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中醫藥走進小學課堂

中醫藥走進小學課堂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醫藥走進小學課堂,中醫在我國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中醫也是我們的國粹,中醫進入校園對孩子也是非常有益的,爲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與生活,以下是分享的中醫藥走進小學課堂的相關內容。

中醫藥走進小學課堂1

中醫學走進學校,宣揚傳統文化,家長表示贊同

其實讓中醫藥走進課堂就是爲了讓學生更加了解傳統文化,不設置考試也不必修,這樣部分家長更加贊同學生學習傳統的古老的知識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對於中醫藥的理解只是短暫停留在,小時候的文化故事,譬如神農嘗百草,還有出現在歷史課本上對於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扁鵲,華佗的刮骨療毒,等其中更是對華佗發明的麻 醉 藥,麻沸散稱讚有加。

這樣即傳統又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更讓家長表示贊同。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還有不少的網友呼籲讓中醫,武術,京劇等都出現在在小學初中階段。

俗話說好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家進步。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思想狀態關乎着國家的未來,因此我們國家對於青少年的教育問題是非常看重,像現在的雙減政策,對於低年級的規劃都是注重教育的體現。

有關部門每年都會召開大會,根據當前的教育現狀,提出各種關於教育問題的解決辦法,最終的目的都是了學生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優質的教育環境。

中醫藥走進小學課堂

中醫藥學走進課堂,普及了中醫學的短板

中醫課程要編入中小學教材了,這個在筆者看來是件好事,傳承弘揚中醫瑰寶,中醫藥在一些特殊疾病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像以前沒有西藥的發展都說靠中醫藥來治病救人,中醫發揚光大是必然的.,而且既安全又療效顯著,同時又可以帶動附屬產業。

像小時候感冒,家長都會泡一些板藍根水,來緩解,像一些蚊蟲叮咬也是用;蘆薈塗抹,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西藥也是根據中醫的方法來進行製作。

所以把中醫藥學融入課堂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學生對醫學的興趣,報考醫學。

中醫藥學深入人心,更多的人願意把他融入課堂

在以前沒有現代的醫療科技這麼發達,所以草藥就是一個古老又好用的學科,向未來考取中醫藥大學,或者是和醫學相關的專業,也都是要進行學習中醫藥的。

提前的讓學生進行了解,進行規劃也是對於學生一種很好的潛力發掘,如果學生在未來想成爲醫生,那專業選擇的時候就有可能考慮一下中醫學專業。

某學校的校長表示,我國目前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學習中醫藥學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更多的學生願意學習中醫藥學,對於大部分人羣來說生病還是傾向中醫調理,不需要動手術,也不會傷到元氣。

老師也願意相信中醫藥學,對於任何人都是百利無一害的,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相信中醫藥學,小學生對於中草藥也是十分感興趣的。

中醫藥走進小學課堂2

教材的立意的主旨是“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中醫藥文化”本身的含義是:是中醫藥發展過程中的思想意識(軟文化)和物質技術(硬文化)的總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小學生動手能力不健全,對事物認知亦不全面,只能從中醫最基本的軟文化着手,而"軟"“硬”失衡的中醫藥文化,恰以少了一條腿的腐子,無法完全支撐起中醫本來的形象,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之類的古代樸素唯物辨證法,傳說中的伏羲、扁鵲、桐君之類的神人,在沒有物質和技術作依旁的空洞宣染下,如同只有色鮮味美,沒有營養成份的心靈雞湯,很容易在心智稚嫩、鑑賞力欠缺的青少年心中,投下神祕、虛幻、玄談、縹渺的陰影,不啻爲自毀中醫藥形象的拙劣之舉。

青少年是人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傳統文化爲母基的中醫藥,在學科劃分上雖歸爲自然學科,但其屬性實爲人文哲學學科範疇,秉承了傳統文化許多基因,在科學學養成形之際,過早注入以傳統文、史、哲爲基礎的所謂中醫藥知識,勢必先入爲主地導致青少年的科學觀禁錮在以文、史、哲爲基礎理論,以經驗、比類、推演等爲手段的傳統科學層面,爲日後現代科學精神的萌發和科技知識的汲取形成認知上的障礙

中醫藥走進小學課堂 第2張

據說,在日本要學習中醫,必須先具備現代醫學碩士以上的學位,在強有力現代科學理念和精神支撐下來學習中醫,纔可以免被傳統中醫藥不成熟,甚至荒謬的東西所左右。很難想象在思維不成熟,知識幾近白紙的中、小學生中灌輸中醫藥知識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後果。

