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食 > 喝茶的境界是什麼

喝茶的境界是什麼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喝茶的境界是什麼,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種境界》,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禪茶一味,喝茶也有境界,下面來看看喝茶的境界是什麼。

喝茶的境界是什麼1

第一境界“喝茶是茶”

“茶爲之飲,發乎神農。”雖然茶的起源源於神話,但是從歷史記載來看,茶最早流行於民間,後逐步流向王公貴族階層。不管是藥用還是食用,都是基於它的實用性出發。茶爲飲者之始,茶只是茶,並沒有後人賦予的種種哲理和玄意,算是喝茶最樸素的境界。

時至今日,人們口渴飲茶、閒聊飲茶、商務往來飲茶皆爲飲茶之樸素境界,茶好喝,錦上添花;口感一般,無傷大雅。

第二境界“喝茶不是茶”

自從茶在王公貴族、文人墨客、宗教人士之中流行開來以後,喝茶被賦予了種種文化哲學思想,我們現在津津樂道的茶文化就屬於“喝茶不是茶”的境界。

茶文化的起源地爲中國,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聯、茶書、茶具、茶食、茶畫、茶藝等統稱爲茶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從茶的發現到利用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茶文化作爲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

喝茶的境界是什麼
  

其實不止古人如此,當我們喝的'茶越來越多,精進烹茶、鑑茶、品茶的功夫,也會進入“喝茶不是茶”的境界。比如每見到一種茶都忍不住去考究它的產地、山頭、工藝、選料,思考適合它的水質、水溫、器具、注水方式、出湯速度。慢慢的,茶不再是一片簡單的樹葉,而是承載了我們某些思想、審美、哲理的載體。

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道教強調“天人合一”,文人是以茶助文思......“天之蒼蒼,其正色邪?”我們看似在一杯茶裏求索得真相,實則這一階段是最爲困惑的。

第三境界“喝茶還是茶”

“喝茶還是茶”和“歷盡千帆,初心不改”有一定共通之處。雖然它字面上看起來和第一境界差不多,但是如果沒有在第二境界求索過,便無法到達第三境界。茶葉,本質上是一片樹葉。經歷了前兩種境界,化繁爲簡,就會發現泡茶之根本就是“燒水點茶”而已。

泡茶,不再追求精緻的茶席,不刻意營造雅緻的茶境,免去繁雜的沖泡技藝,用簡單、恰當的技藝泡茶,每一泡都是當下可以達到的美好。

“茶以載道”,本質是爲了道,不是茶。但正是經過了“茶以載道”之境界,才能透過浮華還原茶之本質,偷得浮生半日閒。

喝茶的境界是什麼2

第一種境界,會分茶

“至若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簡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

宋徽宗認爲茶是天地之靈物,喝茶的妙處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與理解的。

飲茶這件事,可以用來日常解渴,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可以體驗心境,感受茶水中的禪意……能接煙火氣,也能去大雅之堂。

茶的品種有很多,隨隨便便也能說出成百上千種,這樣的知識量會把許多茶小白嚇跑。所以,有專家把不同的茶進行了一個大概的分類,使得茶可以更好地被接受。而學茶人的入門標準,一定是要把茶類分清楚,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

目前來說,根據發酵程度分類是主流,主要分爲6種茶類: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

其中,綠茶的代表就是龍井,白茶的代表是福鼎白茶,黃茶的代表是君山銀針,烏龍茶的代表有鐵觀音和大紅袍,紅茶的代表有正山小種和金駿眉,黑茶則是安化黑茶與普洱。

不同的茶,工藝不同,呈現出來的湯色、香氣、口感各不相同。

對於剛入門的小白,可以把不同種類的茶識別開來,並且能夠認出對應的代表茶類,已經很是不錯。

第二種境界,會泡茶

如果喝茶僅僅只是爲了解渴,那麼就不會有幾層境界之分。通過第一層的識茶分類,學茶人往往會忍不住自己動手沖泡幾道,再去追求的就不僅僅只是茶浮在表面的味道,而是要感受茶本身的'風味。

這裏就會有更多講究,比如泡茶的水、泡茶的器具、泡茶的手法與技藝……

“古人第水,雖曰中泠、惠山爲上,然人相去之遠近,似不常得。但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爲可用。若江河之水,則魚鱉之腥,泥濘之污,雖輕甘無取。”

在宋徽宗的眼裏,泡茶的水優劣程度是這樣進行排序的:天下名泉>清潔的山泉>井水。至於其他受了污染的水,不取也罷。

正如明代茶人張大復所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可見水對於茶的重要性,在現代來看,沒有受過污染的山泉水爲最佳,清冽甘甜,可以沖泡出茶葉最原始的本味,茶湯更是獨具風味。

有了好水,一定要配好茶具,宋徽宗就獨愛建盞,妥妥“鐵桿粉絲”一枚。

何爲建盞?在中國指的是福建建陽窯生產的黑釉茶盞,其原料、工藝、加工地點等等都會有地理範圍的限制。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爲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

