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運動讓孩子建立身體信心

運動讓孩子建立身體信心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運動讓孩子建立身體信心,後天的啓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智力,孩子在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能力是比較輕鬆的,共同努力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吧。現在分享運動讓孩子建立身體信心。

運動讓孩子建立身體信心

運動讓孩子建立身體信心1

新生寶寶

將寶寶放在地上,在寶寶前方的不遠處放一些玩具,鼓勵他們伸展身體去抓取玩具,寶寶抓到玩具滿意地玩樂後,開始對周圍的世界感到好奇,他們會慢慢地爬行,離開原來坐的地方,去探究新的領域。當他順利地在更大的領域無阻礙的爬行時,他就會對自己能勝任這樣的爬行而充滿信心。總是將寶寶放在圍欄的嬰兒牀內是不行的,因爲寶寶除了玩自己的玩具,沒有機會去觸摸周圍的環境,就更別提去控制周圍的環境了。

初學走路的嬰兒

這個時期的寶寶喜歡攀登。家長們可以幫助他們將樓梯變成他們的樂園。另外,隨着音樂的舞動或是表演故事裏的各種情節可以練習身體的協調性,追捕小皮球練習手眼的協調能力。寶寶也可能很喜歡不停地在父母的膝蓋上爬上爬下,雖然有時家長會覺得煩,但這是一項很好的練習。

學齡前兒童

這一階段的孩子可以開始做更復雜的運動。推薦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運動方式:將家裏的地面鋪出人行道的模樣,讓寶寶在一個道內保持平衡、從白道越過黑道跳到另一條白道內。另外,可以考慮給這個時期的孩子上跳舞班或體操班。

運動讓孩子建立身體信心2

體育對孩子的影響是長久的、持續性的,要充分發揮體育的教育功能,讓體育元素融入成長的更多空間,一方面需要補齊硬件短板,另一方面,兒童體育社團、社區體育指導員和志願者等“軟件”建設也不可忽視。

家裏鋪一張地墊,草坪尋一塊空地,700多個孩子在各自的“賽場”上,對着鏡頭一板一眼操練起來——這是中國空手道協會日前舉辦的首屆“型”線上公開賽的一幕場景。“讓孩子練空手道,爲的是強健體魄、磨練意志。”看着兒子何嘉栩勇奪幼兒組冠軍,父親何文勇滿臉自豪。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體教融合、青少年健康得到許多代表委員的關注。“要真正認識到體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體育對孩子的'影響是長久的、持續性的,需要不斷積累。”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籃協主席姚明看來,關心孩子就是關心國家的未來。

體育帶來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強健

在一些學校,兒童體育教育更多側重提升運動素質指標,體育課主打“跑跳投”,但這種方式較難激發主動鍛鍊的興趣,體育測試反而令有些孩子產生畏難情緒。

能否從“快樂運動”入手,由“田徑思維”向“球類思維”轉化,吸引學生更廣泛、更主動參與運動,在此基礎上收穫身心的雙重強健,這樣一種思路值得重視。

百餘年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的理念,如今得到學校和家長越來越多的共鳴。“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體育能教會他們如何面對勝利和失敗,培養拼搏到底、永不言棄的精神。”中國奧委會副主席李玲蔚說,一些青少年成長中出現心理波動,運動是緩解壓力、調節情緒的良方。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羅冬梅認爲,當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科學性尚顯不足,比如過多采用競技訓練的方式,或單一注重某一運動能力的迅速提升,並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發育規律。“要給孩子一個寬鬆的運動環境。低年齡段主要靠玩來打基礎,在體育遊戲中逐漸培養各種能力。”

要充分發揮體育的教育功能,不能靠“說服”,必須在實踐中體驗和歷練。首都體育學院教授李相如提到,現在有些體育老師講得太多、糾錯太多,應該多鼓勵多引導,激發孩子的運動樂趣,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健康第一”理念匯聚多方合力

今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會議指出,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兒童體育教育正受到更多重視,發展的空間也更爲廣闊。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近幾年對開展體育活動和賽事給予多方面支持,每天體育教學都包含一節自主選修課,有9個項目供學生選擇,課外還有各類體育社團,每年舉辦10項賽事。“從興趣到樂趣再到志趣,讓孩子們掌握一技之長,培養鍛鍊的意識和習慣。”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體育教師任海江說。

當下,專業師資、場地等問題是學校體育教學的瓶頸,不少學校嘗試藉助“外力”來豐富校園體育內容。“我們和周邊多所學校合作,在體育社團或興趣班教孩子們打棒球。”北京烈光少兒棒球教育創始人張寧介紹,他們每年都要向學校提交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社會培訓機構“進校園”可以有效緩解專業教練不足的問題,也爲項目推廣提供了助力。

以往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參與校外鍛鍊的比例不到10%。如今,這一狀況已有所改變,各種青少年體育培訓班、社會體育俱樂部、體育冬夏令營等如雨後春筍,項目也從傳統的游泳、球類拓展到花滑、帆船等較爲小衆的項目。

在萬國體育首席執行官張濤看來,學校體育主要以普及爲目標,如果要進一步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和技能,社會體育培訓機構可以發揮更多作用。萬國體育成立10餘年來,培養的擊劍愛好者已有十五六萬人,北京市舉辦一個小學生擊劍比賽,就有上千人參加。“我們的課程設置更注意結合中國兒童的身心特點,兼顧興趣和專業性。” 張濤坦言,近幾年,社會兒童體育培訓機構增長很快,反映出旺盛的需求,不過機構質量良莠不齊,規範化、標準化發展尤爲重要。

讓體育元素融入成長的更多空間

每天傍晚,6歲的天津女孩安妮總會纏着爸爸在小區裏跳繩、玩輪滑。其他“遛娃”的家長也逐漸參與其中,不知不覺,社區親子體育時間大受歡迎,大人孩子都玩得非常盡興。

“社區是青少年除了校園以外的主要活動場所。但現有的社區健身設施更多是爲了滿足成年人的健身需求。這些器材對兒童而言存在一定風險隱患,很多地方做社區健身設施改造時,也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楊揚認爲,當前社區青少年體育活動場地設施不足,青少年社區體育開展仍比較薄弱。

青少年尤其是學齡前兒童,運動啓蒙和興趣培養更多起始於家庭和社區。社區體育在發展中理應關照孩子們的成長。楊揚建議,應按照青少年不同年齡段的體育能力發展需求,分類科學制訂標準,提供按年齡分層的社區青少年專屬設施,並完善相關標準。比如爲低齡兒童設立攀爬架、滑梯、鞦韆等,爲青少年提供籃球、足球、乒乓球、輪滑等運動場地和設施。

讓體育元素滲入成長的更多空間,一方面需要補齊硬件短板,另一方面,兒童體育社團、社區體育指導員和志願者等“軟件”建設也不可忽視。“家長和孩子們在社區運動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僅營造體育氛圍,也能拉近親子關係、鄰里關係。”楊揚說。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