比如,中醫的"治未病",很多時候都是以《內經》的"上工"說爲依託,以“三因制宜”“未雨綢繆”等依據,以扁鵲見蔡桓公爲例證,儘管中醫把這說得頭頭是道,卻一下子把中、小學生們帶進了混亂的邏輯圈子裏:既然“未病”,何以言“治”,這中醫不是典型的“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嗎?”理解不到這“未病”只不過是古人在特定歷史下無法認識的“已病”罷了。

傳統文史哲爲基礎的科技觀形成後,從某種程度上講,就很難再擺脫機械循環,心性感悟,籠統囫圇等所謂中醫思維的束縛,對現代科學的實證方法、科學精神再很接受,比如中醫思維下的"血"概念是“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與現代科學研究的“主要成分爲‘血漿’、‘血細胞’和‘血小板’的不透明的紅色液體”的“血”概念,完全靠推斷,猜想得來的結論,設實證方法加以佐證。又比如中藥的"五味",由於必須要配屬於中醫陰陽,五行理論,於是就有了“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泄爲陰,鹹味涌泄爲陰,淡味滲泄爲陽"的陰陽屬性分類。而五行機械的配屬理論,又人爲地將“五味”“五臟”等類比依附,從而產了中藥所謂“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鹹入腎”中藥歸經理論,這套類似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的把戲,使得很多“老藥罐”掉進“吃醋養肝、吃飴養脾、吃海味養腎”的養生大坑,這種被中醫視爲特色的中醫藥知識一旦罐輸給中、小學生,日後他們再接觸到現代藥物學,會不會產生被坑被騙的感覺?會不會爲魯迅先生的“中醫是有意無意騙子”的“英明”論斷所折服呢?

中醫業內的泰斗們把中醫藥的日漸式微,歸結傳統文化的喪失,中醫思維的欠缺,於是原本就崇經尚古的中醫藥"國學興醫"、“文化興醫”的深溝裏,中醫全體人員讀經典,國人全民學中醫思維,所謂的中醫藥知識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堂而皇之地開進了中、小學校園。

其實,傳統文化也好,中醫思維也罷,玩得最深沉和最徹底的莫過於鴉片戰爭之前的先祖們,他們在傳統文化裏生,在中醫思維下活,士、農、工、商、兵無不被傳統文化所浸透、所武裝、所薰陶、所滋養,可以這樣說,那時的人們想脫離傳統文化都難,醫生不想擁有中醫思維更不可能,遺忘的是,繼承傳統文化五千年的決決大國,卻抵當不住只有兩百多年西方文化的侮謾,中醫思維下的中醫藥早已被科學思維下的西醫學衝擊得支離破碎,慘不猝目。

可見傳統文化的卵翼,孵化不出現代科技文明,形不成現代互聯網、物聯網爲標誌的世界一體化大格局科學成果,中醫思維下的陰陽五行、四氣五味、天人合一、司外揣內等等中醫藥知識,無論如何也產生不出諸如青嵩素、丹蔘滴丸等需要科學精神,獨立自由思想爲基礎的中醫現代化成果。作爲尚不完全具備科學原則和精神的中醫藥知識進校園,必將削弱青少年探索、實證、分析、創新、獨立的科學精神之形成,對中醫現代化百害無一益,應當慎而又慎。

中醫藥走進小學課堂3

中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便已經基本形成了。距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不得不說“中醫學”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中醫學”理論基礎是以陰陽五行,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來確定病因,輔以中藥,從而達到使人康復的目的。

中醫藥走進小學課堂 第3張

而近日,中小學生們都陸續開學了,隨着新學期的開始,杭州的中小學生和家長們都對新學期的課本感到了一絲疑惑,這是爲什麼呢?原因是課本中出現了“中醫藥”這本書,在課表中也出現了“中醫藥”這門課程,不僅是家長們有着這樣的疑惑,連老師們對這“突如其來”的“中醫藥”也都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

據瞭解,這本“中醫藥”的課本是由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方劍喬教授主編的,這個課程一共36個學時,基本上平均每1週一節課,主要由科學老師進行教授,而方教授對任課老師都進行了系統的培訓,開設這門的主要意義在於普及中醫藥文化知識,培育人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提升青少年的健康素養。這次是針對小學五年級開設的課程,是初步的試水,在未來還要開設中學教材。

在小編看來,開設“中醫藥”這門課程是很有意義的,弘揚國粹經典就應該從“娃娃”抓起。“中醫”本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說它是“國粹”也是不爲過的,而現在讓中小學生來學習“中醫藥”,這本就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很好的傳承,不僅如此,在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他們也學習到了中醫藥的文化知識,這對他們自身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經歷。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