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兒童需要接受什麼樣教育

兒童需要接受什麼樣教育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童需要接受什麼樣教育,兒童的心靈是一個純潔的淨地,真實,本我,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爲都是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因此要結接受一定的教育讓他健康成長。下面來看看兒童需要接受什麼樣教育。

兒童需要接受什麼樣教育1

第一,孩子需要學習語言,這是語言教育。

嬰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學習的,就是語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對他說話,其實就是教他語言。學習母語,對一般孩子來說,都不成問題。正常的孩子,不到6足歲,都能運用母語應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狀況。

除了母語,孩子還應學一門外語,首選自然是國際語言--英語。精通英語可以擴大一個人的視野,提高一個人成就的上限。學習英語顯然也和學習母語一樣重要和迫切!爲什麼說迫切呢?因爲語言是一種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學習,學習的效果愈好。晚學,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難學好。

還有,對幼年孩子來說,同時學習多種語言,不會互相干擾。對孩子來說,每一種語言都是外來語。另外,孩子學習語言,對他來說,是遊戲,不是功課。

第二,孩子需要環境教育。

那是船孩子逐漸長大,對環境的認識增多了:媽媽陪我的時間最長,爸爸只有晚上出現;叔叔和阿姨很多,但並不常見到+孩子的好奇心擴大得很快,有些孩子還未認識家、學校和他的國家,他就要認識地球和宇宙了;孩子還會好奇過去和未來;好奇森林裏的鱷魚和蟒蛇,也好奇要*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細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時候,已經感覺到環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會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給他帶來方便;火是燙的,最好遠遠躲開,但是控制在火爐裏,可以炒菜、燒開水;坐著汽車可以到公園,那你就不必走路這是孩子最初對環境的利用觀念。

孩子認識環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這就是科學發明的起源。孩子對環境的觀察和認識,片面而且膚淺,深入的認識就非*讀書不可了。孩子對他生活的環境認識越多,他越有自信。幫助孩子有計劃、有選擇地觀察和認識生活環境,鼓勵他閱讀,孩子將會自信地進入成人世界。

兒童需要接受什麼樣教育
  

第三,孩子需要發展想象世界,這是創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覺得寂寞,爲什麼?因爲他覺得玩具是沒有生命的,他認爲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樣,會餓、會渴、會哭、會笑。孩子讀童話故事,或者聽大人講故事,他很快融入情節中,故事裏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話故事對孩子來說,不是幻想,是真實的.故事。幻想是孩子的世界。

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現實。孩子從幻想遊戲中,學習語言,認識環境,學習做人做事。幻想對孩子的長大有重要的意義。孩子的幻想就是人類的夢想。幻想是創作和發明的開始。反應遲鈍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勵。

爲什麼有些大人會被覺得單調、乏味?很簡單,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爲少聽少讀童話故事,而狹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長大成人後,自然顯得較少創意,讓人感到他單調而乏味。顯而易見的,多讀童話故事,可豐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強孩子的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學習做做事,這是品格教育。

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境相處,這是做人。事情要怎樣進行,才容易達到目標,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別人也愉快;相反的,不會做人做事的,他難過,別人也難過。和自己相處困難嗎?當然,許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樣和自己相處;不但討厭他,自己也不喜歡自己。

不喜歡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處。和別人相處得好也不容易。動作、說話少考慮別人,多考慮自己的,在大人世界裏處處可見。這種人也許不討厭自己,但是別人肯定討厭他。和環境相處得好更不容易。因爲環境有所抱怨的話,不會馬上反應,不會馬上給你臉色。當你發現環境不高興的時候,你差不多沒有時間後悔了。

隨便丟垃圾袋,隨便砍掉一棵樹,不節省用水,不節省用電,不節省用紙……都是和環境作對的行爲。人和人在一起,遊戲或者工作,都不免有衝突。什麼時候堅持己見,什麼時候讓步,怎樣讓步,讓多少,這是很難的決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純粹只是一個人的,不妨埋頭苦幹。不理別人。

但是一牽涉到別人,你就要考慮別人怎麼想、怎麼講。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難的地方。做人做事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越來越困擾著孩子。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教導孩子學習做人做事。

第五,孩子需要培養幽默感,這是氣質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會說調皮話的人,會說笑話的人,善於諷刺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這些雖然和幽默感沾上邊。但是還是不能正確地說明什麼是幽默感。什麼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復寧靜的能力;

