心理髮展的特徵

各年齡段兒童心理髮展的特徵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各年齡段兒童心理髮展的特徵,各年齡段兒童都有不同心理髮展,父母在培養孩子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家長應該如何培養,以達到更佳的教育效果。下面來看看各年齡段兒童心理髮展的特徵。

各年齡段兒童心理髮展的特徵1

一、新生兒期(0~1月)

人生第一年:兒童出生後的第一年,稱嬰兒期或乳兒期,是兒童心理開始發生和心理活動開始萌芽的階段,又是兒童心理髮展最爲迅速和心理特徵變化最大的階段。

1、心理髮生的基礎:驚人的本能。

2、心理的發生:條件反射的出現。

3、認識世界的開始。

4、人際交往的開端。

(二)、嬰兒早期(1~6月)

這段時間心理的發展,突出表現在視聽覺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依靠定向活動認識世界,眼手動作逐漸協調

1、視覺、聽覺迅速發展

2、手眼協調動作開始發生。

3、主動招人。

4、開始認生。

(三)、嬰兒晚期(6~12月)

1、身體動作迅速發展。

2、手的動作開始形成。

3、言語開始萌芽。

4、依戀關係發展。

二、先學前期(1~3歲)

1、學會直立行走。

2、使用工具。

3、言語和思維的真正發生。

4、出現最初的獨立性,

各年齡段兒童心理髮展的特徵

學前初期的年齡特徵:

1、生活範圍擴大。

學前初期是3—4歲的孩子,也就是幼兒園小班年齡的孩子。具備了擴大生活活動範圍的條件。首先,幼兒的身體比以前更加結實、健壯,身高、體重明顯增加,活動精力充沛。其次動作的發展也比較自如,能夠進行各種遊戲活動。此外語言能力也基本發展起來,能向別人表示要求和願望,與人進行初步的交流活動。

2、認識依靠行動

這一階段的兒童的認識活動往往依靠動作和行動來進行。認識特點是先做再想,而不是先想好了再做。

3、情緒作用大

在幼兒期,情緒對幼兒的作用比較大,3—4歲的幼兒情緒作用更大,往往因爲一件小事而哭鬧。

4、愛模仿

3—4歲幼兒模仿性很強,對成人的依賴性也很大。模仿是3—4歲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他們主要是通過模仿他人來掌握和學習別人的經驗的。

學前中期(4—5歲)幼兒的年齡特點:

1、活潑好動

這個時期的幼兒對什麼都感到好奇、新鮮,總是摸摸這,看看那,動作靈活,思維活躍,但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

2、具體形象思維

這時候的孩子主要依靠頭腦中的表象進行思維。他們的思維很形象很具體的。

3、開始能夠遵守規則

在這個時期的幼兒已經能夠在一日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爲規範和活動規則。

4、開始自己組織遊戲。

他們已經能夠理解和遵守遊戲規則,能夠自己組織遊戲,自己確定遊戲主題。

學前晚期(5—6歲)幼兒年齡特徵:

1、好學好問

這一時期的幼兒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好奇心比以前更強,他們不再滿足與瞭解表面現象,而是想要知道事物的原因。

2、抽象邏輯思維還是萌芽

5—6歲幼兒的思維仍是具體形象思維,但明顯有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

3、開始掌握認識方法

幼兒出現有意的自覺控制和調節自己心裏活動的能力,認知方面有了方法,開始運用集中注意的方法和有意記憶。

4、個性初具雛形

開始有了比較穩定的態度、興趣、情緒、心理活動,思想活動不再那麼外露。看問題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有了一定的獨立性。

