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別讓挫折教育走上歧途

別讓挫折教育走上歧途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別讓挫折教育走上歧途,很多家長強調給孩子所謂的“挫折教育”,其真正的原因是擔心孩子獲得了太多愛,漸漸失去自己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本領,跟小編看一下別讓挫折教育走上歧途。

別讓挫折教育走上歧途1

其實,很多家長強調給孩子所謂的“挫折教育”,其真正的原因是擔心孩子獲得了太多愛,漸漸失去自己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本領。但是,孩子是否具備獨立性,其實與是否經常接受人爲製造的“挫折”沒有必然的聯繫。

獨立性培養,在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日常生活點滴中

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但是我們發現很多時候父母過度的關愛,常常會讓他們不自覺地幫助孩子做了很多他們本可以自己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剛剛開始練習吃飯時,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吃不飽,或者孩子不能把飯準確送到嘴裏,馬上搶過勺子餵飯;比如,孩子一次次努力思索嘗試如何把拼圖擺到合適位置的時候,很多家長着急地幫孩子指出“快拿這塊兒,應該放在這裏”。

久而久之很多非常有挑戰和有價值的第一次嘗試的機會就這樣浪費掉了。其實,在孩子幼年階段,那些該孩子自己面對的沒有太大危險的事情,父母儘量不要替代孩子。殊不知,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對於養成孩子獨立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長期被過度寵愛和代勞的孩子漸漸失去了挑戰新發現和獨立克服困難的過程和快樂,變得大事小事指望父母的幫助。而此時,父母卻突然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告誡孩子你已經長大了,事情需要自己解決。這種前後矛盾的教育,其實對孩子也是不公平的!

別讓挫折教育走上歧途

想當然的“挫折教育”,往往適得其反

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家長認爲“挫折教育”就是給孩子創造儘可能多的困難爲出發點,甚至以一些超越兒童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樣的做法更值得擔憂。

比如,我們常看到有些父母會在小區裏故意不打招呼,突然消失,讓幼小的孩子一個人四處尋找爸爸媽媽,直到孩子哭得死去活來,纔會滿意地現身。還有有一些家長,讓犯錯誤的孩子當衆進行檢討,甚至父母在公開場合對其進行羞辱,讓孩子明白所謂的事理。誠然,這些做法確實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同時深深傷害了孩子內心的情感,甚至人格尊嚴。這些做法非但不屬於“教育”範疇,而是嚴重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其實,挫折教育也需要教育者具備很高的教育素養,瞭解教育的目的、本質和科學的方法,更要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徵。孩子的挫折教育一定要與孩子自身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性相結合。比如,孩子0~3歲,對父母的依戀是人類最正常的情感,這種依戀關係的建立對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幸福感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在這個階段,突然不告而別的父母,冷漠的斥責和疏遠,會讓孩子內心產生極大的焦慮和恐慌,久而久之不僅無法培養其獨立性,孩子長大後反而可能會形成不自信、不開朗的性格。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挫折”

其實,6歲之前的孩子要經歷人生中無數個第一次,在成年人看來很小的事情,對於孩子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孩子在完成這些第一次的過程中,克服了內心的絕大恐懼和壓力,這其實已經是人生給予我們的“挫折教育”。所以,真正的挫折要做的就是順其自然地讓孩子明白生活中有快樂也有悲傷,有順境也有逆境,用積極的心態找到方法去克服,而不是選擇逃避。

第一次摔倒,第一次邁步走路,第一次與媽媽分離,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朗誦或者唱歌,第一次去幼兒園,孩子在不斷成長中經歷了挑戰、失敗、成功與快樂。父母要做的,則是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理解、陪伴與支持,讓這些經歷內化爲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美好回憶和動力!

請相信,孩子內心的陽光,比任何挫折的回憶,更能夠激發和支撐他們面對未來的困境的信念。

“第一次摔倒,第一次邁步走路,第一次與媽媽分離,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朗誦或者唱歌,第一次去幼兒園,孩子在不斷成長中經歷了挑戰、失敗、成功與快樂。”

這樣的“挫折教育”,千萬要不得

以打擊孩子、挫傷積極性爲目的,故意給孩子製造挫折。

孩子受挫後表現出消極情緒,父母在一旁指責、批評,忽視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違背孩子年齡階段和心理特性,讓孩子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孩子的身心產生傷害

