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食 > 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故事

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故事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糉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故事1

其實端午節吃糉子是漢族傳統的主要習俗,相傳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我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懷抱大石頭,投入汨羅江。他爲國捐軀,深受老百姓的愛戴。但是投入江中之後,魚蝦就會來侵蝕屈原的軀體,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傷害軀體,

於是紛紛就用竹筒把糯米裝好之後投入江中來餵魚。魚吃飽之後自然就不會去傷害屈原的屈體了,後來慢慢發展,變成了端午節吃糉子的這樣一個習俗,這就是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故事。

蜜棗糉是北方人非常愛吃的一種糉子口味,它裏面主要是有紅棗,蜜棗加上糯米。新鮮的糯米泡發之後,把它包入糉葉當中,再加入紅棗以及現成的.蜜棗。蒸出來之後蜜棗的香甜會融入到糯米當中,非常的好吃,有濃濃的棗香味。

鹹蛋黃口味的糉子是大家現在非常喜歡吃的一款口味,在新鮮的糯米中加入新鮮的鹹蛋黃,必須是整顆的鹹蛋黃加進去之後,與糯米放到一起蒸,蒸熟之後鹹蛋黃會滲入到糯米當中,一口咬下去,鹹蛋黃的粉沙充滿口腔。所以鹹蛋黃糉子現在深受大家的喜歡,價格也比較昂貴。

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故事
  

白米糉顧名思義就是裏面只有糯米,沒有其他食材。不要小看這白米糉,很多人都愛吃這一口,白米糉有好幾種吃法,蒸熟之後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拿白米糉蘸着白糖來吃,還可以將白米糉切片,放到油鍋裏炸着吃,特別的美味。

鮮肉糉是江浙一帶非常有名的一種口味,尤其是浙江嘉興的鮮肉糉家喻戶曉。鮮肉糉所用到的肉一定要是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然後將肥肉與瘦肉搭配在一起,這樣蒸熟之後,肥肉肥而不膩,瘦肉瘦而且不柴,肥肉蒸熟後還會化開,油潤感特別強。

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故事2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而在這一天吃糉子則是我們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糉子人們又稱它爲“角黍”、“筒糉”,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糉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爲紀念屈原而流傳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直到現在人們依然沿襲着這一傳統習俗,每到五月初,大街小巷都有賣棕糉子的`。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這種風俗也已經漂洋過海,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那麼端午節吃糉子這一習俗究竟由何而來呢?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爲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裏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裏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纔不會被他們吃掉呢?”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故事 第2張
  

它們以爲是菱角就不敢搶着吃了。”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着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裏投下尖角糉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糉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

老人問屈原:“還有什麼辦法呢?”

屈原說:“送糉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爲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後,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划着龍船到汨羅江送糉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的來歷。

這一習俗一傳就是千年,一直到今天,每年農曆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一直盛行不衰。

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故事3

端午時節吃糉子,主要還是爲了紀念屈原。

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懷王有一位忠心的大臣叫做屈原,他舉賢授能,主張聯合齊國對抗秦國,卻因爲觸發了秦國貴族的利益被反對,最後遭到了流放。

在流放的過程中,他得知了楚國的國都被秦國攻陷的消息,於是抱着石頭投身汨羅江中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忠誠這個詞語。在屈原死後,楚國的百姓爲了悼念他,便在汨羅江中丟入飯糰和雞蛋這些食物,

以防他被江中的魚蝦咬到身體,後來這一項傳統被一年一年的繼承下來,人們開始改用楝樹的葉子包着飯糰,然後在外面纏上彩色的絲線,慢慢的便形成了糉子,於是便有了端午節要吃糉子的這一個習俗。

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故事 第3張
  

端午節吃糉子的寓意是什麼:

歷史上關於糉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

“糉”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

從米,葼聲。

西漢把糉子作爲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

《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爲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

大約因爲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

銼是端午的主角—糉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一直要到晉朝,糉子才成爲端午的應節食品。

糉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爲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糉子這種形色。

因爲蛟龍怕楝葉、綠絲。

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