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十二經絡的主治功效

十二經絡的主治功效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二經絡的主治功效。人是非常複雜的動物,我們的身體有着非常多的經絡,這些經絡主要分爲十二大經絡。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詳細的瞭解十二經絡的主治功效的相關內容。

十二經絡的主治功效1

12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絡。是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可以調陰陽,補充精力不足,養腎精,有助於膀胱排出體內廢物,促進泌尿系統的代謝。緩解失眠,頭痛,調節全身血液疏導,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調節胃腸蠕動,促進體內垃圾毒素的排出,減少脂肪的吸收。可治療過敏性鼻炎,咳嗽,氣喘,增加心肌收縮能力,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等。

十二經絡的主治功效

十二經絡的作用

“經絡”是古代醫學家經過反覆的醫療實踐總結出來的抽象的概念。中醫學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經絡是和臟腑、五行乃至陰陽、氣一元論緊密聯繫的,不能脫離基本理論來研究經絡,更不能用解剖和現代的其他手段在人體內尋找經絡。但是經絡相當於西醫學解剖的血管、神經和淋巴。經絡具有運行氣血、鏈接臟腑內外,溝通表裏上下的功能。

十二經絡的主治功效2

十二經絡分別的起點和終點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裏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徵。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爲“正經”

足厥陰肝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中封),向上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出於足太陰經的後面,上行膝內側,沿着股部內側,進入陰 毛中,繞過陰部,上達小腹,挾着胃旁,屬於肝臟,聯絡膽腑,向上通過橫膈,分佈於脅肋,沿着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於“目系” (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向上出於前額,與督脈會合於巔頂;

“目系”的支脈:下行頰裏,環繞脣內;

肝部支脈:從肝分出,通過橫膈,向上流注於肺,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足背,內踝前,脛骨內側面,大腿內側,前陰,脅肋等。起於大敦,止於期門,左右各14穴。

十二經絡的主治功效 第2張

足少陰腎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行於腿肚內側,出膕窩的內側,向上行股內後緣,通向脊柱(長強,屬督脈),屬於腎臟(腧穴通路:還出於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線旁開0.5寸,胸部前正中線旁開2寸,終止於鎖骨下緣俞府穴),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的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進入肺中,沿着喉嚨,挾於舌根部;

肺部支脈:從肺部出來,聯絡心臟,流注於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婦科,前陰病,腎、肺、咽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血,氣喘,舌幹,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祕結,泄瀉,腰痛,脊股內後側痛,痿弱無力,足心熱等病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足心,內踝後,跟腱前緣,下肢內側後緣,腹部,胸部。起於涌泉,止於俞府,左右各27穴。

足太陰脾經

一、經脈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隱白),沿着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過大趾本節後的第一跖趾關節後面,上行至內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脛骨後面,交出足厥陰經的前面,經膝股部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臟,聯絡胃,通過橫膈上行,挾咽部兩旁,連繫舌根,分散於舌下;

胃部支脈:向上通過橫膈,流注於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足大趾,內踝,下肢內側,腹胸部第三側線。起於隱白,止於大包,左右各21穴

手太陰肺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迴繞過來沿着胃的上口,通過橫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繫的部位)橫行出來(中府),向下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下行到肘窩中,沿着前臂內側前緣,進入寸口,經過魚際,沿着魚際的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商)。

手腕後方的支脈:從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內側端(商陽),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經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傷風,胸部脹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及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橈側和手掌及拇指的橈側。起於中府,止於少商,左右各11個穴位。

足陽明胃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旁側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着鼻的外側(承泣),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脣,向下交會於頦脣溝承漿(任脈)處,再向後沿着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着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過上關(足少陽經),沿着髮際,到達前額(神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缺盆部直行的支脈:經乳 頭,向下挾臍旁,進入少腹兩側氣衝;

胃下口部支脈:沿着腹裏向下與氣衝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着脛骨外側前線,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裏)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衝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飢,口渴,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病證。

三、經穴分佈

足陽明胃經經穴分佈在頭面部、頸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側面。起於承泣,止於厲兌,左右各45穴

足少陽膽經

一、經脈循行

起子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頷厭),下行至耳後(風池),沿着頸部行於手少陽經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後面,向下進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後方;

外眥部的支脈:從目外眥處分出,下走大迎,會合於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下行經頰車,由頸部向下會合前脈於缺盆,然後向下進入胸中,通過橫膈,聯絡肝臟,屬於膽,沿着脅肋內,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

缺盆部直行的脈:下行腋部,沿着側胸部,經過季脅,向下會合前脈於髖關節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側,出於膝外側,下行經腓骨前面,直下到達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

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間,出於大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目外眥,顳部,耳後,肩部,脅肋,下肢外側,膝外側,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於瞳子髎,止於足竅陰,左右各44穴。

足太陽膀胱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目內眥(睛明),上額交會於巔頂(百會,屬督脈);

巔頂部支脈:從頭頂到顳頦部;

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入裏聯絡於腦,回出分開下行項後,沿着肩胛部內側,挾着脊柱,到達腰部,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聯絡腎臟,屬於膀胱;

腰部的支脈:向下通過臀部,進入膕窩中;