各年齡段兒童心理髮展的特徵2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心理髮展特點

0-1歲

心理髮展階段

信任

最主要的關係

母親

需要學習的功課

孩子體會到環境能夠滿足他身體和關係連接的需要

大腦的發育

沒有語言能力,主要經過哭泣和肢體來表達心願

社交能力的發育

幾乎完全依賴母親

教育策略

快要一歲時,可以訓練孩子用肢體來表達心願

2-3歲

心理髮展階段

獨立或羞恥與疑惑

最主要的關係

父母

需要學習的功課

孩子需要學習他能夠控制什麼,能夠經過意志決定什麼。

孩子需要經過沒有培養足夠的自制能力而體會到後悔或傷心。

沒有克服的後果

無法控制衝動

大腦的發育

無法瞭解起因聯結的作用

無法邏輯思考

黑白思維

只能思考眼前看得到的

一切都出於自己的觀點,無法從別人的觀點看事

能夠對自己的一些行動定義自己爲好孩子或壞孩子。

社交能力的發育

黑白關係:我愛媽媽,我恨媽媽,而且每天可以極端化的轉變。

開始尋求成人的認可,避免批評。成人對自己的評議導致孩子感受到成就感,羞恥,或內疚。

無法真實的體會別人的感受。

強烈慾望模仿父母。

學習是經過玩耍和探索。

教育策略

使用家長的認可或否認來訓練孩子的自制能力,讓他學會控制自己的衝動。

家長需要避免討論,解釋,或說教,而是需要經過他們的肯定或否定來幫助孩子看到自制的價值。

經過良好的語言和行爲來成爲孩子的'好榜樣。

給與孩子們時間與空間來玩耍和探索。

成長是快速,但是不是平均的過程è需要避免跟別的孩子比較。

允許孩子經過邏輯後果與失敗而學習。

各年齡段兒童心理髮展的特徵 第2張

3-6歲

心理髮展階段

主動或罪惡感

最主要的關係

家庭

需要學習的功課

孩子學會主動行動,探索,幻想,還有感受到因爲自己的行動而帶來的後悔。

沒有克服的後果

無情和約束

大腦的發育

繼續黑白思維

高估自己的能力

自我認爲是全部好還是全部壞,因此也會不實際的過度高估或貶低自己。

記憶力能夠幫助孩子降低黑白思維。

已經有自我控制能力了:可以安靜的坐在教室裏,聽從老師的指導。

社交能力的發育

依賴成人對他的評價,也非常在意這個評價。

行爲主要是被外在的反饋而控制的,不是內在的動機。

教育策略

爲了建立積極行爲,習慣與品格方面而立界限和對孩子有清晰的期待。

需要經過過去的歷史來幫助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實際的自我認知。幫助孩子擺脫僵化的黑白思維。