幽默感對一個人的作用,很象彈簧對汽車和飛機的作用,汽車有了彈簧裝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駛,上下震動不會過於劇烈。飛機有了彈簧裝置才能安穩著陸,不致摔壞。幽默感不管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潤滑劑。當你沮喪於或狂熱於某些事情上的時候,幽默感將平撫你的情緒,而回到平日的寧靜。和有幽默感的人相處,富於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覺,他的智慧放出來的,是清風,不是薰風,是清泉,不是是烈灑;

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傷、太悲觀,也不叫你太興奮、太樂觀。幽默感是一個人最高尚的氣質,是一個人人生最高的境界。這種氣質怎樣培養呢?和培養智慧一樣,可以從訓練得來。從小訓練,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多閱讀,多觀察,多思考是訓練的內容。幽默感是人生態度,所以必須從小訓練,嚴肅緊張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一樣嚴肅緊張。

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個人氣質形成後是很難改變的。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目的在於把幽默感變成孩子的生活習慣,並內化成孩子的氣質。

第六,孩子需要培養智慧,這是思想教育。

有人累積了許多經驗,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教訓;有人讀了許多書,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心得,有人獲得各方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斷;有人現象呈現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義,這種人,我們便說他缺乏智慧。什麼是智慧?智慧,簡單說,就是創造新東西,創造新觀點的能力。

他不但比別人能更快從現象中、消息中、知識中、經驗中讀出不同的意義,而且能從中發展出新的技術、新的發明、新的作品、新的觀念。創意是智慧的表達。許多人認爲智慧是天賦。不錯,有一些人的確比另一些人有創意而被認爲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還是*後天訓練來的。

和語言的能力一樣,訓練孩子的智慧,不但要從早,而且要從小:指導孩子怎樣觀察事物;和別人有不同的發現、看法和做法的時候,鼓勵他表達出來,做出來;更進一步訓練他非難別人的和自己的觀點,推翻別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後引導他試著發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

訓練孩子的智慧,當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難:孩子小小的發現小小的發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勵。成就獲得肯定是孩子繼續努力的原動力。

第七,孩子需要認識人生,這是生涯教育。

孩子要長大,最後要成爲能獨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時候,多認識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學上的考慮,而是實際上的需要。“我長大要做什麼?”這一個問題並不困擾著孩子,孩子認識人生,是從看電視卡通和電視連續劇,講故事和連環漫畫開始。

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麗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認同並想模仿的對象,而主角的冒險經歷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體驗的生活。孩子上了學校,課本上的大人物,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將軍、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政治家是他們另一個並想模仿的對象。

當孩子嚮往的目標鎖定於有限的幾種之後,對他自己,挫折將多於鼓勵。顯然,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人生之路百條千條,條條道路認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許多動人、感人之處;所謂“行行出狀元”就是這種意思。尊重別人的選擇,努力於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認識廣泛的人才有這樣胸襟。

兒童需要接受什麼樣教育2

1. 好的父母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厲害的父母。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以至於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質的教育。所以在平時的教育中學習那些優秀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人非生而知之者,我們要抱着學到老活到老的學習態度來面對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今天這個時代的孩子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接受的信息量太多了,能夠開闊自己的眼界,可能父母懂得也沒孩子多。

不幸的是信息的無篩選性讓孩子的教育更加複雜多變。因此父母要不斷的學習,能夠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讓他們從內心裏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進入21世紀的信息時代,任何崗位都有培訓,上崗,下崗;而只有教育孩子是不需要培訓的,而且都是自動上崗不會自動下崗的,學習做合格的優秀的家長就能在孩子的成長中不可或缺。但最終的學習只是爲了更好的教育孩子。

02

2. 好的孩子是“教”出來的

有些人可能會說,有的父母沒上過學大字不識得幾個,自己還沒文化怎麼教孩子?其實文盲並非不會教育,這些父母裏同樣也有教育孩子的高手。

小編拿自己的實例來講,可能對現在很多父母有些借鑑價值。小時候家裏父母經商,沒有時間照顧我,只能把我留給姥姥,姥姥屬於上世紀50年代的老人了,從來沒有上過學,大道理一個都不會講。姥姥話不多,只知道默默地下地幹活,爲姥爺和我做飯,打掃屋子,忙些瑣事。