後項的支脈:通過肩胛內緣直下,經過臀部(環跳,屬足少陽膽經)下行,沿着大腿後外側,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於膕窩中。從此向下,通過排腸肌,出於外跟的後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血醜,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眼眶,頭,項,背腰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後外側及小趾末端。起於睛明,止於至陰,左右各67穴。

手陽明大腸經

一、經脈循行

本經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穴),經過手背行於上肢伸側前緣,上肩,至肩關節前緣,向後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再向前下行入鎖骨上窩(缺盆),進入胸腔絡肺,通過膈肌下行,入屬大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至面頰,入下齒中,回出夾口兩旁,左右交叉於人中,至對側鼻翼旁,經氣於迎香穴處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面、五官疾患,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智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腹痛,腹鳴腹瀉、大腸功能減弱、肩膀僵硬、皮膚無光澤、肩酸、喉幹、喘息、宿便,腹脹、易便祕、易患痔瘡、肩背部不適或疼痛、牙疼、皮膚異常、上脘異常等。

三、經穴分佈

手陽明大腸經經穴分佈在上肢前外側面、肩部、鎖骨上窩、頸部、面部。起於商陽穴,止於迎香,左右各20穴

手少陽三焦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無名指末端(關衝)向上出於第四、五掌骨間,沿着腕背,出於前臂外側橈骨和尺骨之間,向上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上達肩部,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向前進人缺盆部,分佈於胸中,聯絡心包,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屬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脈:從胸直上,出於缺盆部,上走項部,沿耳後向上,出於耳部上行額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頰部,到達眶下部;

耳部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叉於面頰部,到達目目外眥(絲竹空之下),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頰腫,耳後、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穴分佈在無名指外側,手背,上肢外側面中間,肩部,頸部,耳翼後緣,眉毛外端。起於關衝,止於絲竹空,左右各23穴。

手太陽小腸經

一、經脈循行

起于于小指外側端(少澤),沿着手背外側至腕部,出於尺骨莖突,直上沿着前臂外側後緣,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沿上臂外側後緣,出於肩關節,繞行肩胛部,交會於大椎(督脈),向下進入缺盆部,聯絡心臟,沿着食管通過橫膈,到達胃部,屬於小腸;

缺盆部支脈:沿着頸部,上達面頰,至目外眥,轉入耳中(聽宮);

頰部支脈:上行目眶下,抵於鼻旁,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而又斜行絡於顴骨部。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經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肩臂外側後緣痛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指、掌尺側、上肢背側面的尺側緣,肩胛及面部。起於少澤,止於聽宮,左右各19穴

手厥陰心包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脈:沿着胸中,出於脅部,至腋下三寸處(天池)上行到腋窩中,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太陰和手少陰之間,進入肘窩中,向下行於前臂兩筋(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的中間,進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衝);掌中支脈:從勞宮分出,沿着無名指到指端(關衝),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腋腫,肘臂攣急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乳旁,上膠掌側面中間及中指末端。起於天池,止於中衝,左右各9穴。

手少陰心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心中,出屬“心繫”(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繫的部位),通過橫膈,聯絡小腸;

“心繫”向上的脈:挾着咽喉上行,連繫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

“心繫”直行的脈:上行於肺部,再向下出於腋窩部(極泉),沿着上臂內側後緣,行於手太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後面,到達肘窩,沿前臂內側後緣,至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沿小指內側至末端(少衝),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咽乾,口渴,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腋下,上肢掌側面的尺側緣和小指的橈側端。起於極泉,止於少衝,左右各9穴

十二經絡的主治功效3

做背部經絡疏通的好處

1、養腎強身。養好背其實也相當於養好腎,因爲背部有諸多穴位具有強腎的功效。

2、疏通氣血。背部遍佈諸多的經絡,一旦經絡出現淤堵的現象,對人體的危害是較多的。

3、抗衰老。隨着年齡的增大,人體衰老是正常的,想要延緩衰老,除了運動及改變飲食的方式之外,建議大家可以養背。

4、放鬆全身肌肉。因爲背部的血液流通受到阻礙導致,想要緩解緩解疲勞及疼痛,使全身肌肉放鬆,這時養背是關鍵。

5、保護肝臟。背部有一個穴位具有保護肝臟的作用,

十二經絡的主治功效 第3張

6、治療頸椎病。保養背部最明顯的好處就是可以治療頸椎病。

背部經絡疏通的按摩手法

1、用毛巾熱敷五分鐘,使背部毛孔打開。

2、倒入精油於雙手從上到下呈波浪式上背部精油,掌揉腰部順着膀胱經拉至肩部,揉肩部至上部推出。

3、然後用手掌推膀胱經並搓熱,用雙手的拇指推膀胱經。

4、雙掌揉肩、拿肩,拇指打圈揉肩部由頸椎推至風池並點揉,拇指推肩胛骨縫並拉抹肩部由上肢推出。

5、拿揉頸椎,雙拳推拉肩頸,再用雙掌合推拉肩頸。

6、雙拳搓熱背部,點膀胱經上的俞穴,指推背部三條線。

7、搓熱腰部並點腰椎上的穴位(理夾脊、點夾脊、理膀胱經、點膀胱經、推膀胱經)雙掌搓熱 由下往上搓熱腰部。

8、雙手再提拉腰部,後由腰部推向肩部從上肢排出,最後掌揉三焦,搓熱膀胱經由上肢推出。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