孩子對自己有了一個負面的評價以後就很難改變了。因此,避免把“自私,壞,或搗蛋鬼”這樣的標籤貼在孩子身上。

經過獎勵和邏輯後果來訓練孩子來累積積極行爲還有合作能力。

拒絕獎賞孩子的成績或成果。鼓勵孩子去堅持的追求他們的愛好。

7-12歲

心理髮展階段

勤奮或劣等

最主要的關係

社區和學校

需要學習的功課

經過跟別人或一個標準比較,孩子學習做好或做正確一件事。

沒有克服的後果

狹窄的良善與慣性

大腦的發育

可以瞭解起因與作用,有邏輯思維的能力。

可以承擔相反同時的存在(比如今天我沒有能力瞭解這個數學問題,但是有能力做好這篇作文)。可以突破黑白思維,承擔灰色思維。

可以根據過去的經歷來預訂未來的結果。

可以瞭解自己和他人的動機。

可以比較實際的評估自己,但是焦慮的想知道自己是否真正能夠在某個方面成爲卓越。

開始根據跟別人的比較來評估自己的定位。

開始根據自己的興趣來發展思考能力與技能。

雖然有抽象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與經驗還無法跟上。

開始思考道德上的矛盾。

荷爾蒙階段從12歲左右開始。孩子又重複2歲期間的發育,學習自我控制和心理調整。他與父母的關係的質量會強烈的影響他自制能力的發展。

社交能力的發育

到了10歲左右,已經知道要從教師,家長和朋友身上期待什麼。

因爲孩子渴望被同輩的朋友認可,他會學習控制自己的侵略慾望,公正的對待別人,還有建立忠心的友誼和支持朋友。

開始根據共同興趣和態度來交往穩定的朋友。

可以體諒別人的感受和從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

越來越多的競爭有時會使孩子灰心,過度嚴厲的批評自己,也因此無法克服個人面臨的挑戰。

教育策略

幫助孩子不要太早放棄,堅持繼續追求興趣。

經過自己的榜樣跟孩子一起服務社會,讓孩子認爲他需要成爲一個社會的良好公民。

當家長本身面臨挑戰時,用自我接納與勇氣來作爲孩子的榜樣。

經過家務來教導孩子如何承擔責任。

鼓勵孩子敞開的跟你分享內心的想法和感觸。避免說教或批判。餐桌時間,駕車時間,晚上在家裏安靜的時間,或週末特殊外出的時間都很適合做這種互相的交流。

各年齡段兒童心理髮展的特徵3

2歲以前

培養和孩子的親密關係

兩歲以前的孩子,情緒感應非常靈敏,情緒管理也比較容易。 父母在這個階段要重點培養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和信賴關係,比如陪孩子玩耍,給孩子講故事,和孩子一起睡覺等,這對孩子建立起與父母間的終生親密情感關係有決定性的作用。

一旦這種親密的情感關係形成後,媽媽的一個眼神、爸爸的一個動作,孩子都能心領神會。媽媽有心事,或生病了,不用開口,孩子都能敏銳的察覺到。

現代父母大多非常忙碌,若父母沒辦法時時陪伴孩子,應該讓孩子和其他親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如家中的老人。 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如果孩子由其他親人帶大,如姥姥,當孩子回到父母身邊時,父母就不能隨便說姥姥的不是。因爲,此時的孩子已與姥姥建立起親密的關係,父母的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處於情緒分裂的狀態,這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和親子關係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

大小便訓練影響孩子性格

你可能覺得寶寶的大小便訓練只是個生活習慣的建立問題,與寶寶的個性發展扯不上關係。其實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早就在他的人格理論中提出,大小便訓練對寶寶的個性形成有很大影響。

弗洛伊德認爲,在1~3歲,寶寶最感興趣的是排泄。排泄過程和排泄後肛門的感覺會讓寶寶產生快感。這個階段正是你開始對寶寶進行大小便訓練的時期,如要求寶寶不能隨意大小便,要蹲專用的坐便器。

一方面寶寶追求排泄獲得的快感,另一方面父母企圖實現對寶寶大小便的控制,於是親子之間容易發生衝突。如果你對寶寶的大小便訓練過早過嚴,在寶寶的生理機能還沒有達到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動時,就嚴格要求寶寶控制自己的大小便,這種註定的失敗可能使寶寶形成羞恥、潔癖、過分注意條理和細節、固執等特點。

如果在訓練中,寶寶通過過度的排泄來對抗大小便訓練,也會導致他形成浪費、無條理、放肆、邋遢等特點。 在美國,對寶寶的大小便訓練並不像我國那麼早,很多幼兒園還爲寶寶準備了尿布。

2-6歲

讓孩子多接觸自然

誰願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從孩子牙牙學語開始,很多家長就急着教孩子識字、算術、背唐詩。家長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效果很可能事與願違,過早的單純知識性學習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的認知思維過早符號化,不利於孩子天賦的開發。

6歲前的孩子是用非語言系統的方式來認識世界的。這個階段,應重點發展孩子的右腦,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儘量用形體、繪畫和想象的方式來與孩子交流。

國外很多家長會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儘量不用語言來教育孩子,而是讓孩子用眼睛、用心靈感受世界。比如對“蘋果”的認識,當孩子還不會說話、不會用文字來表達時,他腦海中的“蘋果”是一個個形象而生動的蘋果樣子。但是如果過早地讓孩子生硬地認字,孩子就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蘋果”這一語言符號,而無法形成關於“蘋果”的形象記憶,這對孩子的右腦開發是非常不利的。

實際上,孩子在出生前,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是遠超過大腦實際需要的。而生命早期的大腦就像是一個大膽的剪裁師,隨着出生後接觸的刺激逐漸增加,那些經常受刺激的神經元和突觸就會被保留下來,而那些不經常被刺激的神經元細胞所連接的突觸就會被修剪掉。如果一味地對6歲不到的孩子灌輸知識,我們就容易以成年人的思維限制了孩子天賦的發展。

