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小暑的傳統習俗

小暑的傳統習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暑的傳統習俗,小暑,二十四節氣排在第十一個的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爲小熱,這個時候通常是比較熱,人們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傳統習俗,下面來看看小暑的傳統習俗。

小暑的傳統習俗1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魯南和蘇北地區在小暑時節的傳統習俗。入暑之後,正值三夏剛過、秋收未到的夏閒時候,忙活半年的莊稼人便三五戶一羣、七八家一夥吃起暑羊來。而此時喝着山泉水長大的小山羊,吃了數月的青草,已是肉質肥嫩、香氣撲鼻。

這種習俗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在當地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暑羊的愛好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2、食新

民間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時節“食新”的習俗。農民會用新米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後五穀豐登。然後人們開開心心地品嚐新酒等。

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麥炒熟,然後磨成麪粉後用水加糖伴着吃。這種吃法,早在漢代就有,唐宋時期更爲普遍。唐代醫學家說,炒麪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會在小暑這一天買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與老米同煮。俗話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我國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萬物生長的時候,因此應時可口的食品於此時最多。

3、封齋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後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4、吃伏面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過後就進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飲食上,人們會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炎熱的伏天。

小暑的傳統習俗
  

入伏之時,剛好是我國小麥生產區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麥滿倉,而到了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慾不佳,餃子卻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用新磨的麪粉包餃子,或者吃頓新白麪做的麪條,就有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

在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據考證,伏日吃麪習俗出現在三國時期。

5、小暑舐牛

在山東臨沂地區,每到小暑,人們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有;“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6、吃藕

此外,在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在清咸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爲御膳貢品。藕與“偶”同音,所以人們用食藕祝願婚姻美滿。藕與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徵。

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鉀和膳食纖維也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偎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小暑的傳統習俗2

小暑節氣的習俗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爲“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小暑的傳統習俗 第2張
  

伏日吃麪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裏的湯餅就是熱湯麪。《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爲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麪、炒麪。

所謂炒麪是用鍋將麪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着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爲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麪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麪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的傳統習俗3

小暑的來歷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先民們就已經可以測出二十四節氣了,不過有明顯的記錄則見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面記載道:“暑,熱也。今則熱氣猶小也。”我們可得知小暑指的是小熱,還沒到達一年中最爲高溫的階段。

也可以從古老的《詩經·七月》中找到對於該節氣的描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小暑後多久入伏

小暑不是最熱的是相對大暑而言,古人認爲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爲小暑。每年7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05°時,小暑節氣開始。20__年小暑是公曆20__年7月7日。

小暑的傳統習俗 第3張
  

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後的第28天,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中國曆法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爲入伏,其中第一個10天爲初伏,初伏最早離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離夏至16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而20__年入伏是7月13日,末伏最後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

“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爲“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候,民間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這樣的俗語。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