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家長對兒童教育的誤區

家長對兒童教育的誤區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對兒童教育的誤區,我相信每個家長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孩子早期的教育是爲一生做準備的時期,但是很多家長都走進了教育的誤區,下面分享家長對兒童教育的誤區。

家長對兒童教育的誤區1

誤區1:超前型

爲讓自己的孩子贏在人生競爭的起跑線上,“提前開始”、“越早越好”已經成爲許多家長對幼兒早期教育的普遍信條。但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兒學得快忘得也快,孩子過早對學習產生厭倦。

誤區2:技能型

幼兒教育需要體、智、美、德和諧發展,然而目前許多家長存在重視幼兒學習珠心算、彈鋼琴等技能,而忽視了幼兒智力、情感的發展。適當的生活技能固然對幼兒一生的發展十分必要,但大多特色班爲孩子進行技能培訓只是爲了家長的需求,違反了孩子心理、生理髮展階段,這樣不僅加重了孩子的負擔,還會導致孩子將來缺乏獨立思維的能力。

家長對兒童教育的誤區

誤區3:跟風型

一些家長不是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來爲孩子選擇特色班,而是看社會上流行什麼就給孩子上什麼班,今天美術素質,明天劍橋雙語,弄得孩子十分不適。孩子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各種能力發展的時間也是不同的。因此,家長在選擇的時候,要考慮到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儘可能在保護孩子興趣的同時讓孩子的興趣得到延伸。

誤區4:玩樂型

部分家長誤認爲讓孩子過一個快樂的童年就是讓孩子盡情地玩樂,這樣純粹玩大的孩子一旦上了小學就會產生嚴重的不適應。因爲幼兒良好的早期教育是一個人對社會的知識和技能的建構的基礎,所以,幼兒不僅要過一個快樂的童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產生思索,掌握各種交流的工具,爲小學教育打下基礎。

家長對兒童教育的誤區2

把握髮展的階段

父母應該明確一點,孩子的心理髮展水平是開展分享教育的重要指南。0~1歲時,孩子開始表現出自發性的分享行爲,如把玩具給別人、微笑等。父母要多給孩子創造機會感受分享的快樂。1.5~3歲的孩子已經懂得爲他人着想,但爭搶行爲比較普遍,父母既要鼓勵孩子大方謙讓,又要保證孩子在分享的同時滿足自己的需要。3~6歲的孩子更多的把分享作爲一種交往手段,父母要側重培養孩子的分享技能。

傳達分享的內涵

爲什麼要教導孩子學會分享呢?可能的答案是“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愛心”、“讓孩子獲得友誼、受歡迎”、“使孩子從小了解社會規則”……這些都是分享教育所蘊藏的內涵。因而父母不要只是簡單地對孩子說“你應該把餅乾分給別的小朋友吃”,還得告訴他這樣做的意義。比如“你分給小朋友一半,他就會對你笑了,你們就能成爲好朋友了”;“你想想如果餅乾在別人手上,他不分給你吃,你心裏會不會難過呢?”

家長對兒童教育的誤區 第2張

尊重孩子的情感

面對十分鐘愛的玩具,孩子也許確實大方不起來;他也可能拒絕與某些不喜歡的小朋友分享食物;身體不好或心情不佳的時候,他甚至格外的小氣、吝嗇。這些都是孩子率真天性的表現,父母應該理解並尊重。分享畢竟不是剝奪,更不是傷害。特別在最初把物品借給別人的那段時間裏,孩子心中往往充滿了沮喪、焦慮及後悔。他生怕小朋友不肯歸還,又擔心物品受損害。所以父母應該早點替孩子把東西拿回來,讓他明白分享的過程是安全的。慢慢的,他就能坦然面對這種暫時的失去。

善用獎勵的手段

獎勵是分享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應根據情況適當加以運用。當孩子確實“忍痛割愛”時,及時對孩子進行物質嘉獎或精神鼓勵,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他的失落情緒,並且強化他的分享意識。如果孩子只是把自己不喜歡的、不在意的東西給別人,父母就不需要有特別的表示。另外,獎勵的方式最好能經常更新,原則上以精神性獎勵爲主,如口頭表揚。還要注意處理強化行爲到自覺行爲的銜接過程,讓分享、謙讓成爲孩子的自然之舉。

家長對兒童教育的誤區3

NO.1 放棄得太快

不耐煩的家長總是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來實施他們的策略。但是你必須堅持你的計劃直到看到了提高。有專家認爲,不良的行爲至少需要21天才能有所改善。使用一個日程表記錄下這些行爲發生的頻率,這樣你就可以知道改正的進程。

NO.2 長篇說教

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明確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做什麼:“請把球放在外面。”或“把你的碗放到水槽裏。”一位母親說當她停止用問句來表達要求後,她的女兒表現得更加順從聽話了。現在,她不再詢問女兒“你準備好可以走了嗎”,而是直接命令“該走了。說再見吧。”你應該直接提出要求,而不是用商量的口氣。

NO.3 陷入爭論

迴避你的孩子想要挑起爭論的企圖。當女兒莎莎不停纏着媽媽鬧的時候,這位母親讓女兒獨自在房間裏坐下來想想。“這就給了她一個機會去面對沒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這個現實。也讓我可以保持冷靜。大部分情況這種方法都能奏效,然後我通常會在幾分種後聽到她說‘對不起,媽媽’。”

NO.4 投降於他的哭聲

因爲孩子的不開心而收回懲罰就無法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你的孩子做了錯事,他應該感到難過,這將會幫助他以後不再做這件事。”一位美國媽媽立場十分堅定的不讓她5歲和8歲的兩個孩子玩電子遊戲,無論他們怎樣抱怨,她說“我也感覺自己好像是世界上最吝嗇的媽媽,但是短暫的痛苦可以換來長期的收穫。”

家長對兒童教育的誤區 第3張

NO.5 害怕擡高標準

如果你以前制定的對孩子不良行爲的懲罰措施(比如不讓他看電視)沒有效果,你應該考慮換一種更爲有效的方法。想出一種你的孩子討厭做的家務,例如洗碗,把這個作爲對他的懲罰措施。或者禁止一項他喜歡的活動,例如騎腳踏車。這也許聽起來很苛刻,但是結果是十分有效的。

NO.6 大聲吼叫

雖然對孩子大聲吼叫會讓他很快安靜下來,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讓他聽話,請降低你的聲音。一位爸爸教導他四歲兒子的時候總是蹲下來面對面的跟他輕聲說話,“這樣的教導每次都很奏效。”他說。

NO.7 忽略孩子的情緒表現

無論是噘嘴、握拳、還是瞪眼,孩子習慣用某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試着瞭解孩子的這些表達行爲,對他指出他的行爲,建議他用其他方式幫助自己轉移情緒,先思後行。對他說,“我看到你在踢自己的腳,你一定在生氣吧,爲什麼不去跳跳高呢?”

NO.8 糾正每個小錯誤

經常挑錯會讓孩子感到沮喪,反而無法改進他們的行爲。有時候應該讓孩子認識到什麼是他們應該自己承擔的事情。在最近的假期中,一位父親換了個角度看待女兒不聽話地把玩具狗扔出了車窗的事情,他說:“失去玩具狗後她非常傷心,但是她也學會了要好好對待自己東西。”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