6-10歲

允許孩子犯錯誤

毫無疑問,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讓父母真正操心起來了。他們普遍進入小學,開始面臨各種升學競爭,人際關係也比之前更爲複雜。這個階段, 父母要記住的黃金定律是“要尊重孩子”、“要有耐心”。

剛進入小學的孩子,可能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的作息和學習壓力,不能自覺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上課容易走神。此時,家長不能一味責備孩子,畢竟這一階段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對孩子提過高、過急的要求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孩子的有些行爲,在家長看來是錯誤的,但可能是孩子探索和認知世界的方式。比如,玩弄家裏的藥罐,到塘裏捉魚等,對於這樣的行爲,家長應合理引導,既不打擊孩子認識世界的積極性,又要避免孩子受傷。

而對於孩子反覆犯錯, 家長要抱着“理解”的態度,保持足夠的耐心。家長可以試着與孩子一起制定計劃,與孩子作約定,在孩子上下學路上對各種注意事項反覆提醒。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形成習慣。如果孩子表現得不錯,家長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和獎勵,這樣才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也幫助孩子逐漸樹立信心。

對於這個階段孩子的教育,最忌諱的就是過度責罵孩子。一味責罵不但起不了矯正孩子錯誤行爲的效果,還容易傷孩子的自尊心,影響今後的親子溝通。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也應該注意避免其他親友在場,不要說有辱孩子人格的話。

各年齡段兒童心理髮展的特徵 第3張

10-14歲

建立有效溝通

10-14歲是青春期前的過渡階段,由於真正的叛逆期還未開始,過去很多家長並沒有認識到其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一階段的親子關係會對青春期有直接的影響。

爲什麼說這個階段重要呢?因爲,這一年齡段的孩子雖然具有一些青春期的特徵,但相比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這些孩子的叛逆心理還不至於那麼強烈。家長若能在這一階段與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方式,那麼將來家長也能更自然地與孩子交往,做到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

10-14歲的孩子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是非價值判斷,變得有思想,有主見,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與理解。此時,單面說教的方式已經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與孩子建立有效溝通的前提是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頂嘴、搗蛋、對着幹只是表象,這些行爲的背後其實是孩子希望受關注、被理解、被認可。家長要注意留心孩子的這些心理變化和成長訴求,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與尊重。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家長不妨以朋友的方式與孩子親近,在說教前先耐心聆聽孩子的真實想法,鼓勵孩子說出心裏話。如果這些話涉及到孩子祕密,家長還應遵守保密承諾。如果在談話間,家長真察覺到孩子犯了錯誤,也要儘量控制情緒,不要立即對孩子大加責罵。

親子間的有效溝通不是建立在家長權威之上,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之上。只有讓孩子認識到父母可以完全信賴,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才願意向父母吐露心聲。

14-18歲

尊重孩子的選擇

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普遍處於學習和升學的高壓狀態,面臨着各種人生選擇:就讀中職還是高中,高中應該選擇文科還是理科,高考應該填什麼志願,是否出國留學等等。這其中的每一個問題都關乎孩子的前途,家長們無不神經緊繃,擔心這擔心那,有時免不了以自己的意志代孩子行事。可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已經很強烈,對於家長的善意很可能不領情,這又容易引起親子關係緊張。

其實,對於這些問題,家長不必過分緊張。給予孩子合理的引導,孩子自己會作出聰明的選擇。曾經,有個孩子問自己的父親“爲何要讀書”,父親舉例說:“一棵長了一年的小樹只能用來做籬笆或當柴燒,長了10年的書可以做檁條,而長了20年的樹可以做房樑、做柱子、做傢俱。你希望自己是小樹還是大樹?”孩子聽完想了想,從此發奮讀書。這位父親沒有長篇大論式的說教,只是以舉例的方式向孩子陳明利害,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今社會功利化思想氾濫,一些隨大流的選擇可能並不適合孩子。比如,有的孩子非常具有藝術天賦,進入藝校是最好的發展方式,但若按部就班,父母對孩子的做法百般阻撓,很可能會扼殺孩子的天賦。例如,李安在初入電影界時也曾被保守的父親視爲恥辱,若沒有李安自己的堅持,恐怕當今電影界就少了這麼一位大師了。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