兒童需要接受什麼樣教育 第2張
  

平平淡淡的日子,讓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生活的本質——平平淡淡纔是真。姥姥被狗咬了,當時家裏人都氣瘋了,要找那家人的事兒,但是姥姥只是攔住我們,說別人不是故意的。

讓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什麼是寬容。以前生活好苦,白麪饅頭都不捨得吃的年代,那年饑荒,逃荒者來到家門口,老人把剛蒸的饅頭全給了他。讓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什麼是善心。

現在大多留守兒童能否像我當年一樣碰到一個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老人呢?這些生活上的例子很多,我想看到文章的人也會不禁想起曾經令自己心悸的往事。那爲何如今卻又不同了呢?生活的無奈使整個時代的人不得不順從它,爲了生計努力,但我想抽出時間教教孩子會更好吧。

孩子白紙一張,我們可以盡情的增添色彩,我們父母如果不盡心盡責,又怎麼能夠怨孩子達不到我們的期望呢?

聖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本心的善只是被一些物慾矇蔽了心靈,這是我們做父母的過失,我們父母要教會孩子的是生活的智慧,而不僅僅是嘴上的大道理。

正如李白的詩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沒有生下來就是天才或者“低能”的孩子,關鍵是父母的教導。在學校因爲老師面對那麼多學生可能不會面面俱到,因此更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給予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03

3.好的習慣是“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以爲孩子的習慣都是在學校養成的,把不好的習慣都歸結在了學校和老師的身上。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習慣是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中影響的。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我們要讓他們懂禮貌,有教養。那麼前提條件就是我們要去教他們。孩子的問題大部分不在孩子本身,而在於父母習慣的折射。

習慣的力量是可怕的,也是可敬的。我們父母在培養孩子好的習慣的同時,一定自己身體力行。因爲語言有時候很多彩,有時候卻會很蒼白。

就拿在公共場所丟垃圾來說,好的習慣是丟在垃圾桶。這就來自於父母的引導和折射。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也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沒有找到合適方式的父母。所以所謂的教養就是孩子在無形中受到家長的薰陶所展現出來的。

我想我們家長的言傳身教,一定會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人生。這樣孩子能有好的習慣,也能彰顯我們的家庭教育,何樂而不爲呢?

04

4.好的成績是“幫”出來的

據統計,我國有近1000萬“閒散”的未成年人。所謂閒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應在學校讀書而不願讀書,選擇輟學的孩子,這其中94%是學業失敗的結果,學業落後、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成爲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這種現象實在令人痛心,未成年人心智還未成熟,正需要我們父母的引導,可是有些父母卻也像個長不大的孩子,不知道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只知道以金錢觀來衡量教育。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唯金錢主義的觀念風靡着這個時代,使鄰里、宗親、朋友等等不復以前。

之前的“讀書無用論”更是在農村大行其道,這些思想潮流導致了孩子因爲學業失敗就要承受人生的陰暗。難道我們父母真的希望孩子因此沉淪嗎?

國家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成績衡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但並不決定孩子的其他天分,我們父母要理解包容孩子,給以更多的鼓勵。不要因爲成績不好而去否定孩子的未來。這樣對孩子,對我們自己都是一種不尊重。

因此,父母的一項義務是讓孩子認識知識的重要性。在孩子迷茫和不堅定時,給以最大的支持和鼓舞,讓孩子接受教育,懂得思考自己的人生,懂得規劃自己的人生,而不要侷限於學習成績。當然,好的成績能夠更加證明孩子的優秀,但這也離不開我們父母的支持。

05

5.好的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溝通是雙向的,不能僅僅要求我們父母怎麼做,孩子其實也要知道什麼是尊敬。孩子可能不懂,但他們是聰明的,我們當父母的要教他們,不要一味的`責怪他們,畢竟他們很稚嫩,很單純。

對於孩子進入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的一個困惑就是難以與孩子進行溝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的衝突很多,不僅是因爲處於內在的心理動盪期,而更多的是因爲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卻感覺到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父母面臨的多種壓力,是孩子想象不到的。這就增加了溝通的難度。但這不是任意這種障礙增長的藉口,而是解決障礙的理由。

我想這種面對問題的處理態度值得我們所有人共勉,一味的逃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能加深裂痕。

我們父母要知道良好的溝通主要是取決於三個方面:

1)善於傾聽。在孩子遇到問題時,試着把孩子的話聽完。不要打斷孩子,正如我們在講事情時不喜歡被人打斷一樣,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也會認真聽我們講,我想這種雙向的尊重是能夠做下交流的基礎。

2) 理解。小編認爲理解最好是雙方互相的,父母的愛很無私,很偉大,但不被理解的痛苦卻跟愛沒有太大的關係。做父母的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事情,這是老生常談的。但是父母就是父母,雖然我們可以跟孩子平等的交流,但是我們要讓懂得我們在盡力理解他們的態度,讓他們知道理解父母同樣也是他們的責任。孩子還很單純,有些東西他不懂的,我們父母要讓他們懂得我們的苦心。

3) 建議。再多的建議都是蒼白的,每一個家庭都不可複製,我們只能留心生活中的細節,從點滴小事裏教會孩子傾聽的重要。這種財富纔是我們應該留給孩子的,而不是在他經歷過失敗和痛苦後才懂得。

06

6.好的人生是“靜”出來的

我們父母都是希望還能能夠成龍成鳳,能夠有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們最真切希望的還是有一個健健康康的身體,平平安安的人生。好的人生是每一個人所熱衷的,嚮往的。但是無論父母還是孩子,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有一種覺得很累的感覺。社會的快節奏發展,使我們人一直不停的前行,很難靜下心來想些東西。

《大學》開篇就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我們想要得到,就要學會思考,學會滿足,但都要我們能夠靜心守一,去感悟,體會我們經歷的人或事,從中吸取教訓,從而提高我們的幸福滿意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聖人仍需每日自省,何況我們芸芸衆生?

我想我們不說能夠每日自省,但也要抽出時間理理頭緒,想想家庭,想想親人,我想這是比工作更重要的事。孩子需要我們去理解和關懷,這是我們家長的責任,他們也會學習我們的生活態度,他們以後的人生會因爲我們的言傳身教而更加美滿幸福。

兒童需要接受什麼樣教育3

1)「平等與尊重」,是教育的第一步

我們常聽教育者講:要像尊重大人一樣尊重孩子。但是每當遇到不論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上大大小小的決策時,幾乎所有家長都會不自覺地把孩子當成“孩子”,並以過來人的身份去幹涉孩子所做的決定。

而巴學園的校長、小林作宗先生,以及小豆豆的媽媽,都是那個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的大人。

被視爲“麻煩學生”的小豆豆來到巴學園的第一天,校長先生便聽她沒完沒了地講了長達四小時的話,沒有不耐煩、非常專注。文中小豆豆多次回憶起這次經歷:第一次有人這麼長時間地聽她說話,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被重視的感覺,就像大人一樣。

小豆豆的夢想一直在變,從間諜到宣傳藝人、再到電子售票員、芭蕾舞演員。媽媽從來不對小豆豆說“應該去幹什麼”,小豆豆如果說“我想幹什麼”的時候,媽媽就會說“好啊”,然後並不多問,但她會把孩子們做不了的手續上的事情幫孩子做好。

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校長先生教育學生要“尊重女孩、愛護女孩”;媽媽告訴小豆豆,不管是朝鮮人、還是美國人,都和自己沒有區別;小豆豆將狗狗洛基當成非常親密的朋友,而不是寵物;

這種平等、尊重的觀念深入學校裏每一個孩子的心中,沒有人會對患有小兒麻痹症的同學抱有偏見;男孩女孩脫光衣服一起游泳,不會因爲對方的身體和自己不一樣就感到奇怪;每當要做一個決定時、校長先生和孩子們總會集中在一起討論…

是校長、媽媽一點點引導孩子們學習去愛別人、愛自己。他們從來沒有被教導要規矩安靜,尊老愛幼。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就知道了很多:

比如,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是可恥的;看到亂糟糟的地方,要主動打掃;儘量不要妨礙別人……這些觀念已經深深地植根在孩子們心裏。

2)真正的「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是貫徹尊重孩子們個性的教育理念。整本書用了無數的小案例來向我們說明,巴學園是如何寓教於樂。

每天上課,老師會將當天要學的所有學科知識點寫在黑板上,每個人挑選自己最喜歡的那門課開始學習,有人開始寫作文、有人算算術、有人做物理實驗…不管周圍環境多麼嘈雜,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學習世界中。