宋徽宗最喜歡的就是兔毫盞,外觀造型有多種顏色變化之美感,堪稱藝術品。

用建盞飲茶,得益於鐵胎中的鐵元素可以軟化水質,提升茶湯質感,加上保溫鎖溫特質,飲茶的體驗會更好。

無論是水還是器,都要以適合自己爲前提,僅僅是爲了面子或者迎合他人潮流,就本末倒置了。

第三種境界,會品茶

喝茶誰都會,茶一放水一衝,一杯茶就這樣產生了。但是這樣飲茶,往往會少了一些美感,一種探索和一種享受。

這就說到了飲茶的第三種境界——品茶,這就要求大家:一來要能夠品出好茶,二來要能夠品出自我,如此纔算真正的茶人。

喝茶的境界是什麼 第2張
  

什麼樣的茶是好茶?這個要從色香味各個方面來評測,還需要考慮原料、工藝、沖泡手法等等。

在業界有一句話:“千人千茶,千茶千味。”意思是說,不同的人喝同樣的茶是不同的味道,不同的茶又是不一樣的口感。

所以說,真正要去評判一款好茶,除了專業的茶人因爲工作需要去辨別,生活中其實沒有必要那麼較真。只要可以分清“假冒僞劣”的產品,就足夠了。

這裏想要告訴大家一個觀點:好茶適口,適口好茶。也就是說只要是適合自己的茶,往往都是好茶,對茶要求高可以提高品質,對茶要求不高這樣也可以。

如果說喝了一種茶,身體連續有抗拒的反應,說明這個茶並不適合你。比如有的人喝生普容易心慌頭暈,這就說明它並不適合他這樣的身體體質,需要及時地更換。

也從側面反應,喝茶這件事所包含的元素是極其豐富的。

對於一個長期喝茶的人來說,自己適合喝什麼茶、喜歡喝什麼茶,心裏都已經有數了,那爲何還能如此沉迷其中呢?

曾經聽一位朋友說過一句話:萬事萬物的盡頭都是哲學。飲茶,同樣也是如此,喝進去的不僅僅是茶,往往也是人生與經歷。

喝茶的境界是什麼3

第一層境界:解渴

茶史千年,茶爲國飲。中國人最初將茶作爲飲品,也是由於茶能解渴甚至藥用的自然屬性。

農民在田間勞作,放一桶茶水在田埂上,一個粗糙的瓷碗,疲憊燥熱時,舀一瓢茶水暢飲。

茶館裏的說書人,在身旁放一壺茶,講到關鍵時刻又口乾舌燥時,堂木一拍、摺扇一斂,停下來喝幾口茶緩緩。

商業談判、政治商談中,漫長時間裏,心力交鋒,精英、政客們舉杯隨飲……

上述無論是哪些場景,這時候的茶也只是茶,並無許多人所賦予的種種哲理與玄妙,這也算是喝茶最樸素的境界了。

第二層境界:生喜愛

有人喝茶爲了解渴,有人喝茶爲了社交,這些都不是真正喜歡喝茶。

只有在你覺得自己就是單純的愛喝茶的那一刻起,纔算是喝茶的開始,沒有任何目的、無所求地喜愛,來到了喝茶的第二層境界。

沒有喜愛的喝茶不會長久,爲了健康、社交都是迫於外在壓力,是所處環境一遍遍強調給你的“喝茶好”,是填鴨式的被動灌輸。

喝茶從來都不是目的,功利的喝茶只有自律的痛苦,沒有樂趣可言。

有一天自己發覺有事沒事總不自覺想要喝點茶,並在這種內在喜愛驅動下不求結果地行動。

此時的喝茶,不拘形式不限空間,用心精緻蓋碗杯沖泡,條件所限大碗瓷缸亦能愉悅。至此,漫漫修遠兮的喝茶路有了正確的打開方式。

喝茶的境界是什麼 第3張
  

第三層境界:知茶

喜歡一個人,除了心裏總惦記他/她,還會主動了解他/她,想知道關於這個人的一切。

對待茶也是如此,當你開始對茶產生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它一切的來龍去脈時,說明你已經開啓了第三層境界。

茶雖是源於自然山野當中的小小一片樹葉,但由人類發現馴化種植,加工製作,然後流通後經由社會接受認可,賦予其審美層面的各種描述,並加以傳播從而影響更多個人體驗的產物。

對於喝茶的你來說,有了這些層面的認知,就能恰當選擇自己喜歡喝的茶,併爲此付出與之相對匹配的價錢。

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明鑑良優並根據不同情況擇選最適合的茶。

第四層境界:和靜怡真

“和”,是中國茶道精神、思想境界的核心。它強調一切事物內部的和諧與和氣。

泡茶也好,想事情也好,與人相處也好,對“度”都會有一個把握。最終達到恰到好處的謙和與中庸,即不多一分,不少一點。

“靜”,是喝茶修習的一個必然經歷。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日常,於靜坐中泡上一壺茶,在忘我與無意識中,感受時間的靜止,享受當下。

“怡”,指喝茶時的身心享受。茶,不僅能帶給人味蕾、生理層面的享受,而且能滿足人們精神、心理層面的追求。

喝茶,是一件雅俗共賞的事情。不論是追求滋味,還是追求意境,喝茶都是一件自得其樂、自得清淨的事情。

“真”,是對喝茶的`極致追求。

喝真茶,品真香、真味、真意境。它要求喝茶的所有環節,都沒有摻雜虛假的東西。

與他人一同喝茶,亦真心敬人,對話真摯。飲茶還要有真閒情:身心放鬆,灑脫自在,沒有束手束腳的得失心,活得出自己的真性情。

第五層境界:皆空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所謂茶道、茶藝、茶文化,透過浮華背後還是原本之茶也。

只是此時之茶,已然與樸素境界之喝茶有本質之飛躍,就如佛教禪宗裏的"柳綠花紅"境界:對色即是空的一種參悟,指無雜念、無貪慾,就可以欣賞自然—山是青的、柳是綠的、花是紅的。

喝茶,只有無所求,才能得茶的真滋味。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