以結果論英雄,父母忽視孩子克服困難的過程,甚至一味和其他孩子比較結果或成績

別讓挫折教育走上歧途2

現今的孩子大都是在萬千寵愛中長大的,任性、脆弱、自我,依賴性強,獨立性差。隨着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孩子們的生活條件更加優越了,這些"蜜罐罐"里長大的孩子們在享受優越生活條件的同時,如果不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可能會缺乏某些對他們終生髮展都具有極重要意義的心理素質。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家長、教師等都紛紛呼籲,"今天孩子需要挫折教"。

所謂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幼兒身心發展和教育的需要,創設或利用某種情景,提出某種難題,讓幼兒通過動腦、動手來解決矛盾,從而使他們逐步形成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出一種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

應該適時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這一觀點已經得到了公認。幼兒已有了一定的體力,也具備了一定的與人交往的能力,這就使幼兒有可能去面對一定的困難,並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難。

況且,幼兒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絕大多數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是能夠克服的,因此,我們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那麼,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呢?

一、引導幼兒正確認識挫折

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各種活動時,尤其是在幼兒面臨困難時,應該讓他們直觀地瞭解事物發展的過程,從反覆體驗中逐步認識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從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會遇到困難,成功的喜悅恰恰來自於問題的解決。

幼兒在接觸外界事物、學習知識時,的確離不開成人的幫助,但如果這種幫助變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幼兒就會缺乏克服困難的心理體驗,一旦因爲遇到挫折而達不到預期目標時,就會產生畏難、懶惰的情緒,造成學習障礙

因此,幼兒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幼兒學習的依賴性,要讓幼兒在各種學習活動中自己感受困難,併爲克服困難做出自己的努力。

例如,當幼兒摔倒後,應讓他自己爬起來,成人不要大驚小怪地趕緊去扶,否則,幼兒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賴心理。只有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感受挫折,認識挫折,才能培養出他們不怕挫折、敢於面對挫折的能力。

二、利用和創設困難情景,提高幼兒挫折承受力

在幼兒的生活、學習活動中,成人可以隨機利用現實情景,或模擬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難題,讓幼兒開動腦筋,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經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完成任務。

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有的`孩子新買的鞋不會繫鞋帶,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讓老師幫忙。但是,爲了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我只幫他系一次,並讓他看着我是怎樣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幫忙,而是讓幼兒自己動手,如果幼兒的確有困難就再指導一下。

幼兒在經歷了由不會到會,由別人幫助到自己乾的過程後,心理上會得到一種滿足,同時,也鍛鍊了他們的自理能力。成人還可以創設一些情境,

如:把幼兒喜愛的玩具藏起來讓幼兒尋找,讓幼兒到黑暗的地方取東西等。但是,在創設和利用困難情景的時候,要注意幾個問題:

1、必須注意適度和適量。設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幼兒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強,應該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難度;同時,幼兒一次面臨的難題不能太多,否則,過度的挫折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其產生嚴重的受挫感,從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2、 在孩子遇到困難而退縮時,要鼓勵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並取得成績時,要及時肯定,讓孩子體驗成功,從而更有信心去面對新的困難。

3、對陷入嚴重挫折情景的幼兒,要及時進行疏導,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產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應,在必要時可幫助孩子一步步實現目標。

別讓挫折教育走上歧途 第2張

三、利用榜樣作用教育,增強幼兒的抗挫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講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長並獲得成功的事例,讓孩子以這些名人做榜樣,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和老師的榜樣作用,在幼兒眼中,父母和老師非常高大,無所不能,他們對待挫折的態度和行爲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態度和行爲;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師",教師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爲樹立榜樣,增強幼兒抗挫折能力。

例如:有些幼兒不敢走平衡木,老師在旁邊鼓勵說?別怕,你行!"或者說:"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樣勇敢,老師相信你!" 在榜樣的影響下,幼兒會樹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難。當戰勝困難後,老師的"你真行"就會變成幼兒心理上的"我真行"。

四、多鼓勵,改變幼兒的受挫意識

幼兒只有不斷得到鼓勵,才能在困難面前淡化和改變受挫意識,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人要多鼓勵幼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進步,要立即予以表揚,強化其行爲,並隨時表現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態。成人的鼓勵和肯定既能使幼兒的受挫意識得以改變,又能提高他們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是家長、老師共同努力的長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能對幼兒提出過高要求,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進行培養,否則,幼兒在壓力面前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經常籠罩在這種挫折感中,會損害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總之,在幼兒發展的過程中,沒有挫折不行,挫折過多、過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確引導,使幼兒能正視並戰勝挫折,健康發展。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