(當然,因爲巴學園總共就五十多名學生,每個年級10多個孩子,他們用半自習式的方法來學習,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問老師。)

這樣老師就可以逐漸知道每個孩子感興趣的.科目、學習方式、思考方法等。小林先生確實將因材施教做到了極限。

除了選擇最喜歡的科目開始學習,要是孩子們能在當天上午完成所有的學習計劃,下午便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任何事情。他們一般會選擇去散步,途中看到油菜花,老師便向他們講述雄蕊雌蕊的知識…

散步時間是可以學習理科、歷史、生物等知識的寶貴時間,不過,孩子們並沒有察覺到。

校長先生會允許孩子們熬到深夜,就爲了親眼看到電車是如何“降臨”學校成爲教室,會讓孩子們練習適合發展身體的韻律操,會請專業的農民伯伯來當“旱田”老師教孩子們種植,會帶孩子們去野炊讓他們自己嘗試做飯,會在寒暑假帶孩子們去遙遠的地方冒險,讓他們接觸真正的生活,想辦法解決問題。

巴學園的“巴”,是用兩個一黑一白的巴形圖案組成的徽記,校長先生希望孩子們能在身體和心靈兩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

就像校長先生的感嘆:“過於依賴文字和語言的現代教育,恐怕會使孩子們用心去感受自然、傾聽神靈之聲、觸摸靈感的能力漸漸衰退吧?”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麼是真。不會感動,也不會充滿激情。

能在巴學園長大的孩子,一定非常快樂吧!他們不一定有非常傲人的成績,但卻十分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擁有幸福的能力。

3)更早看到「未來」

如果說巴學園還有什麼重要的辦學特色,就是這裏“收留”不同類型的“麻煩”孩子,有頑皮到被退學的小豆豆,有身患小兒麻痹症走路困難的泰明,有比小豆豆還矮卻再也長不大的高橋君。

這些“與衆不同”的孩子,他們彼此之間毫無芥蒂,在一起快活地學習、玩耍。而校長先生,更是早早地爲孩子們謀劃未來,以不易察覺的方式,提前培養他們與真實社會相處的能力。

比起學到了多少知識,考了幾分,校長先生更關心孩子們是否健康、善良、有自信心,能勇敢表達自我。

爲了使孩子們能夠在別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澀地表達自我,每天午飯時間,都會有一個特別的節目,由某一個孩子來“隨便說點什麼”。的孩子害羞就“嘿嘿”兩句,有的孩子則表示沒什麼要說的,但是在校長先生的一步一步的引導下,大家都逐漸能說得更多了。

因爲有高橋君這樣特別的孩子存在,運動會上,校長先生會設計一些非常獨特的運動流程,讓高橋君奪得第一名。校長先生希望他在懷有自卑心理之前,“不要忘記奪得第一名時的自信”。

他鼓勵孩子們都脫光衣服一起游泳,讓身體上有所缺陷的孩子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兒童需要接受什麼樣教育 第3張
  

而後來高橋君開考入明治大學,又擔任知名電氣公司處理人際溝通的重要職位。回憶起在巴學園的日子,高橋君認爲是校長先生一直以來的鼓勵及肯定,讓他深信自己“絕對做得到”。

對小豆豆來說,她雖然是一個四肢健全、非常活潑聰明可愛的孩子。在進入巴學園之前,即使她並沒有認爲自己有什麼不同,可是從身邊大人、老師及同學們的反應來,她隱約覺得自己也有遊走在外圍的感覺。而校長先生不同,他從不阻止小豆豆做任何事情,會反反覆覆地給她重複“你真是個好孩子”這句話,讓她打心裏覺得自己是個招人喜歡的好孩子。

在文章的最後,作者一一介紹了當初小豆豆同班同學的現狀,他們有人當上了偉大的物理學家、一直爲兒時的理想奮鬥着,有人當上了老師、用校長先生教育他們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他們不一定位高權重,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過得很好而且富有責任心。

再看小豆豆,如果媽媽在小豆豆被退學的第一時間就對她說“怎麼回事?竟然搞到被退學…”,如果校長先生像其他學校的老師一樣要求她坐好站好乖乖聽話…是否還會有後來的黑柳徹子呢?

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就具有不同的特徵,教育成功的關鍵在於根據孩子的原本特徵做出調整,讓他們成長爲真正的自己。

就像校長先生說的: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環境的影響,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並讓它們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